小英散文
自从前天早晨在菜市场看到她,我就一直在想她的名字,可是想了这么久,还是没有想起来,姑且就在这里叫她“小英”吧。但是,那些相处的日子,我却是记忆犹新。
说起她,还得穿越到七年前。那时候我在我们镇上一个服装厂上班,她也是在那个厂,而且我们在同一个小组里。我们组有二十多个人,其中当地的有七个,剩下的都是一群外地的孩子。一直觉得这里人看不起外地人,在这个厂里,似乎更加的明显一点。当地的七个女人年龄都在三十岁以上,最大的就是小英,那时候就快到五十岁了,她是那七个女人中最老实的一个,最坏的一个要数在烫板上的那个家就住在街上的人,每天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每每都有人问她:阿姨,今天加不加班呀?她就会阴阳怪气地反问你:xx,今天加不加班呀?在我的印象里,她似乎就没有和声和气地和我们组里的那些外地孩子说过话。当然,她也一样地看不起小英,因为小英舍不得吃零食,还很拼命地干活。小英是个苦命的女人,她有两个女儿,大的有精神病,每天都在吃药,二十好几的人了,连一餐饭都不能烧,更不要说谈婚论嫁了。为了老有所养,小英又生了一个孩子,是一个女孩,当和她一样年龄的人都做了丈母娘的时候,她的小女儿却还在读小学;他的老公也是个老实巴交的人,在家里种地养地鳖虫,日子过得并不富裕。而其他的'几个当地女人似乎就过得有滋有味,上班时间总是叽叽呱呱,有着说不完的话,而且买了零食也是一起分着吃。可是小英就坐在她们一起,却从来不给她吃,有的时候还说一些很难听的话挖苦她。我虽然算是半个当地人,但是因为这里人对外地人的歧视,让我特别地反感,我不仅不学着说这里的话,甚至不喜欢和那些所谓的当地人“同流合污”。我每天都是和外地的那些孩子们在一起,我们相处的特别地好,难得放假的时候,我会邀请几个比较要好的到家里看电视,我觉得和她们在一起特别地开心,而不像和那群当地人在一起,她们总会问你:老公的工资交给你吧?婆婆帮你带孩子,你给她钱伐?你结婚的时候,婆家给了你多少钱呀?你每天骑自行车上班,是没有钱买电动车,还是锻炼身体呀·······刚开始的时候,我回答她们,特别是问到我结婚的时候,婆家给了多少彩礼的时候,我竟然哭了······可是当我哭的时候,却发现那几个女人在窃窃地笑······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想搭理她们,甚至特别地反感她们。但是小英不一样,当地人看不起她,外地人也不愿意和她多打交道,可是她却总是巴结那几个当地女人。她舍不得花钱买东西给她们吃,但是她们家田里有玉米的时候,她会带玉米给那些人,她们家河里菱角采下来的时候,她会带到厂里给那些女人吃,她们家有鱼塘,她也经常带一些烧好的鱼呀虾到厂里,吃饭的时候放在桌子上让那些女人品尝,那些女人也不客气,总是能把她带去的菜吃得干干净净。我不是当地人,偏偏吃饭的时候被安排和那几个女人坐在同一张圆桌上。我不喜欢吃别人的东西,即便是别人叫了,也只是笑着说:嗯,好的,好的!却不会把筷子伸过去。只是有一次,小英的一个举动,让我直到现在都无法忘怀。
厂里的菜,几乎从来就没有好过,每一天除了土豆,就是大白菜,还有那发福的豆芽菜。可能是习惯了,也可能是那时候手里不宽裕,还想着还账,并没有很想吃什么过。 但是有一次小英带了一大茶缸的油炸鱼块,让我非常地尴尬。在我们老家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愿冇一村,不冇一家。意思是说有些东西,要么一个村上都给,要么一户人家也不给,但是不能给了大半个村子,而不给少数的几户人家。可是小英那次带来的鲍鱼块,她并没有像以前一样放在桌子上让别人自己夹,而是她把那茶缸拿在手里,按顺序一人一大块,偏偏到我那里的时候,她又绕了回去,整个桌子上,就没有给我一个人……那时候的那种场合,如果有地缝我真的想钻进去,真不知道是自己做人的失败,还是我只是个无足轻重的“外来媳妇”……
后来我依旧在那个厂做,早七点半,晚上不好说,最早也要到九点钟下班,但是工资却是一成不变的900块一个月。有一次我生病一个礼拜没有上班,竟然也付了900块,再后来我知道厂里付工资并不是表面上的计件制,而是跟组长有很大的关系,而组长和我们组几个当地女人是天天交头接耳在一起的,我也理解了小英的做法,只是我一直在想:不吃馒头争口气!
如今七年过去了,我依旧不会说当地话,但是小英看到我的时候,是这样说的:哎呀,你现在做什么呀,长得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