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故乡的年味散文

  农村里过年,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闻,就能闻出浓浓的年味。

记忆中故乡的年味散文

  轻轻调整鼻息,用力深吸一口气,来了来了,首先是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肉味,年猪早早杀了,接着就是煮肉。这煮肉也是盛大的节日,需要系上围裙,戴上套袖,磨好菜刀斧头尖刀。菜刀切肉,斧头劈骨,尖刀剔肉。生肉是带有一股腥气,这不要紧,在肉块、骨头和汤水中间,撒上蒜瓣、姜片、葱段,还有料包。料包最好自己做:八角、大料、桂皮、香叶子,是最去腥气的调料。纱布包裹,针线密密麻麻地缝好。放在大锅中,小火慢炖。不久,香味就出来了,隔着院墙,隔着丫叉的掉光叶子的树干,隔着灰黄的天空。那股香味飘散的很远很远,以至于隔着几条街就会闻到浓浓的肉香了。以后经常会有香味从一座座寂静的院落飘出来。还有白菜炖粉条,更是越炖越香,那种香也是小火慢炖才会有的一股醇香。这种香气在冷的连树叶子都掉光的冬季在漫天飞舞着片片雪花的酷寒天气中,尤其显得温馨,这种味道在记忆中也是永恒的一幕。

  农村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只有会劳作的人才会享受生活。秋收冬藏的东西很多,到了冬季,田里不用再惦记有什么活儿可做。人们就会琢磨着做一些吃的东西,尤其是在过年时节,老百姓自己不容易,也得好好犒劳犒劳自己啊,正月里,串亲访友有亲戚朋友来拜访,也得有拿的出手的东西招待客人啊!

  零食也是自己做出了的,绿色纯天然无污染。炒花生,秋天收获的花生在房顶晾晒的干爽爽的,入袋时分明听得到霍啷霍啷的响声,经过一个多月的沉淀,就是生吃也有一股甘甜的味道。腊月里,要炒制。院里支一口大铁锅。选上好的沙子,沙子中不能有土,否则土腥气太浓,影响口味。最好是不粗也不细的沙子,半锅沙子半锅花生,要一直翻炒,使花生均匀受热,一会儿功夫,熟了,空气中弥漫的是花生的浓香。剥一粒,有些烫手,红皮自然脱落,只剩下白白胖胖的饱满的花生粒,嚼一嚼,满口生香,回味无穷。我们这里还有两种炸制食物,一般也只在腊月里做。一种叫“小果儿”,一种叫“梭头儿”。小果儿,用鸡蛋和油和面,擀皮切片,切成手指长短半个手掌宽的长方形,三四片叠在一起,中间拉口,编一下,油锅炸制,出来的形状和风车叶片类似,吃起来是脆香的。梭头,不记得怎么做成,形状和织布梭子类似,只是小一些,也是油锅炸制,不那么脆但是很香的。

  蒸馒头。那会儿家家自己蒸馒头,风箱灶台收拾好,面发好揉好,做成各种形状,有圆的,方的,鱼形的。更有一种“大卷”,是供给各路神仙的,上完供才可以吃。年年蒸馒头我是烧火丫头,这个称号很不错,感觉和刘兰芳《杨家将》评书里的杨排风颇有几分神似呢!烧火时躲在厨房就着灶堂里红红的火焰看书是最惬意的时光。一锅馒头蒸熟了,一本琼瑶小说或者金庸小说也能读几乎一半,借不到新书,就反复读旧书。书香和馒头的`甜香,一直是揉和在一起的,从那时起直到今天以后还会继续。因为看书看的入迷把馒头蒸糊的事时有发生。父母很少责骂,只是哭笑不得。我自觉理亏,抢着吃糊的。品着一股焦糊的味道,还要自欺欺人地喊到:好吃好吃!对啊,生活中不仅仅是香甜的味道,焦糊也是生活的味道,年的味道啊!

  蒸年糕。年糕年糕,年年高,更给予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希望和信心。现在超市随时都有或白或黄或紫的年糕出售,无论形状还是味道,都不是我记忆中的自家做的年糕。蒸年糕比较麻烦,需要一点点回忆。前一天,要淘米,用的是粘米,不是平时吃的小米。白的是粳米所做,黄的是黍米所做,紫的是紫米所做,因为原材料不同,呈现的色彩也不同。淘米要用两个大盆,最大的大盆。还要用上一种特殊的水瓢,就是春天里种下秋天里收获的葫芦瓢,从中间锯开,掏出籽瓤就成了,纯天然的,不用抛光上漆,自然就有古朴的花纹厚重的色泽。用这种瓢是因为里面有好多文理,所以留的住沙石,是淘米的最好工具。米若淘不干净,年糕就会牙碜,口感不好,所以米要淘三四遍。最好在石碾推成细面,上锅蒸制。一层米面,一层煮好的红豆和红枣,均匀铺撒,大概有一拃厚,蒸熟就行。那种熟年糕弥漫的是浓郁的米香,沁人心脾,入口香甜,连周围的寒气也有几分香浓。

  年的味道还有很多很多。似有若无,有是因为留在记忆里太深刻了;无是因为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有些东西只能留在记忆里了!

  哦,我记忆中的年味,故乡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