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城印象散文

  刚下公交车,袭人的寒气劈面而来,脸顿时刀刮一样生疼,张口喷出一股白气。寒气袭身,身著防寒服还是不由自主打起寒颤。都说赤城冷,今天领教了,方知名不虚传。

赤城印象散文

  由于距赤城县城还有一百里路程,没有什么要紧事,平时很光顾,细想想,屈指数的过来,冬天还是第一次。一身御寒服装在家感觉挺暖和,没想到在县城竞不抵事,赶紧缩脖夹紧双臂,弓起腰身。四处望望,找一家超市钻了进去。

  记忆中,车站附近是没有商场的,今天从地下冒出一个大超市着实让人眼睛一亮,心生感慨。暖烘烘的超市,与外面判若两个世界。来到温暖环境,如鱼回到水里,立时来了精神,腰板挺直,汇入熙熙攘攘的人流,穿梭琳琅满目货物中。

  第一次来县城是在八十年代初一个夏天,因有事在亲戚家住了两天,有机会在附近转了转。二十多岁的人,第一次走出乡村来到城市,恰似从井里上到地面,可是县城没有想象中的繁华,也就没有给我带来过多惊喜。楼不高也不多,大街街道宽,和村里一样是柏油路面,居民区的狭窄,估计连拖拉机也过不去,还没有我们村里的宽。放眼望去一片起脊的瓦房和乡下的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多罢了。有楼房和大门的一定是*机关和单位的。宽宽的河道,杂草丛生,桥下的'河水浑浑浊浊也不清亮。一座两层的鼓楼,灰砖墙的墩台,红窗廊柱,翘檐飞翅,顶是筒瓦,庄严肃穆,巍然矗立在南北通道上;这座历经沧桑岁月,目睹风云变幻,时代变迁的鼓楼,依然雄姿不变,雄风不减,是县城一道永不褪色的风景,可惜不能登临,只好仰慕尊容。穿过鼓楼高大拱形的通道,登上位于县城北边的松树梁。但见古松葱茏,凉风习习,绿草茵茵,山花烂漫。沿曲径而行,一座亭子立于幽静之处,走进一看,原来是一座烈士碑亭,亭内竖一石碑,碑上刻有为解放赤城这片土地而牺牲的烈士英名。亭的一侧是无数英烈的坟墓。面对先烈,肃然起敬。先烈们生前受枪林弹雨,烽火硝烟熏染,已经浩气盈天;钻山沟,地当床天作被,吸的是天地精华。今天忠骨嗅芳草,英灵沐清风,使这里成为泥土蕴清香,青松漾英气,风景秀丽,景色宜人的风水宝地。倚青松极目远眺,胸阔眼亮,远山如黛,长河似练,红砖黛瓦,街道纵横,赤城县城尽收眼底。

  以后又来过几次,都是来去匆匆,或在车站远远打个照面。外面世界在变,总感觉赤城不落红尘,素颜素面。

  我不来,不等于时代停下步伐。二00四年再次打个照面,感觉赤城超凡脱俗了,楼房多,街道宽,只是来不及细看就匆匆作别。

  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人转,砸断骨头连着筋的亲情终于把我呼唤进赤城门槛。没想碰到迎接我的是这种天气,冷归冷,县城的变化还是令人惊讶的。车多、人多、楼多,城市的象征赤城一样不少。公路异常宽阔,银灰色路灯灯杆高而整齐,像迎宾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一座座楼外观漂亮,有形有色,层次分明,给灰蒙蒙冬日增添不少色彩。或许这是北京的一个角吧!

  暖和过来后,提着礼品走出超市。一栋栋楼房并肩而立,过去不怎么熟悉,现在更觉陌生,不辨南北,顺着街道而行,边走边看边认,尽然来到似乎熟悉的桥头。宽宽的河道被洁净冰面覆盖,不见一颗杂草露在上面,桥面宽广整洁,桥栏玉石雕琢。河边乱混混的集贸市场没有了,门口贴着海报、放着震天音响的电影院不见了,曾经买过两本《散文》杂志报刊亭也没了踪影。茫然四顾,惟有广场留闲人,楼宇气轩昂。

  经时代巧手梳妆,岁月千呼万唤,赤城终于青春勃发,绽出应有魅力。不怕寒冷身着鲜艳服装的人们来来往往,穿梭在春节前的时光里。过去河边几座雄伟庄严的*大楼掩没在琼楼玉宇中。令人惊奇的是不管有大门的单位还是小区门口,不见一个保安身影。我不敢多问为什么,生怕老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