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欣赏:枫桥未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唐朝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使本来在江南比比皆是小桥流水从此声名大振。千百年来,游人无数,颂歌无数。踏一回单孔的石拱桥,敲几下寒山寺的古钟,似乎就可以宠辱皆忘,以为游遍江南了。
1200年前,有一个人会试长安,名落孙山,回乡的路上失魂落魄。从京城到苏州遥遥千里,车马舟船,熬过了多少不眠之夜,不知道回到家乡如何面对江东父老,读书人的心情可想而知。这个人就是张继。人生不成功的失意谁没有过?但因为失意,因为苦闷,因为伤感而激发灵感,写出不朽诗篇的.,恐怕张继是千古一人了!以失败和苦闷,酿造出一首绝世名篇千秋传唱,比之状元及第衣锦还乡,我是赞同张继的选择的。
可见有时候,事非所愿,失败和挫折也未必就是一件坏事情。“塞翁失马,安知非福”?人生几十年,风风雨雨,少不得艰难磨砺,永远都在成败之间游荡;惬意和感伤,时时萦绕着所有的生者。得意时,不可忘形;失意时,不必气馁,这才叫人生。感谢张继的失败,如果当年诗人不是落榜,而是高中,那我们就肯定欣赏不到今天的《枫桥夜泊》了!而苏州城外这座不起眼的石桥和寺庙也不会像今天这样充满文化的魅力。
枫桥边上,有一座老人卧姿塑像。当然,除了张继,不会是别人。我怀着一种崇敬去观瞻,但我不很满意塑像长髯飘飘老态龙钟的造型。虽然找不到历史的根据,我还是固执地认为张继写这首《枫桥夜泊》时,尽管愁苦,却应该是风华正茂的青俊,绝不至是位老者。张继在安史之乱前两年(753)中进士,他写《枫桥夜泊》的时候至少在公元750年以前。他与以“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扬名的刘长卿同为御史,相交甚笃,年龄也应该是相近的。刘长卿大概生于公元726年前后。即便他比刘长卿大上十岁,《枫桥夜泊》的时候也不应该超过35岁。况且,张继在唐大历年间在洪州做官时病故,刘长卿曾作《哭张员外继》诗悼之。诗中就有“抚孤怜齿稚,叹逝顾身衰”句,言及张继子女幼小,以此推断张继该是英年早逝。我不是搞考古的,但总是觉得《枫桥夜泊》应该是出自年轻人的手笔。
枫桥一览,匆匆而过;寒山古寺,过门未入。在所有的苏州游览胜地的热点中,枫桥和寒山寺是最安静的。点到为止,是一种无意的保护,是游客留给古迹的下意识的怜爱。古运河的一道支流从枫桥下流过,缓缓地,凝固一般;真正的运河在几百米外,河上满载物资的船来往如梭,一片繁忙。耳畔不时传来寒山寺的钟声。钟声浩荡,虽然不是夜半时分,依旧悠扬绵远,让你想起张继,想起一千年前他滞留船上的那个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