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倾听散文

  想起早些年前学过的一篇课文,题目和作者统统忘记了,只记得大概内容是俄国沙皇时期吧,一个穷苦的马车夫,儿子死了,他的心情很苦恼,希望向别人倾诉,可是谁也不愿意听,最后他只好跟自己的小母马诉说起来。

学会倾听散文

  这是个悲凉伤感的故事,当然是为了控诉旧制度下人性的冷漠。后来我在百度上搜索到这是俄国著名作家契柯夫的短篇小说《苦恼》,副标题是圣经旧约里的一个句子——“我拿我的苦恼向谁倾诉”。

  一般而言,大多数的时候,人们更喜欢倾诉,愿意表达自己所熟悉、所感兴趣的话题,无论是绘声绘色的描述,还是语无伦次的唠叨,都是一种自身情感的宣泄。鲁迅笔下的祥林嫂,见人就说“阿毛啊、剥豆啊、被狼吃了啊……”等等,开始还能博得街坊邻居的同情,安慰几句,劝导一番,时间久了,别人便不再可怜她,看到祥林嫂就望风而走,恐避之而不及,把她当成魔魔怔怔的疯子和精神病。可见,倾诉者并没有厌倦,而倾听者却已经疲惫和麻木了。

  千百年来,传统的道德教育人们要克己、要忍耐,所以才有“人生失意十之八九,能与人言百二三”的古语。许多时候,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宁愿自己把苦恼放在心里,而不想轻易告诉别人,觉得丢脸,没面子。久而久之,就郁结于心,抑郁成疾,严重的甚至厌世、轻生。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瞬息万变,我们每个人都努力的迎合着时代的步伐,每每感觉疲惫和压抑,自我心理调适不当,也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现代医学将这种情况定义为病态,称为抑郁症。可见,倾诉,不仅仅是心理需求,更是生理需求,日益成为提高生活质量所必需的要素和手段。

  在这种情况下,倾诉烦恼、发泄怨愤就成为与我们的身心健康休戚相关的重要事情了。但是,就像契柯夫笔下的马车夫姚纳一样,倾诉不是简单的说话,更不是对牛弹琴,倾诉需要选择对象,需要有人倾听,从而博取理解和共鸣,达到释放压力,缓解心情的目的。从这种意义上说,拥有良好的倾听者就是莫大的幸福,更显得弥足珍贵。

  但是,跟倾诉相比,做一个合格的倾听者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因为倾诉是主动的,而倾听却是被动的,倾听者的角色往往更容易产生倦怠情绪。即便是朋友,他倾诉的'事情也未必与你相关,或许跟你完全不搭界,他的表达方式也未必妥当,很可能絮絮叨叨,颠三倒四,你都不能表现出厌倦和腻烦情绪,要时刻保持旺盛的兴趣,努力融入倾诉者营造的氛围中,认真去听,留意去记,站在倾诉者的角度,尽可能的迎合倾诉者的思维脉络,进行必要的梳理和分析,进而在适当的时候加以点评,赞成或者不赞成他的观点无所谓,首先让他知道你一直在听,你对他的话很关注,这是作为倾听者的基本素质和要求。

  记得丁远峙的《方与圆》中就讲述了这样一则小故事:说他有两个朋友来访,其中一个跟主人对弈,厮杀兴起,另一个则去跟主人的父亲闲谈起来。后来朋友离开的时候,父亲竟然亲自送出门来,频频致意,相当的热情和留恋。主人很不解,就问朋友:父亲对我的朋友一般都淡淡的,为什么唯独对你如此青睐呢?朋友也纳闷,其实他并没有跟主人的父亲谈些什么,只是微笑着听老人讲些琐事,不时的插一两句话而已,也不知道老人为什么对他印象这么好。

  现在想来,就是这位朋友做了老人最好的听众,倾听老人的诉说,就是对老人最大的尊重吧。年轻人往往都不喜欢听老人的唠叨,所以老人对能坐下来跟他唠嗑的人相当欣赏和看重。

  有人做过一项社会调查,在所有的各行各业中,出租车司机的亲和力是最好的。这也不难理解,因为人们都坐过出租车,或许都跟司机进行过简单的交谈。出租车司机跟乘客萍水相逢,素昧平生,无论说些什么,随着乘客的下车都如船过水无痕,消失得无影无踪,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呵呵,由此看来,出租车司机就是最庞大最安全的倾听者群体,对于放松精神压力、缓解家庭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还发挥着不小的作用呢。

  “心理医生”是近些年出现的一种新兴职业,就是针对人们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科学的调适和疏导,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我想,“心理医生”应该是与时俱进、应运而生的职业倾听者。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倾听病人的诉说,了解产生心理问题的前因后果,然后进行因势利导,帮助病人克服困难,化解矛盾,看到生活的阳光和美好,树立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有句话说,有人分享快乐,快乐就增加一倍,有人分担痛苦,痛苦就减少一半。让我们都学会倾听,做一个宽容、善良的倾听者。编辑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