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记忆中的那些歌
鄙人是一个爱音乐的人,尽管看不懂五线谱,也不知道音乐的诸多派别,但这丝毫不影响我对音乐的钟爱之情。而且,我在近日重温那首只在1997年夏天流行过的《东方之珠》时,才猛然发现:对于中国人来说,某些经典歌曲的魅力和作用远不止是让人们的耳朵享受了一次视听盛宴,它还可以变成民族记忆的一部分,而且是具有主轴性质的一部分。
记得1997年夏天,全国各地都在反复播放这首用特殊情感谱写成的《东方之珠》。那时的我(6岁)还不明白这首歌的含意是什么、有多深,只是觉得它的旋律很独特,也很优美,便一遍遍地听着。现在想来,那其实是一个沧桑的民族对迟归的赤子的脉脉独语:任海风吹拂了五千年/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这两句歌词,我听过无数遍,也在心中默念过无数遍,但我真正听懂它,真正听懂来自两片土地(尽管它们在地理意义上未曾分离)上的共同心声,是在多年之后。
香江的水,带着着太多的期盼与泪水,流进了公元1997年。承载着它的土地依然是那片土地,只是,曾经踩痛了它的异国马蹄已经遁去,那根沾着中国人的血的鞭子也被闯入者悻悻地收起,大不列颠的国旗已悄悄降下。当中国国歌回荡在那个已然有些陌生的天地时,香江的波涛也在随着国歌的旋律律动。太多凝视着那片飘动的红的眼睛模糊了。当国歌停止后,人们不约而同地哼唱了起来:请别忘记我/永远不变/黄色的脸……久违了,黄色的脸。
由这首歌,我想起了另一首与民族记忆融为一体的歌,那就是在两年多之后被所有中国人含泪唱出的《七子之歌》。尽管那时的我依然不能领会那苍凉的旋律中都包含了什么,但我却幸运地成为了民族记忆的参与者: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名/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这几句用眼泪汇成的歌词,唱出了淤积在你我心中三百年的痛和屈辱,也让中国人得到了一种源于屈辱的洗礼。三百年来的苦和忧伤,全部汇聚在了几十个文字中。国人静静地听着它,品味着那种已经消失的苦涩。今天,那首歌以及那段黑色的记忆早已变得遥远而陌生。但当人们偶尔听到这首歌,仍然会想起1999和1699这两个历史的端点,以及端点之间那条漫长的回家的路。
如果以上两首歌的主旨是跨越时空的思乡之情,并由此引起了关于不堪回首的昨日的回忆,那么,另一些歌的作用,则是定格历史。《鼓浪屿之波》便是与这两首“特殊事件”同样有历史意义的歌。这首歌所反映的思乡情怀,当然与前两首歌有本质的差别,但这并不能掩盖音乐对于细腻情感的刻画作用。那柔和的曲调中,饱含着一种无法被海峡隔断的痛,以及涵盖在痛中的手足之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这片广袤的大陆正被一种包含在音乐中的思念笼罩着。被笼罩的人大多并不清楚具体的思念对象是谁,也不知道这种思念何时能够结束,甚至根本就不认得那座小岛上的任何一个人。但他(她)们依然固执地思念着,不为呼唤哪一个人,只因眷恋着那座岛上的那群人。
诸位也许注意到了,我例举的几首歌,都是“与政治有关”的。这样写很容易“写歪”,但为了本文需要,我还要顺着这个路线,引出另一首“与政治有直接联系”的歌。当*的一个高潮期的结束,一个缔造了传奇的人物完成了对传奇的演绎和谢幕后,所有见证了这个传奇的人,都用哭腔低低地唱起了那首缅怀周总理的《你是这样的人》:把所有的爱/藏在你心中/用你的微笑诉说/你是这样的人。我想,近代人以这样的情感怀念一位政治人物,应该算是“奇事”了。那些如泣如诉的歌词,标志着*史又多了令人欣慰、追忆、骄傲的一笔,中国的一段历史又被一个伟人的生命充盈了。人们把那首歌的每一句歌词印刻在了心里,带着深深的眷恋与遗憾品味着,回眸着传奇的每个细部,每个奠定了伟大的细部。然后,重重地叹息一声,为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有了这样的传奇而骄傲。
……好了,关于中国的音乐记忆,就赘述到此吧。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华民族之所以独特,就是因为它有着太多其它民族不曾拥有的苦难史和奋斗史,有着永远不会被遗忘的精神足迹。因为,这些足迹早已刻进中国人的心里。
那些歌,是一个人、一个民族永恒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