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分)故乡的土承载着老兵对故乡深刻的记忆、深切的怀念和与亲人的真挚情感,所以是无可替代的。这句话表达了老兵与故土血脉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或:故乡的土是他心灵的归宿)。
2、(3分)“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在本文中指的是一个人不能没有精神支柱或“心灵的归宿”等,能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意思对即可。(3分)
3、(3分)这里运用了拟人、排比的手法(要点:手法),揭示了农村庄稼被毁,树木被砍伐,田园风光被破坏的现象(要点:内容),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沉沦的悲愤之情(要点:主旨)。形象生动,层层推进,感情强烈,有很强的感染力(,要点:表达效果)。 【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
4、(4分)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使文章脉络清晰。突出了对中国广大农村的田园风貌(或:乡土特色)正在被毁坏的悲愤之情,引人深思。答题中注意联系全文,意思对即可,只写作用而没有联系文章的分析要适当扣 【评分参考】意思对即可。
5、散文阅读:《故乡》 散文阅读:《故乡》1 故乡的水,是养育我长大的奶汁。在我的记忆里,故乡的水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沿着罗猛岭山脚下,日夜不停地向东流去,她是那样的清澈,那样的明净。 在我童年时代,每逢天气干旱,稻田就龟裂成一条条小沟时,乡亲们就要到罗猛塘里取水,一点点地浇灌到稻田里。那水,尽管对于干枯的田地是那样微不足道,但是,她却救活了稻苗,使乡亲们免受干旱之苦,度过了那饥饿的年代。 罗猛塘,是故乡几百里内外闻名的最美丽的一口鱼塘,乡亲们称其为"福气塘"。她不仅培育出一个个秀才,而且还长期繁殖着大量的鱼群。每当傍晚时分,村里的孩子们放学后,三五成群赶到鱼塘边钓鱼,若有所得,便拿回家享受一番,以弥补那荒年的不足。每年夏天一到,孩子们都要脱光衣服跳到鱼塘里洗澡,换来一身清凉干净。故乡的水啊,曾经赐给我们多么快乐的岁月。 山变,水也在变。如今,罗猛塘边建起了一座小水电站。当干旱时,鱼塘里的水就化作瀑布,源源不断地流向田间。啊!她是生命的源泉,滋润着故乡的土地,滋润着故乡的人们。 每当我走在罗猛塘旁时,仿佛就看到童年的倒影。虽然,我已远离了故乡,可是,我的心的一半,却还留在故乡罗猛塘的深处… 散文阅读:《故乡》2 每个人都有一种故乡情结,故乡承载着我们年少的记忆,那些纯粹的梦想,那些张扬的青春,那些纯粹的喜怒哀乐。我们长大离家,为自己的梦想四处奔波的时候,偶尔闲暇时候忆及故乡,满满的都是怀念。 怀念中总会带着茶香。故乡人有饮茶的习惯,很小的时候就喝茶,一晃多少年,饮茶早已经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喝茶的时候,眼前依稀所见到的,是和煦的阳光,是盎然的茶树,耳边回响的,是一串串亲切的笑声。 离开故乡真的很久了,很多记忆都有些模糊了。但茶香从来都不会忘。我觉得岁月就是茶,茶就是岁月,无论岁月如何匆匆的过去,无论那些曾经记忆深刻的映像如何模糊,只要茶在,只要饮茶的心在,那么那份纯真,那份快乐,那份美好,就永远不会随时间流逝而褪色,相反,它像普洱茶,时间越久,心头泛起的,就越是浓郁的味道。 故乡的茶香,好像一条纽带,将自己与故乡紧密相连,无论沧海桑田,无论时间过去多久,只要这种情感的维系在,心头就永远不会迷茫,会永远记得自己来自哪里,记得故乡阳光照在身上的温暖,记得轻风吹拂在身上的清爽。 此茶香处,便是故乡,茶香飘飘,思绪飘飘,一切都是熏熏然的,醉倒在茶香中吧,茶香中可以做一个祥和的梦,梦中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散文阅读:《故乡》3 北京很大,不敢说就是我的故乡。我的故乡很小,仅北京城之一角,方圆大约二里,东和北曾经是城墙,现在是二环路。其余的北京和其余的地球我都陌生。 二里方圆,上百条胡同密如罗网,我在其中活到四十岁。编辑约我写写那些胡同,我以为简单,答应了,之后发现这岂非是要写我的全部生命?办不到。但我的心神便又走进那些胡同,看它们一条一条怎样延伸、怎样连接,怎样枝枝叉叉地漫展,以及怎样曲曲弯弯地隐没。我才醒悟,不是我曾居于其间,是它们构成了我。密如罗网,每一条胡同都是我的一段历史、一种心绪。故乡的胡同给我带来了阳光与温情,也带来了难以抹去的忧郁。 此句统领全文,可作为阅读本文的切入点。“阳光与温情”是指“我”在胡同里感受到的亲情、乡情和收获的爱情:母亲与奶奶的呵护,乡邻大度的接纳,妻子的理解与关爱,僧人的念经声和教堂的钟声给“我”的美丽遐想。而“难以抹去的忧郁”则是指“我”在胡同里经历的人生困惑和面对不幸命运的无奈“我”学会了谄媚和防备,感到了孤独,以及双腿残废后的彷徨。 四十年前,一个男孩艰难地越过一道大门槛,惊讶着四下张望,对我来说胡同就在那一刻诞生。很长很长的一条土路,两侧一座座院门排向东西,红而且安静的太阳悬挂西端。男孩看太阳,直看得眼前发黑,闭一会眼,然后顽固地再看太阳。因为我问过奶奶:“妈妈是不是就从那太阳里回来?” 奶奶带我走出那条胡同,可能是在另一年。奶奶带我去看病,走过一条又一条胡同,天上地上都是风、被风吹淡的阳光、被风吹得断续的鸽哨声,那家医院就是我的出生地。打完针,号啕之际,奶奶买一串糖葫芦慰劳我,指着医院的一座西洋式小楼说,她就是从那儿听见我来了,我来的那天下着罕见的大雪。 是我不断长大所以胡同不断地漫展呢,还是胡同不断地漫展所以我不断长大?可能是一回事。 有一天母亲领我拐进一条更长更窄的胡同,把我送进一个大门,一眨眼母亲不见了。我正要往门外跑时被一个老太太拉住,她很和蔼,但是我哭着使劲挣脱她,屋里跑出来一群孩子,笑闹声把我的哭喊淹没。我头一回离家在外,那一天很长,墙外磨刀人的喇叭声尤其漫漫。这幼儿园就是那老太太办的,都说她信教。 几乎每条胡同都有庙。僧人在胡同里静静地走,回到庙去沉沉地唱,那诵经声总让我看见夏夜的星光。睡梦中我还常常被一种清朗的钟声唤醒,以为是午后阳光落地的震响,多年以后我才找到它的来源。现在俄国使馆的位置,曾是一座东正教堂,我把那钟声和它联系起来时,它已被推倒。那时,寺庙多也消失或改作他用。 我的第一个校园就是往日的寺庙,庙院里松柏森森。那儿有个可怕的孩子,他有一种至今令我惊诧不解的能力,同学们都怕他,他说他第一跟谁好谁就会受宠若惊,说他最后跟谁好谁就会忧心忡忡,说他不跟谁好了谁就像被判离群的鸟儿。因为他,我学会了谄媚和防备,看见了孤独。成年以后,我仍能处处见出他的影子。 十八岁去插队,离开故乡三年。回来双腿残废了,找不到工作,我常独自摇了轮椅一条条再去走那些胡同。它们几乎没变,只是往日都到哪儿去了很费猜解。在一条胡同里我碰见一群老太太,她们用油漆涂抹着美丽的图画,我说我能参加吗?我便在那儿拿到平生第一份工资,我们整日涂抹说笑,对未来抱着过分的希望。 母亲对未来的祈祷,可能比我对未来的希望还要多,她在我们住的院子里种下一棵合欢树。那时我开始写作,开始恋爱,爱情使我的心魂从轮椅里站起来。可是合欢树长大了,母亲却永远离开了我,几年前爱过我的那个姑娘也远去他乡,但那时她们已经把我培育得可以让人放心了。然后我的妻子来了,我把珍贵的以往说给她听,她说因此她也爱恋着我的这块故土。 我单不知,像鸟儿那样飞在不高的空中俯瞰那片密如罗网的胡同,会是怎样的景象?飞在空中而且不惊动下面的人类,看一条条胡同的延伸、连接、枝枝权权地漫展以及曲曲弯弯地隐没,是否就可以看见了命运的构造? 胡同的“密如罗网”似乎暗示着作者自身的宿命,胡同的“延伸、连接、枝枝权杈”则意味着个人命运的坎坷不平。总之,胡同浸透了作者的经历,是其成长、成熟的见证。文章在作者设想自己是一只俯瞰胡同的鸟儿中结束,不仅表现了其对故乡的胡同、对自己过往人生的无限眷恋;更表现了其对人生的思考,对彻悟人生真谛的渴望。这样写显得既含蓄蕴藉,又生动形象,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散文阅读:《故乡》4 许多的人,嘴上总是离不开故乡一词。许多的文,也总是充斥着故乡二字。故乡是个好东西,是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聚宝盆,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想怎么取就怎么取。故乡是可以被你抛弃的,但故乡永远不会抛弃你,只要你愿意。 有人以为故乡就是母亲,也有人以为故乡就是金矿。 对于众多的人,故乡是神圣的,是游子们诞生和生长之地,是生活的起始点,也是心灵的港湾。故乡是一个完美的梦,也是一块纯洁的净土。故乡,的的确确就像母亲。她深爱着诞生在这里的每一个孩子,倾其所有默默地养育着他们,不离不弃,无怨无悔。 还有一些人,把故乡当成金矿,毫无顾忌地发掘,随心所欲地榨取。等到榨干了故乡母亲身上的最后一滴血汗,自己腰缠万贯后就毅然跑路。腿短跑不出去的,却浪得了一些名声,甚至还挂了个大师的头衔。这些个义无反顾的人物给故乡留下来什么?留下的只有千疮百孔的伤疤,以及百病缠身的枯干。故乡又能怎样?只能说声不肖而已,连骂都不舍得。 明日他们又人五人六地回来了,也许连他们自己都觉到有些无耻,可故乡到底还是接纳了他们,包容了他们:虽不肖,终归还是故乡出产的玩意儿! 那些不肖的主儿,从故乡的泥土中走了出来,阴差阳错间也居然成了人物,身上的泥土味还没褪尽,便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当成了高贵的大都市的人,数典忘祖地出起了故乡的洋相来了。故乡好的东西他有意地藏起来,专把别人往故乡的厕所引导。你想想,厕所里能有什么好东西?大凡待客都是在客厅里的,把客人往厕所里让,那不是差成色的货色么? 有太阳就一定会有阴影,没有阴影的地方那肯定是寸草不生的荒漠!看事物要看主流,满眼都是阴影的人,他的心灵一定满是阴影,一定是扭曲的。用若干年前对事物的认知,来表述当今的生活,那他的脑子肯定已经不好用了。 故乡人家里的布局大体都一样,厕所肯定在后院的最后。也基本是旱厕。这旱厕自然不大进步、不大文明,可中国乡村目前也就是这条件,这现状一时半会儿也难以改变。但总归是在改变着。大师的笔下说今天故乡的乡亲们身上还有虱子,那可的确是想当然地胡诌了。现今的乡亲们也许没有三天两头洗澡的条件,但时不时洗个澡那还是能够的了。常年不洗澡的也肯定有,只是这不讲卫生的人一定不是正常人。人们生活上的讲究,再加上威力不凡的洗衣粉的普遍使用,当年的那些寄生虫哪有安身之所?更不用说延续和繁殖了! 还把过去那些细节写进今天文章中的人,说轻点是不小心摆了个乌龙。说重点是他早 out 了!或者是他从内到外骨子里一直肮脏着,抑或他的大脑真地进了足够多的水,而且是污水。要不,他怎么会香臭不分呢?满笔满嘴都是已基本绝迹的令人作呕的东西,你说他能算得上正常人么? 记得小时候有些大人无聊时逗着小孩子玩,让小孩子跳着脚骂自己的家长,然后奖赏给小孩子一颗糖吃,以此博得众人一笑。也有些大人专门用言语诱导小孩子,让小孩子说出自己家长的床帏之事,使孩子家长在大家的哄笑中很难堪。孩子少不更事,大家也都不会当真。若换成懂了事的成人,那就不一样了,大家笑完之后还会说:这东西差成色。世界上有些奖项,其实也就与此相仿,只是某些人为了取乐而抛出的那颗糖而已。 莫言的《与大师约会》中的那位大师,这人物还真的并非捏造,咱这里还的确能对号入座,确有其人。不知是看了莫言的故事如法炮制的呢?还是莫先生家乡那位大师也弄了个第二户口,好在这儿捞一票?有幸在西巿的画展上见识了大师和他的前卫作品。对大师的画作,大家只是不置可否后,一笑了之。许多人边走边瞧,窃窃私语道:那上面一定画的是他老婆,否则谁能把那话儿摆来摆去让他画? 那大师声名鹊起了,只是这名声的取得有些并非正道。眼下这世风,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相比之下,这种并不伤及他人的小伎俩又算得了什么呢?虽说有些伤风败俗,但比污染和尾矿的为害又好了千倍万倍!但要称为著名乡土画家,故乡的乡亲们就的确有些难堪了。 莫言写他故乡的事,大师画他屋里的人,这根本不干别人什么事。只是让故乡摊上这样的大师,囧得脸上发烧之外,也只有徒呼奈何了! 本来意义上的故乡,那一定是乡村。乡村自有乡村的特色和妙处,与熙熙攘攘的大都巿相比,那是另一个世界。只是近来被大师们江郎才尽时,坐在斗室内象屁一样硬憋出来的故乡,已经不能再叫故乡了! 也许是我错了,自作多情? 散文阅读:《故乡》5 还有不到一个月就是春节,一切都围绕着这一趟温暖的回乡之旅展开,能往前赶的工作尽力往前赶,每日盘算着网上抢刷车票的倒计时,眼前都是父母慈祥的脸庞,是妹妹温暖可爱的笑容,脑海里时刻萦绕着家里热气笼罩的厨房和熟悉的年夜饭的香味儿。 然而,当我的思绪飘出家门,定格在我家乡的小城街道和那些曾经深深刻在记忆深处的一景一物时,我又怅然若失,这种失落近乎是在折磨着我急切归乡的心。离家十几年了,每年都回家,但是却忘记了从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刻开始,我记忆中温馨的小城变了模样,只记得突然有一年回家,我站在熙攘的街道上竟然一瞬间不知自己置身何处。我急切回到家乡,一心想要拥抱的故乡却仿佛是一夜之间就在我的眼前变的面目全非了,彷佛她本就是一颗虚幻的尘埃,无辜的被时光的飓风吹起又落下,不情愿的失去了她原来的模样。 对于故乡,任何时候想念起她,她永远都是我记忆中的老样子,那才是我真正的故乡,雨季里,带着泥沙滚滚而来延河水,在我小学校门前的那个拦河坝上怒吼而下,水声震天。春秋季节又是静静流淌着,悠悠的碧水波光中倒映着高原上明朗的大太阳。 依着河堤的一条并不宽阔的马路,两边是树冠巨大志向参天的白杨,小时候不管夏天多么炎热,去往学校的路上总是一路清凉,简直就是一个天然的避暑走廊。还记得秋天里,我们总喜欢捡拾那些落下的白杨树的叶片,用叶片失去水分的叶梗来玩“拔河”的比赛,比试谁捡到的叶子更大叶梗更有韧性。那些留在白杨树下的童年的欢乐,一直存于我心底深处,甚至那白杨树叶的味道我还能真切的记起。 不知哪一年那条路基被拓宽了,长了几十年或许更久的白杨树被砍伐的一棵不剩,靠河堤的一边砌上整齐的水泥矮墙和铁栏杆,光秃秃的,像个努力装扮现代感的小丑,充满滑稽的独自表演着。而我的心灵深处,那条熟悉的马路是和路两旁茂密成行的白杨树相依而生存的,白杨树没了,我即使走在那条曾经熟悉的路上,也感觉像是走在陌生的异乡。 当我的灵魂还流连在记忆的深处不肯返回繁华的现实时,我最难忘的那个故乡,早已经在“与时俱进,热情高涨”的“建设者”们的努力下,被改造成了“样板间”的模样。曾经古朴的街道上,如今那些悬挂着霓虹灯的商铺,在夜幕下闪着媚俗的炫光,仿佛被生活逼迫夜夜笙歌的商女;那些高耸的排兵布阵般的楼房,好像刚刚走入城市的青年,回望那些低矮的旧房和半山腰的窑洞,即刻感觉自己已经是逃离了泥土的城市青年,顿时高高的扬起头颅,一副欲试比天高的样子。 近年来每次回家,每当走到街角某处,我总是要拿眼前的繁华景象和记忆深处朴素的细节来进行仔细的比对,缓缓的才能辨析出他们原来是同一处地方。当初我无数次走过的街道,早已被一一拆除,只留下一份记忆的底片深藏我心底,那是仅存于我灵魂深处的绝版,不能翻拍不能拷贝,永远无法复原的故乡印象。 还记得小县城的武装部大院,是我童年里感觉最神秘的一个地方,高高的院墙,偶然入得一回,深庭大院满目苍翠绿树成荫,那种无形的庄严弥漫在每一丝空气里。院墙根的整齐的塔松无论四季都那么傲然挺立,仿佛它们已然是守护安宁的身着橄榄绿的卫士,严肃坚毅的值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即使在院墙外轻轻的走过,肃穆的感情油然而生。前年回家,看见那个神秘的大院已经被拆除的瓦砾成堆,机器轰鸣着咆哮着在地上挖地基,听说那里要盖起高档商品房,将是县城里最贵的楼房。我曾心痛的猜想,那些古老的苍松翠柏肯定被无情的连根掘起,对于那些无言的生命该是怎样的残酷和绝望。 还记得那个小小的副食公司的商店,过年时,我们最期盼走进的地方,商店里灯光有些昏暗,柜台里货架上摆着我们垂涎已久的方正的“午餐肉”的铁盒,一想起那个在童年里无数次神往的铁盒子,我的口水一次又一次的急速的在口腔中分泌;还有那个装着黄澄澄的液体的高高的玻璃瓶,高贵的摆在那个木制的古老的货架上,那是我们早已期盼的橘子水饮料,一生都忘不掉的味道啊。 午餐肉和橘子水是我们童年里一年仅可享用一回的的饕餮盛宴。记忆是拥挤的,而那个副食公司的小商店,他当仁不让的居住在我记忆深处最显要的位置。如今它早已经无处寻觅,然而它带给我的味觉体验却不时的从记忆盒子里跑出来搅扰一下我的味蕾,让我知道,在味觉上再也没有哪种精细加工的食品可以超越那间小小的副食商店出售的美味。我只有在记忆深处不断的回想,把那些想念同我的口水一起无奈的吞咽。 家乡的县城里开了无数的超级市场,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品光鲜的在一排排货架上等待随意的挑选,就如我在其他地方的任何一家超市一样,千篇一律的出售着富足和繁华,走进它们唯一买不到是那份童年里对副食商店的留恋和对美味食物深深的期盼。 还记得县城的中心位置,有一个“新华书店”,在过去那个朴素的有些简陋的小城里,这个书店确实算比较大的门脸了,我也曾无数次进去过,图书品种繁多,分门别类的整齐码放在墨绿色的高大书架上,空气里都散发着那种新书特有的墨香纸香,走入里边的人都细声慢语,信步踱来悠悠的挑选自己喜爱的书籍,那种宁静和温馨的记忆同一缕缕墨香纸香的气味一起深深种植在我的心田一处,静谧从容的守护着我飘泊的心灵。 今日,繁华的县城建成了这个大厦,那个大厦,一条条繁华的商业街显示着这个黄土高原上的小山城,并不落后于商品经济的大潮。可是,记忆中那个温馨的书店却不知何时,已经悄然带着失落隐匿于时光的深远处,无影可循,唯独我心底深处还定格下一张它发黄的老照片,静静的躺在一角独自伤感。 故乡已经越来越让我感觉到她的陌生,她已经变了模样,她穿上了华丽现代的衣裳,像个追赶时髦的摩登女郎。而我的心,还一如往昔的依恋着在年少我离家一刻与她告别时她的模样,我只记得那个时候的她,简朴纯洁的像一朵开在高原山坳里的山丹丹花。 想念故乡,那个消失了的故乡,那个只存留在我灵魂深处的小城,那才是我流浪的心眷恋的真正故乡,老旧的百货大楼,转角楼公司,副食公司的小商店,苍柏掩翠的武装部大院,温馨了时光的新华书店,我的小学和中学校园,那个收藏光影故事的老旧的电影院,还有我写不尽念不完的小城的山水草木和角角落落,如果时光无法将它们挽留,就让他们都静静的沉入我记忆的心海,在灵魂深处与我为伴,陪伴我一起走过漂泊流年里的一段段艰难时光,温润着我想家时湿润的眼眶吧。 小城的一切都改变了,但是我还想要回到我那消失的故乡,因为那里还有我的亲人一如既往的期盼我早点回家! 散文阅读:《故乡》6 当最后一抹夕阳落下时,华丽的霓虹灯悄然照耀在朦胧的夜里。 ——题记 漫步在潮来潮去的沙滩边,我望着湛蓝的大海。 故乡的大海,蔓延在我生命的摇篮里,我忘记了它的冷漠,才能怀抱它无尽的爱,释放出无限的宽恕。 岁月如流,人生如歌。为了支撑那个温馨的家,男人们奔波在风口浪尖上,饱受风露、寒冬与烈日。我深深地依恋这故乡的海。故乡的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一层浓浓的乡愁的气息,船舱甲板上静坐的老人,皱纹仿佛忘记了他们的年龄,铭记了沧桑。岁月的洗礼留给了他们一份坦荡的情怀。 遥望着村口,总在不经意间。外面的世界,犹如神话里的故事一样占据我的灵魂。故乡的风,和煦地吹拂我的脸庞。仿佛一切的思想,归于静寂,心里豁然一片平静。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淡淡的故乡情,和蔼的容颜牵引着我的心。一只雄鹰,天地任它*地翱翔。而笼中之鸟、栅栏里的走兽,他们很满足自己的那一片“天地”吗? 冥冥之中,谁又能为我平息此中的争斗,是去或留。为什么我的心里总衡量不出离别的距离,是因为我爱这土地,爱这里的人们,爱得深深。岁月在飘流,多少面孔纵然在流去的岁月随波逐流,他们在追寻着什么,又期待着什么呢?多少次在通向都市的村口,依恋不前。 故乡的每一寸热土,每一份热情,都已在我的心间扎根发芽,随我去耕耘人生。偶尔我会想起北国风光,千里雪飘,万里冰封。但是我的思想更藏不下多余的期冀,只因为我总会这样多情------ 常常于安静的夜晚,感悟奔放与喧哗。我喜欢一尘不染的纯真与平静,更喜欢充实一时的喧哗。迷离的星空,墨蓝的天际悬着一弯金色的孤舟,在故乡的云里悄然游离,融融月光静静地流淌,如华的银色裹住一丝清凉,铺陈一地的温柔。 和着飘来不成调的歌声,在这个灯红酒绿的夜里,坦然释放那份超然和洒脱。 明月留空,千百年来吟唱着一支同样的老歌。可昨夜已如水似练,今宵却是花星飞扬。 常常于枯燥的学海生涯,屡多挣扎。挥手间已过寒窗数载,生命的孤舟依然飘零,才想到让故乡的风荡涤我心里的丝缕的尘埃,有了故乡这无言的依靠,我才不会让自己的心迷离彷徨,有了故乡付出的心甘而又情愿的真爱,我才不会让自己的心黯然神伤。 故乡,铭记了我生命的故乡啊! 散文阅读:《故乡》7 也正是因为这样,我对口袋才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 现在,小孩子的衣服上仍然有很多口袋,其作用主要为了点缀装饰。可我不这么认为,我想告诉人们,口袋所装饰的,不仅仅是漂亮的衣服,还有童年的快乐,以及孩子们五彩的梦想。 三月的天,多风多雨也多情,这一方土地虽不真属于杏花烟雨的江南,却也正值花开时节,于是,本就多情的地方更显风情了。 这本应该是百花争艳的热闹季节,也应是人们世事纷争的紧张时刻,只不知,古中国为何把那个似乎有些煞风景的节日——清明,定在这个时候,这个令人兴奋却又无法掩饰掩饰那份忧伤的节日。不过,却也因为这,故乡的花在这时似乎比哪个地方、哪个时候都要开得灿烂些。 是的,纷纷雨季,偏逢故乡花开正盛,伤睹花落任飘零,这怎叫“路上行人”不断魂呢?映山红映红了漫漫山野,那是杜宇啼血染遍的哀伤,不知是不是望帝太想念故乡,依旧不知何处方有酒家,却已不再有牧童指引了,或许,杏花村早已不再,孤独无依的魂,真的断了吗?挂满幽愁的故乡行人,除却漫山“血色”,你还看到了些什么? 在多少个昨日前,这都还是身边熟悉的身影心爱的人儿,而今,却已作了一方方冰冷的坟墓,那昨日的余温还没有散尽,又怎么忍心让它成为永远呢!故乡人伤,故乡行人这时候或许伤得更挚更真。因为,难得的花开,不绝的风雨,这时候已不仅仅是风吹雨打落花残了。 也许真的双手抚在墓上直至石墓和雨水冷彻心扉都不愿醒来,也许真的要蹲在墓碑前轻轻地抽泣者慢慢诉说什么而久久不愿离开。可是,这一刻不想要的清醒,却无法躲开祭祀乐声的震撼。魂惊,人醒,梦断。故乡花好,故乡花开得正灿烂,折两枝插在坟前,虔诚地祈个愿或许才是最好的。 在坟前恭敬地献上一杯酒,这习俗至少在江之南都似是这样的,只是为什么不先与先祖同敬呢?或许这也是对已故之人的尊敬,但“举杯同庆”似乎比什么举止、什么言语都要来得尽意……几乎所有人都不再相信坟中人真能够泉下有知什么的,却都愿这样虔诚地膜拜下去,这大概就是深藏在每个华夏儿女心中的“大孝”吧?不然,那坟上“数钱”、坟头插花、坟前烧香点蜡的孩子,那坟边“装坟饰墓”的壮年,那坟旁抹泪的老人,他们脸上的庄重与肃穆又怎会那么真呢?是吧,应该的吧,这又是故乡花开得正盛的时候了! 举家欢乐无人闲,这该是过春节另一种意义上的欢乐气氛,尽管带着一种幽幽的伤感,这也算是一次大团圆了。却也正因为这份伤感,使得彼此心与心的距离拉的更近了,在举手投足间实现着坟前祈的那个愿:让故乡的花开得更盛更久些。 清明雨打非无情,故乡花开原有意。古人把清明定在这个花香飘满季的时候,该有它无与比拟的寓意吧!那真正的烟花三月的江南,不知是否有这般山花烂漫更显风情。“杜宇不悲,行人不哀,三月花开永不败!”看,花是真的真的开了。 是了,是了,而今,又是故乡花开时! 散文阅读:《故乡》8 这是一座诗的校园,诗歌的花在这盛开。先前,在红楼的花坛和人行道旁,也在汉花园宁静的院落中;当校园迁徙到遥远的春城,诗歌的花依然盛开在翠湖边。随着时光的推移,在勺园,在朗润园,也在燕园的垂柳依依的湖滨,依然延续着诗歌的花事,每时每地,开得灿烂、也开得浪漫! 这里从来是诗的国土。古典诗歌和外国诗歌,在这里星月交辉,从来都不乏知音和吟者,这些来自故国和异邦的诗的精灵,在这里繁衍了鲜艳的诗之花。现在要说的是有别于前二者的新诗,一种适应着时代呼唤的新型的诗。胡适先生是“尝试”新诗的第一人。一个夜晚,月光透过窗帘,洒了满地。先生立于窗前,他感恩似的低语:“多谢你殷勤好月,提起我过来的哀怨,过来的情思。我就千思万想,直到月落天明,也甘心情愿!”沈尹默先生好像是受到了感染,他吟的也是月夜情怀:“霜风呼呼的吹着,月光明明的照着。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 白话写诗,对于那些习惯了文言写诗的人,不免显得有点生,有点涩,有点“乏味”,但用的是全新的语言,却是全新的感受,全新的气象。有人开了风气之先,就有人接着做推动风气的事。北大的人,就这样破天荒地开启了新诗的闸门。教授们和学生们好像是飙着劲儿,开展着新诗的赛事:先生们办了《新青年》,首先发难登了新诗;学生们不甘落后,也办起了《新潮》,也大量地刊登新诗。《新青年》也好,《新潮》也好,都是新思想、新文学,也都是新诗的园地。 北大是属于诗的,从这里走来了一代又一代的新诗人,他们走来了,又走远了,留下了诗的神采和芬芳。这些北大诗人,他们的`名字组成了一长串明亮的星辰。他们几乎涵盖了一部中国新诗史。很难设想,要是抽去了北大以及与北大有关的那些诗人,一部中国新诗的历史是否还能成立?正是因此,林庚先生才把北大比喻为新诗的摇篮——摇篮旁的母亲的心。 北大从来也不曾辜负诗歌的抚慰和托付,不管是风霜雨雪,还是月夕花朝,这里的诗之花依然灿烂地绽放着时代的芳香和美丽。从周作人到康白情,从徐志摩到冯至,从废名到汉园三诗人。这个诗歌原野散发的芬芳感染了所有的人,连一贯尖锐凝重的鲁迅也写诗,从旧体诗到新诗,再到《野草》,从而使他的作品融进了诗的柔情,连专擅小说的沈从文也把诗带进了他的湘西风情,使他的作品充满了田园牧歌的情调。 在中国诗歌复兴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北大师生也始终站在引领新诗潮崛起的前列,一直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一路诗歌行进的鲜明足迹,一直激励着世代的北大人,他们与中国诗歌共命运。正是因此,作为这一光辉事业的后续者,他们不论是曾为诗人,还是曾为研究者,从来没有忘记这一庄严的使命。 现在奉献给诸位的诗歌小册子《诗歌北大》,原是为印证这一切而印制的。它不仅是一个总结,一种纪念,我们希望它还是诗歌原野的向导和馈赠,一种答谢和感恩。有幸得到它的人们,要是因而拥有了关于诗歌与北大历史渊源的一点认识,对于我们这些编者而言,那就是莫大的欣慰。 (选自《文汇报》20xx年3月13日11版)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在新诗出现之前,北大的校园里已经是星月交辉,北大从来都不缺少古典诗歌和外国诗歌的知音和吟者。 B.作者描述胡适和沈尹默吟诗的情景,既表现了北大富有诗意的氛围,又突出了两位先生开创吟咏新诗风气的作用。 C.在新诗创作刚刚开启的年代,北大的教授们和学生们对新诗创作充满了热情,《新青年》和《诗潮》见证了他们的热情。 D.作者以林庚先生把北大比喻为“新诗的摇篮——摇篮旁的母亲的心”来说明北大在中国新诗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E.这篇文章以时间为线索,详细叙述了新诗在北大校园的发展历程,表达了作者对北大及北大新诗的喜爱之情。 6.结合文章内容,指出“现在奉献给诸位的诗歌小册子《诗歌北大》,原是为印证这一切而印刷的”句中“这一切”所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是以怎样的结构方式选材组材来说明北大是新诗的故乡的?请根据文章内容加以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本文第一段的语言有何特色?这样的语言对你有何启示?请你结合自己的写作对这样的启示作出探究。(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老兵说“故乡的土,是不可以配制的”,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2分)
7、本文以“故乡的沉沦”为题,有什么作用?(4分)
8、答案 ①北大是诗的国土。②北大…请点此查看本文完整答案(答案页第二页)…采,忽略了自我情感的表达,本文第一段充分表现出北大诗歌创作的浓厚氛围,自然流露出对北大诗歌园地的热情与钟爱,给人以难忘的印象。这样的 语言给我以深刻的启示:好的语言既要生动形象,又要富有情感,要能够充分地表达出自己的认识看法和真实感受。 散文阅读:《故乡》9 这座曾经长满古榕的城市是我的出生地,我在那里度过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可是如今,我却在日夜思念的家乡迷了路:它变得让我辨认不出来了。通常,人们在说“认不出”某地时,总暗含着变化真大的那份欢喜,我不是,我只是失望和遗憾。 我认不出我们熟悉的城市了,不是因为那里盖起了许多过去没有的大楼,也不是那里出现了什么新鲜和豪华,而是,而是,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 我家后面那一片梅林消失了,那迎着南国凛冽的风霜绽放的梅花消失了。那里变成了嘈杂的市集和杂沓的民居。我在由童年走向青年的熟悉的小径上述了路。我没有喜悦,也不是悲哀,我似是随着年华的失去而一起失去了什么。 为了不迷路,那天我特意约请了一位年青的朋友陪我走。那里有梦中时常出现的三口并排的水井,母亲总在井台边上忙碌,她洗菜或洗衣的手总是在冬天的水里冻得通红。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那里蜿蜒着长满水草的河渠,有一片碧绿的稻田。我们家坐落在一片乡村景色中。而这里又是城市,而且是一座弥漫着欧陆风情的中国海滨城市。转过龙眼树,便是一条由西式楼房组成的街巷,紫红色的三角梅从院落的墙上垂挂下来。再往前行,是一座遍植高大柠檬桉的山坡,我穿行在遮蔽了天空和阳光的树阴下,透过林间迷蒙的雾气望去,那影影绰绰的院落内植满了鲜花。 那里有一座教堂,有绘着宗教故事的彩色的窗棂,窗内传出圣洁的音乐。这一切,如今只在我的想象中活着,与我同行的年青的同伴全然不知。失去了的一切,只属于我,而我,又似是只拥有一个依稀的梦。 我依然顽强地寻找。我记得这鲜花和丛林之中有一条路,从仓前山通往闽江边那条由数百级石阶组成的下山坡道。我记得在斜坡的高处,我可以望见闽江的帆影,以及远处传来的轮渡起航的汽笛声。那年北上求学,有人就在那渡口送我,那一声汽笛至今尚在耳畔响着,悠长而缠绵,不知是惆怅还是伤感。可是,可是,我再也找不到那通往江边的路,石阶和汽笛的声音了! 这城市被闽江所切割,闽江流过城市的中心。闽都古城的三坊七巷弥漫着浓郁的传统氛围,那里诞生过林则徐和严复,也诞生过林琴南和谢冰心。在遍植古榕的街巷深处,埋藏着飘着书香墨韵的深宅大院。而在城市的另一边,闽江深情地拍打着南台岛,那是一座放大了的鼓浪屿,那里荡漾着内地罕见的异域情调。那里有伴我度过童年的并不幸福,却又深深萦念怀想的如今已经消失在苍茫风烟中的家。 我的家乡是开放的沿海名城,也是重要的港口之一。基督教文化曾以新潮的姿态加入并融汇进原有的佛,儒文化传统中,经历近百年的共生并存,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也构造了我童年的梦境。然而,那梦境消失在另一种文化改造中。人们按照习惯,清除花园和草坪,用水泥封糊了过去种植花卉和街树的地面。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的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人们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他们所不适应的文化形态,留给我此刻面对的无边的消失。 我在我熟悉的故乡迷了路,我迷失了我早年的梦幻,包括我至亲至爱的故乡。我拥有的怅惘和哀伤是说不清的。 1.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说“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根据文章内容,作者写到哪些东西消失了?请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九自然段中作者所写的“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和“另一种文化改造”分别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写到“迷了路”,它们的含义是否相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消失的故乡”作者怀着怎样的情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一片梅林和迎着风霜绽放的梅花消失了;妈妈洗菜和洗衣时的水井、井台边上茂密的龙眼树树下的水牛消失了;有着长满水草的河渠以及碧绿的稻田的乡村景色消失了;充满欧陆风情的建筑消失了;“我”北上求学时走过的小路、石阶以及听到的汽笛声消失了。(写出4点即可) 2.前者是指基督教文化与原有的佛、儒文化融汇后形成的文化形态;后者指依据所谓“现代文化”改装西式建筑,用水泥封糊地面,建筑刻板房屋。(意对即可) 3.开头写“迷了路”是指家乡的变化让我认不出,为下文做铺垫。结尾写“迷了路”是指在家乡的变化面前,“我”找不到了童年的梦幻、至爱的故乡和特有的文化情结。这样写既前后呼应,又深化主题。(意对即可) 4.哀伤和惆怅。对童年的怀念,对充满欧陆风情以及异域情调的故乡的怀念,对特有的有异于内地文化形态的怀念。(意对即可) 散文阅读:《故乡》10 曾看到过一幅照片:一个农民在故乡新建成的楼房前呆坐,他的肤色是久在风雨暴晒下才有的酱色。我心中涌动起莫名的风雨飘絮的黍离之情,只觉得无边的乡村在沉沦,或者说在一点点坍塌。 乡土的中国,故乡的中国,真的转换这么快?一夜之间,土地里不再种出庄稼,而是种出了成片的高楼。“农民上楼”,就如镰刀割下了谷子,这不是一次收割的事件,而是一个精神的事件。有人说这世界消失的方式不是一声巨响,而是一声呜咽。谷穗碰到镰刀是呜咽,大树遭遇斧头是呜咽,而故乡田园风光的消逝更是呜咽。 有一个成语叫背井离乡,“背”是背离,这是孩子都能理解的。但我宁愿理解“背”为背负,一个背负着故乡井水的人是有底气的,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故乡井水的滋润,有故乡做依靠。记得,在一次文人雅集的酒桌上,友人问我,你的眼睛为何这样亮?我说那是故乡的水井!又问,你的头上隐隐像有什么东西,那是什么呢?也许,是我醉酒的缘故,我回答:那是故乡的屋檐。友人愣住了,不知如何应答,他有点黯然,然后醉了。他说,我没有故乡的屋檐。然后就伏在桌子上呜呜大哭起来。 故乡是一个人的血地。*把故乡叫做原乡,作家钟离和说“原乡人的血,只有回到原乡,他的血才能停止沸腾”,真是透到了骨髓,彻骨彻肤。 故乡是一种容器,故乡是收藏我们童年哭声的地方,一石一础,一草一叶,井栏树冠,那都是我们的见证,那里勾留了我们的年轮,涂抹了黄昏时我们读书的影子,还有那塞满草的窗子。当我们夜晚背诵课文的时候,常仰着脖颈望着星空,像是背诵着夜。现在那里的夜还是那样纯净么?没有一丝阴翳,没有污染,没有毁容? 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曾记得一个*老兵的故事。他把装着故乡泥土的玻璃瓶子弄丢了,他的魂魄也随之丢失了。老兵住院,什么样的医术也疗救不了他这种思乡之痛。他的事传播开来,人们同情他,一个研究生翻找资料,在实验室里为老兵配制了他家乡的土。土里特别多放了一点盐分,用以配出老兵家人在这土地上流过的汗水。但细心的老兵呢?看出了黄土是用色素染成的!他说,故乡的土,是不可以配制的,那些童年的声音留在土里的,那些炊烟留在土里的,那些牛羊的哞叫留在土里的,这些怎能够配制出来?老兵最后说,这一瓶配出的黄土里面缺一样最要紧的东西:当初,母亲把土摊在白纸上,戴好老花镜看过、拣过,弄得干干净净,两滴眼泪落在土里,这一大瓶配置的土里却没有! 老兵带着那瓶故乡的泥土走过七个省,最后越过*海峡。 我不知道这个老兵最后的归宿,但我揪心的是即便他的灵魂得以还乡,在那被毁容整容后的故乡,他能找得到魂牵梦绕的归路么?他能找得到在路口大树下苦苦遥望的母亲么? 我的老家的村口也曾有几株明代的柿子树,经历了400年的沧桑啊!几年前被连根移走了。我回老家为母亲上坟,看到移走古树后留下的大大的树坑,如枯干的泪眼,无助无望。我童年留恋的柿子树,那曾荫庇过多少代家乡子孙的老树啊! 没有故乡的人,没有根基,没有身世。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是千年前的陶潜在时空外呼唤如今疲惫的心灵么? 其实对沉沦的故乡来讲,连荒芜也不配,只是一片钢筋水泥的狰狞。 我看不见灵魂的归路,我只隐约听见灵魂的呜咽! (取材于耿立的同名散文,有删改)
9、结合本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这句话的认识和感悟。(3分) 参考答案:
10、解析 A项中的“在新诗出现之前”不符合文意;E项“以时间为线索”“详细叙述”不正确。 答案 AE
11、请简要分析“谷穗碰到镰刀是呜咽,大树遭遇斧头是呜咽,而故乡田园风光的消逝更是呜咽”这句话的表达效果。(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