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谷小记的散文随笔

  以前,我的伯父和堂兄住在曼谷。现在,伯父和堂兄已不在人世,曼谷没有了我的亲人。没有亲人的地方,我不想去。但是友人的恳求改变了我的念头,于去年10月中旬还是去了一趟曼谷。

曼谷小记的散文随笔

  在这个远离家山的异国都城,初来乍到的我不只感到陌生,由于语言的隔阂,更感生活和办事的不便。但是随时都可以见到华人的身影,心里还是比较踏实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和抗日战争前后,家乡一带几乎每个村庄都有人来曼谷谋生求发展。我们村小,只有百多人,但在曼谷的就有三十多人。他们中有九人讨了泰国女人当老婆。有一家三兄弟都来了曼谷,没听说过老大有几个儿女,但这回我了解到老二有八个儿女,老三有五个儿女,今已发展到第四代。这一家现在有多少人在曼谷,我都统计不出来了。来曼谷的第一代大都已不在,但他们的儿孙遍布于曼谷的各个角落。在曼谷街头看见了华人,我都认为可能是乡亲。几次到街上的一家小食店用早餐,都看见那里有华人,我便上前打招呼,与他们攀谈。果然他们都是我的.同乡,其中一位还是本家,又是近邻。他争着为我的早餐埋单,分手时还给我留下电话。对这个陌生的城市,我有了亲切感。

  我的事甚忙,但总是忙中偷闲,上街买点东西,看看曼谷。想不到随处都有华人开的商店,金光闪闪的中文商号很突出,“兴隆金行”、“北京同仁堂”、“陈振荣商行”、“陈振华商行”、“湄江大酒店”赫然耀目。我进过几家不标中文店名的商店也是华人经营的。由此可见华人对这里的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所起的作用。当我在一家大商行里买东西时,遇到一位能讲一口流利华语的年轻女营业员,便同她交谈起来。她告诉我:她的爷爷奶奶是中国人,很早以前从海南岛来,住在老远的“山巴”,未曾回过中国,要坐十二小时的车才能来到曼谷。她在*人办的学校里读了十年中文,才出来打工几个月。我问她月薪多少,她有点得意地说:“与我同时进来的是六千铢,我会讲华语,是九千铢。”想不到华语在曼谷这么吃香。

  但是当我拜访了在曼谷谋生求发展而已取得较大发展的几位同乡后,了解到他们的发展并非因为华语的吃香——不是客观的恩赐,而是主观的创造。沉着果断、善察商机的符致炳先生是这样,机智幽默、勇于进取的吕先芙先生也是这样,精明能干、未因困难、挫折而却步的吴多兰先生及其夫人黄梅英女士更是这样。他们的诚信、宽容和艰苦奋精神是很多人所不能及的,他们在事业上的发展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给人的启发是多方面的。当年我们村黄家的学宽大伯未曾上过学校,但精明能干。他到曼谷来谋生,没多久就成了村里的首富。他的钱多但因不会算账而屡屡吃亏。为了保住家产和发展家业,他特地请了珠算先生到家里来教儿子打算盘。而今天的符、吕、昊先生则让儿女们到美国留学,有的读经济,有的学管理,有的攻法律,今已学成归来,以学士、硕士、博士的才智接手父业。这一代年轻人起点高,又有厚实的经济基础,他日在事业上的发展,应该是乐观的。

  因时间紧,忙于办事,与同乡的接触还不多,了解到的也只是一些表面的东西,既少且浅。但所到之家对我的招待却诚恳热情,意厚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