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那次大学讲座散文
下午被同学拉去听了讲座。
对于学校的讲座,我向来是不大感兴趣的。总感觉质量不怎么样。我不知道是不是学校太没名气了,吸引不了外面的大家来开讲座,还是学校太穷了,请不起外面的专家来讲学。或者根本就是学校搞学术垄断。具体什么原因,我都不清楚。但是有一点,我是很清楚的。那就是学校的讲座,真的都不怎么样。特别是学校老师自己开的。别看每次都是满满的一堆人挤在那边听啊听啊。仔细一看,你会发现大部分都是新生。真正想去听的人,没几个。即使去听了,很多人也是在做自己的事情。一本小说。一本CET4-6级词汇。一个有带电子图书功能的MP3。或者是手机,玩游戏的或者发信息的。有几个是在手上握着笔,边聆听边不时在笔记本上写写停停的?很少。真的很少。
需要说明一下的是:大一那年刚进来的时候,倒是听了很多讲座,可以说几乎是每场必到。因为那时候实行点名制度,你不去听就会被那些所谓的自律会的学生*(私底下,他们都被同学称为DOG。大学生了,没有喜欢被整天管束着,更何况是被同一年龄的'人管着,真是很郁闷!)。有一种被杀的感觉。现在想想,那真的纯粹是欺负新生罢了。
等待学弟学妹过来了之后,我们也便*了。不用再去听那无聊的一点质量也没有的讲座了。从大二到现在,仔细算算,自己听过的讲座,真的是寥寥无几。以前还会去关心一下海报宣传栏上的那些讲座通知,现在路过那些宣传栏时,都是连抬下头正下眼去看的念头也没有。不过也不是任何一个讲座都没有去听过。偶尔学校聪明,请外面的教授专家过来开讲时,如果是感兴趣的话题,我还是会很积极地去占位置,专心去听的。只不过每次的感觉都不是很好。一整个气氛真的好沉闷。也许当中的被强制过去听的还是多数吧!沉闷的气氛估计让那个来自名牌大学的教授或者专家也很悲哀吧。他一定在想;自己如此精彩的讲座,下面学生的反应竟然如此沉闷!真是浪费我的智慧!
说实话,我比较喜欢那种热烈的活跃的现场气氛。开讲的人一边兴致勃勃地讲述着,一边情绪高昂地跟着下面的聆听者讨论着,或者回答着他们的提问。这样的场面,真的才能激发起我继续听下去的耐心,并且我会踊跃参与到其中的讨论。可大多数情况下,那种讲座的氛围只能是用沉闷来概括。或许是我们这个学校的学生素质太低,没有办法领悟到开讲者所要表达出来的内容。还是大家都比较腼腆,或者是出于对开讲者的一种极端的尊重:只当认真的聆听者,全盘接受他的知识讲授。但如果真的是这样的一种理由的话,我想没有一个开讲者会喜欢这样的听众的。真正的专家,最喜欢的听众会是那些敢于在他的讲座上提出质疑,敢于和他争辩某个知识领域问题的是非。他需要的不是那种极端的只会把他的每一句话当作圣言的听众。一个权威者永远不缺乏追捧者或者说崇拜者。所以,那种沉闷的聆听氛围,只会扼杀他将讲座继续进行下去的兴致。即使最终还是做到敬业,耐心地把讲座完成了。但我想事后,他如果再接到这个学校的邀请时,哪怕讲学报酬再高,他也会犹豫一下的。毕竟真正做学问的人在学术和金钱面前,往往是比较有理智的。
很羡慕那些在老牌大学里念书的朋友。因为他们可以经常听到很多质量很高的讲座。他们去听讲座的初衷也往往是主动的积极的。因为那里坐着的大部分都是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学子。他们是怀着一颗真正去听讲座的心而去坐在那里的,所以他们会很好地和开讲者以及其他聆听者讨论切磋。而不是纯粹为了点名而应付性地去坐在那里,听一场和自己的内心毫无关系的枯燥的讲座,然后就是打一坐下来便开始不停止地看着手表,计算着还有多久就可以离开这里。即使开讲者讲地再精彩,在他们那里也无非是耳边风,过过场。
而我没有。那种精彩的讲座,在这个大学三年了,我是从来没有那么好的运气碰到过。所以我也只能羡慕我那帮幸福的朋友们,并告诉他们要好好珍惜自己去聆听的每一场讲座。有时候也会期待着,在剩下的这一年大学时间里,我也能有那种运气,聆听到一场真正的大学讲座,和我的那些朋友们一样。
然后,就是在这里写了这些或许别人看来无非是无病呻吟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