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地的遐思散文

  邻家小妹手捧着一本书看得津津有味,我不禁好奇,是啥不朽的名著,让这个整天疯疯癫癫的傻丫头如此兴趣盎然呢,走到近前,仔细一看,不免觉得大跌眼镜,竟然是《盗墓笔记》。

墓地的遐思散文

  我问她:“好看不?”

  她头也不抬地回答:“好看!”

  我不禁想要逗逗她,便道:“你知道‘墓’是啥吗?”

  “知道,不就是埋死人的吗?里头还有明器。”她回答得嘎嘣脆。

  九零后的女生都是这么大大咧咧的吗,居然连死人都不害怕,我不禁对她刮目相看。

  “这本书里头,有那么多死人,你看了不害怕?”我继续和她逗着玩。

  “死人有啥可怕啊,变成‘粽子’才可怕呢。”邻家小妹抬起头,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瞪着我。

  我突然觉得,这个小精灵才是最可怕的呢,看她这小小年纪,脑子里都在想些什么啊。看着她一副认真的样子,我真的无语了。这孩子,满脑子都是稀奇古怪的东西,说不定,还真会生出了想去盗墓探宝的念头了呢。

  又闲扯了一会儿,确认她不会真的背着背包满世界找古墓去,我便独自走开了,一边走,一边想,“墓”,究竟是个怎样的概念啊。

  说起墓,邻家小妹多半就会想起惊心动魄的《盗墓笔记》,而我呢,我和她的阅读习惯不同,我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聊斋》。想起那一阵阴风吹过,坟地里冒出几点星星点点的磷火,一个惨凄凄的声音响起,坟头上冒出一团烟雾,于是,一个绝色的美女站在了书生的面前。

  虽然有些阴森恐怖,但这之后多半会有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吧。

  瞧瞧,我还嘲笑邻家小妹呢,我自己也有些沉溺在书中了啊。

  不过,对于普通人而言,说起墓地、坟地之类的,总会觉得那是一个晦气的字眼,应该避讳的,如果不得不说起,也会习惯性地用“那个地方”之类的词汇来代替吧。

  所以,对于世人而言,墓地实在不是一个好地方,因为,它总是和死亡联系在一起,一想起它,就会想起杂乱的墓草、凄厉的风雨、哀恸的亲友、死者那白惨惨的面庞……总之,绝对不会是赏心悦目的地方。

  不过,对于我这个城市人来说,墓地倒还没有那么可怕。毕竟,就算进入墓地扫墓也是在白天,而且一年只有几次,所以,多半是体验不到那种凄风苦雨的感觉的。更何况,城市总是人满为患,就连墓地也不例外,一到清明,墓园里头全都是人,再胆小的人,恐怕也不会害怕了。

  我的外公、外婆,都埋葬在上海北郊一个叫松鹤公墓的地方。那里,是重重叠叠的墓碑的森林,各种形状的墓碑应有尽有。有端端正正的长方形;有长方形上面带着尖角的;有的是个十字形;有的呈半圆形,微微有些弧度,看上去像是一个沙发的靠垫……墓碑的颜色,也是各种各样,有灰色、黑色、白色、咖啡色、米黄色……不过,基本都是黑白灰色调为主的,体现了墓园中应有的肃穆气氛。

  听别人说,外国人的墓碑是很个性化的,有的上面刻着一段五线谱,估计那墓主人生前十分酷爱音乐;有的上面雕刻一只大足球,说明墓主人生前是个足球健将;甚至还有的上面摆着一架观测时辰的仪器日晷,那一定是一个天文爱好者了吧……

  不过,这只是从书中看来的,在现实生活中,我所看到的这些墓碑,虽然也有着各自不同的形状,但是,它们的细部却都是千篇一律的,看不出墓主人生前的职业。

  墓碑的前面一般都镶嵌着一张墓主人生前的照片,多半是画在瓷片上的,下面是墓主人的名字,旁边还写着小字,标注着立碑人的姓名和立碑的时间。如果是一个大户人家的话,连墓碑的后面也会刻满了家属的姓名的。

  读书的时候,读过一首诗,是北岛的《墓志铭》,曾经被它感动得要命,最喜欢的就是第一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了之后,激动得要死,当即就下定决心,如果哪天我死了,要用它作为我的墓志铭。

  可是,仔细观察墓碑之后,才发现,中国人,其实并没有写墓志铭的习惯。是啊,死者已矣,墓碑都是后人立的,能不能按照意愿写上墓志铭,已经不是死者能够说了算的了。

  更何况,中国人喜欢在墓碑上刻上立碑人的名字,表示自己的一片孝心,这样的话,墓碑上写名字还来不及呢,又哪里会有空闲的地方,让人写上墓志铭呢。

  所以,我还是只能在书籍中看到那些外国人曾经写过的墓志铭,从中感怀一番。比如“不管命运把你抛到何处,你都要使生活过的地方变得更好或更美些”,这完全是对于后人的希冀和嘱托;比如“如今一切都已平息,我将在绿地上得到安息”,是何等地洒脱和豁达;比如“活在我们心中,你就永生”,则表示了生者,对于死者的依恋。

  只可惜,我打听到,至少在上海,往墓碑上刻字的话,一个字可要耗费不菲的价钱呢,所以,多半只能是忍痛割爱了吧,毕竟,刻上死者家属的名字,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呢。

  每个墓穴都被树木簇拥着,每个墓穴的旁边,都种着一棵松树,这些树的形状都很一致,由于两旁都是墓碑,所以它们无法向旁边延伸,只有向上尽力伸展着。

  在一个比较高档的墓区中,除了松树之外,还种着许多花草树木,所以,在我看来,墓园其实已经成了一个种满树木的植物园了。

  因此,我十分佩服那位墓园的设计者,想出在墓穴旁边种树的主意,真是绝了。这些树,都是在死者下葬那天种下的`树苗,可以说,就是伴随着墓主人,在这里一起生活、一起生长,它们既可以使得原本光秃秃的墓地变得绿油油的,美化了环境,又使得家属可以通过这小小的松树苗,寄托哀思,真是两全其美的好方法啊。

  为了错开扫墓的高峰期,我往往在高峰期到来之前的一到两个星期,就先行扫墓。其实,如果你不是在扫墓的高峰期来墓地的话,墓地还是十分安静的,但是,你可千万别以为会感到十分阴森啊,绝对不会的,你所能感受到的,只是一种肃穆的气氛。偶尔,你还能听到婉转的鸟鸣,但是“鸟鸣山更幽”,鸟叫声停下来之后,你所感受到的,是愈加的安静,愈加的肃穆。

  那一回,我在一个墓碑前,看见了一位老妇人,她头发斑白,穿着一身黑色的衣裤,显得端庄而又高雅。她先是在墓碑前安静地站了一会儿,然后又半跪在墓前,用毛笔蘸上红、黑两色的油漆,在墓碑的刻字上细心地描画着,把那上面每一个字都描得鲜亮。最后,她又用手拂去墓碑周围落下来的残枝败叶,她一面这么做着,一面用衣袖抹去眼角涌出来的泪水。

  墓园里很安静,就我和她两个人。我不禁好奇,那墓中的人,究竟是谁呢?

  我小心翼翼地走进,看见了一张男人的照片,那是一个很年轻的男子,有着俊俏的脸庞。这是她的什么人呢,是丈夫,还是儿子?

  我看见墓碑上的署名,“妻:某某”,我霎时间明白了,墓中人,一定是那老妇人的丈夫。看那照片上的男子,还是很年轻的模样,他死的时候,她应该还很年轻吧。可是,岁月丝毫不能磨平她心中的伤痛、依恋和爱。虽然时光荏苒,岁月把她的双鬓染白,可是,她却依然好像当年初恋般,深爱着她的丈夫。

  是的,一定是这样,我看着老妇人目光呆滞而悲凉地在墓碑前又站了许久,然后,转身慢慢离开。墓碑上没有孩子的名字,也许,他们根本就没有孩子。也许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都已经把那个男子遗忘了,但是,她也绝对不会忘记他,因为,那是她心中永恒的爱恋。

  我回身凝视整个空旷的墓园,不禁悲从中来,一个小小的墓园,这其中,埋藏着整个城市里,这么多人的生命史,埋藏着他们生前的欢乐和痛苦,墓地,这一方小小的土地,却能让亲情和友谊在这其中浓缩地体现,给人们带来心灵的震颤。

  于是,外公、外婆对我所有的好,顿时又涌上了我的心头,我在他们的墓碑前,又哭了一回。

  我曾在电视里头看见这样一则新闻,听说,现在流行一种网上祭祀,是一种近年才流行起来的全新的祭祀方式,它借助互联网跨越时空的特性,将现实中的公墓搬到了电脑上,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地祭奠已经逝去的亲人。你可以通过网站进入虚拟的世界,给虚拟世界中的墓碑祭扫、献花,甚至还能点歌之类的。

  看后,我不禁苦笑,难道,当今世人真的已经忙碌到这样的程度了吗,连一年几次的祭扫,都无暇亲自前往,还要借助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来进行祭拜吗?

  其实,对于那些远在他乡之人,这倒还的确是个可以缅怀逝者的好方法。可是,就怕这种本来是善意的举措,被某些不孝的子女利用了,成为从此不再踏足墓园的借口。是啊,有了网络,多方便啊,什么都可以在网上完成了,连扫墓都可以在网上完成,不用亲力亲为了啊。

  我想:与其说网络祭祀,是一种能够跨越时空的好方法,不如说,真正可以跨越时空的,应该是死者家属那颗哀婉之心。如果是真心哀悼,那么无论是亲自去墓地扫墓还是在网上扫墓,都能寄托哀思,可是,如果只是把扫墓当成是一种形式,一种负累,那么……

  我曾看见很多人,在扫墓的时候,又是烧纸,又是放置供品,除了常见的青团、水果之类的,甚至还有酒菜、香烟,他们做足了功夫,不可谓不虔心吧,可是,我在他们的脸上,却丝毫看不见有任何悲痛的神色,有的甚至还在眉飞色舞地唠家常。

  如此的祭拜,只是形式主义,反正那些饭菜,死者也根本就吃不到,既然把扫墓当成了一种拖累,还不如不要来了呢,就连网络扫墓,也大可以省去,因为,同样只是形式而已,没什么意思。

  我不由得想起陶渊明的名句,他说:“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有的时候,连死者的自己人,那些亲戚们,都已经不再悲伤了,那么,再继续执着于一个扫墓的形式,又有什么意义呢?不如豁达一些吧,把自己的身体,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不要去管他人的悲喜。

  当然,更多的时候,死者的家属还是怀有一颗悲痛之心的。这个时候,就轮到这些死者的家属需要一颗豁达之心了,毕竟,死者已矣,而活着的人,还必须努力地活着,为了自己和社会美好的未来而活着。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借助那方小小的墓碑,把死者和自己的名字,刻在上头,同时,也把自己无限的伤痛刻在上头,然后,转而投入美好的人生。毕竟,如果那一抔黄土之下的那个人,能够在天有灵的话,也一定希望自己的亲人不要过于悲伤吧。

  常听世人口中说出“入土为安”这句话,或许,真正想追求心灵安宁的,其实不是死者,而是那些活着的人啊,为了寄托哀思,所以,人们才想出了“入土为安”这样的说法,说是让死者得到安宁,其实,是为了抚慰生者自己的心灵。

  当年,诗人闻一多,在自己年仅四岁的长女夭折之后,将悲痛写进了诗歌里头,“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那朝霞在花瓣上,那花心的一缕香,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

  诗人没有选择哭天抢地,而是选择使用诗歌,表达着对于亲人的哀思,于是,为那位小姑娘哀悼的,就不仅仅是诗人一个人了,所有读过那首诗歌的人,都会在心底,默默为那个小姑娘哀悼,为诗人祝福。

  “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听蟋蟀唱得多好,看墓草长得多高,忘掉她,像一朵忘掉的花。”

  相信,看到这样的诗句,任何铁石心肠的人,都会在心底流出一滴真心的眼泪吧。

  西方有位哲人说:当我们活着的时候,死亡尚未降临,当死亡来临的时候,我们什么都不知道。因此,死亡和我们无关。我要说,说这话的人,未免太自私了吧,没错,死,的确与我们本人无关,可是,它却与爱我们的人有关啊。

  弘一法师在逝世前写下“悲欣交集”,读来令人辛酸。人生之中,悠悠万事,无论悲欢,在死亡面前,就都已经什么也不是了。达观一点看,生死之间,其实未必有那么大的距离。也许人生就是一场梦,只有死了之后,才觉得睡梦刚醒,这个时候,恐怕人们还会后悔,人生这场大梦,做的时间实在太长了。

  据说,西方一些国家,在教授学生生死观念的时候,不是教人们学会怎样生活,而是教人怎样死,因为他们认为只有当人学会如何死,才会去爱惜生命,学会较为可行的生活方式。

  他们的这种做法是否可行,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死后怎样,没有人知道,但是活着的那几十年,我们要努力地把握牢。

  人类,那短暂的几十年的生命,实在是相当短暂的啊,正如树上的叶子,刚刚进入茂盛的生长期,才过了夏天,便又开始慢慢变黄,凋落。

  生命的流逝就像是用手抓海滩上的沙子一样,你担心沙子会从你的指尖流走,就把拳头捏得紧紧的,可是,你抓得越紧,沙子,却流走地越快。生命并不因为你珍惜它,就会更加长久。

  然而,正是因为如此,每个人,我们每个活着的人,面对有限的生命,都要加倍珍视,这样,才不枉费来人间走这一遭。不错,人生是短暂的,足以让人发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样的感叹。生如蝼蚁,人的生命短暂而脆弱,经不起风吹雨打。可是,这丝毫都不能妨碍我们灿烂地绽放生命的异彩。那就让我们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吧。

  想到这里,我不禁微笑,从邻家小妹手里的《盗墓笔记》开始,我想到了墓地,想到了祭奠死者的方式,想到了生者应该如何面对死亡,想象力可真是丰富啊。

  不过,不论我想了多少事情,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活着的我们,要积极地面对自己的人生。

  我回头,又看到了墙上挂着的外公、外婆的遗像,他们正对着我微微地笑着,我知道,他们一定是在对我说:“孩子,你想的一点也不错。”

  我突然想起,所有我见到过的墓碑,上面的遗像,都是微微笑着的啊,或许,这就是所有已经亡故的亲人们想共同对我们表达的意思啊,那就是:“珍惜生命,好好活着。”

  这,就是墓地,带给我的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