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氏,小名寄奴的孩子随笔散文

  我以为寄奴两个字有着很深的文化背景,寄是寄养,寄人篱下,因为各种历史的或者生活层面的问题,不能和自己的亲人在一起,只能孤单单寄养在别人家。奴是下等人的称谓,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有人求告到“奴”的家里。《托孤救孤》讲的就是那么一档子事,到了危机关头,宁愿把自己的孩子贡献出来,也不肯和盘托出赵氏孤儿的底细。这是浸透血泪的义举,也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东方人的道德观与价值观。

刘氏,小名寄奴的孩子随笔散文

  所以我想刘裕也应该有着相同的经历,先祖是彭城人,也就是离我们村不算甚远的徐州。史料载,这小子后来常以汉高祖刘邦的弟弟楚王刘交的孙子自居,说自己本就出身显贵,想当然就应该担起统领*的重任。实际情况是,因父亲早逝,刘裕家早就家徒四壁,用二大爷的话说,“穷得一个房子里就剩下四个旮旯”。

  (其实穷不怕,就怕一个人穷得没有志气,有时寄人篱下的情况也在所难免,主人家的冷眼,躺在薄凉夜色中的孤苦伶仃,往往能激发出一个人的斗志。木心也同意这样的观点,说“最高的天才是早熟而晚成”。)

  刘裕,小名寄奴。于是不得不在寄人篱下的一段黯淡光阴中,开始了自己铭记终生的少年生活史。晨起,到附近的集市上卖草鞋,秋风像刀子一样能割掉人的耳朵,村头上的一条恶狗常常流出半尺多长的涎水,想把这个黑瘦的孩子当成一顿美味的排骨。晚归,啃一口冷硬的窝头到村前的老河滩上去收割芦荻,以备做草鞋的材料。荻花飞扬。(其实一个人的童年无所谓凄怆与美好,在一个孩子的眼中,能活下去、眼看着门框上刻印的记号一天比一天高,那种内心的欢愉无可比拟。我小时候也是,屁股上的补丁一块摞着一块,头发长成一蓬野草,照样在春日的田野上奔跑,追逐蜻蜓与蝴蝶,追逐无形的时间与风,以至于后来写作文字,瞬间便能将自己拉回旧日现场,仿佛写下的是一件件清晰的梦境,孤单、悲苦与穷困都被一一过滤,只剩下童年的丰润。)

  说了那么多,其实我想表达的无非是引申出一株普通的野草——刘寄奴草。这暗合了道家万物生成的原理,“道生一,一是太极;一生二,二是阴阳;二生三,三是天地人;三生万物,万物是万事万物”,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由此,古代的王公常用“孤”“寡”“不谷”来称呼自己,以减损来达到增加的目的。

  这样说有点野狐禅的味道,但在荻花飘扬的那天刘裕确实邂逅了自己的传奇。《本草纲目》载:“按李延寿《南史》云:宋高祖刘裕,小字寄奴。微时伐荻新洲,遇一大蛇,射之。明日往,闻杵臼声。寻之,见童子数人皆青衣,于榛林中捣药。问其故。答曰:我主为刘寄奴所射,今合药敷之。裕曰:神何不杀之?曰:寄奴王者,不可杀也。裕叱之,童子皆散,乃收药而反。每遇金疮敷之即愈。人因称此草为刘寄奴草。”这就是刘寄奴草的来历,用一段近乎传奇的故事记述了一株野草得名的来历,遇见大蛇,射杀之,而蛇不能、也不敢复仇,只能为自己的王取来刘寄奴草,捣碎而敷之。其中涉及到魔幻的.情节,是为文学;涉及到草药可治箭伤,是为医用公文;涉及到借他口隐喻“寄奴王者”完美自身,是为权谋。

  我们村也有刘寄奴的身影,大多长在河边沟渠,老祖母呼之为野芝麻。春来发芽,茎秆有节、呈四棱状,褐色,有细小毛刺,叶细如青艾,开黄花,形如芝麻花。《植物名实图考》称作阴行草,也叫北刘寄奴,又叫黄花茵陈,也有的地方叫做金钟茵陈,与南方刘寄奴草疗效基本相同。依我看这与道家的阴阳学说同出一辙,无论南北,都是同一片大地上的植物,根脉中流淌着大致相同的血脉,在对生命的理悟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老鼠牙,是我们村的一个苦孩子,爹死娘嫁人,和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老鼠牙打小面黄肌瘦,看起来弱不禁风,有一年来了一个走乡串户的土郎中,看他家也无治病的资财,摇摇头说:“我也不收你们的诊疗费了,管上一顿饭就成。”然后,龙飞凤舞写了几个字,野芝麻。于是,到了秋天你经常会看见一个佝偻的身影在暮色中游荡,那是老鼠牙的奶奶在为孙子采集草药。了没几年,面黄肌瘦的老鼠牙显得壮实了许多,再过了一些年,当兵考上了军校,娶了媳妇,至此村里人再也没有见过老鼠牙的身影。有人说,是因为找对象的时候老鼠牙说自己是个孤儿,入赘到了女方家,事后不便再与乡下有什么瓜葛。结局是可以预料的,后来那位老人到死,也没能再见到孙子一面,空洞的双眼在夜色中逡巡了很久,始终未能闭合。

  这是村子里的一桩公案,到现在村里的老人说起仍然不免唏嘘。此时,为他人蒙羞的刘寄奴草不言不语,孤独的站在晚风里。

  刘裕则不同,虽有着少时的贫寒,后来不但取代了东晋政权,更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土地。《宋书?武帝本纪》记载,在吏治上去除庸吏,“荆州府置将不得过二千人,吏不得过一万人;州置将不得过五百人,吏不得过五千人”,多次减免税役,“蠲租布二年”。在教育上,“陶奖童蒙,选备儒官,弘振国学”。

  这不得不说是要做一代明君的节奏,也果真成就了一番事业。由此,让人记住的不仅仅是一株素朴的野草,也自草间听见了一段由草木而衍生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