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湘西散文随笔

  似乎世界上再也找不出一处比湘西更能让人心平气和的地方了。湘西的节奏如此缓慢,就连时间也在这里改变了它的规律,变得恋恋不舍。在湘西小镇的街上,极少能看到行走得很快的路人,人们用一种很悠闲的方式诠释着对生活的态度。人慢慢地走,云慢慢地飘,连流水也似乎比其他任何地方慢了许多。山里的人们不急于去寻找什么、渴求什么,哪怕你是一个刚到此地的过客,也会被这里的节奏所打动,不知不觉地加入进来,成为这个独特世界的一员。

行走湘西散文随笔

  我一直坚信湘西缓慢的节奏来源于湘西的美。面对无处不在的美景,谁又舍得因为匆忙路过而浪费这世间的一丝一毫呢!

  湘西本来就是一个充满艺术气质的地方,它有一种和谐却又不对称的自然美,而最能体现这种美的地方又莫过于湘西的建筑风格了。与中国大多数地方讲究的整齐划一不同,湘西的建筑风格是顺其自然。走在大街上,你会发现两旁的房屋高高矮矮,门户大大小小,都是因人而异,因用而异,更因势而异。房子大多是纯木结构,有条件的人家多用本地特有的青栗木搭建,看起来并不精致,甚至有些懒散,但其间却大有它自身的道理,细细一看你便能找到答案了:整街的房屋搭椽错木,设计里柔中又带着韧劲,互相借力,讲究的是一种调和的境界,难怪这些房子历经数百年的风雨飘摇而至今仍能为后人遮风挡雨了。

  湘西的街道很少有笔直的,更不会有从街的一头可以望到街到另一头的现象。青石铺成的街道也并非平如水面,上坡下坡过桥踏阶似乎都在告诉你:不要匆忙,多点悠闲。那些被磨平的青石泛着青光,已经承载了几百年的日子,它们早已习惯再让你的双脚在上面多休息几秒了。街边的店铺并不算热闹,卖的大多是本地的山货,也有少数是远处运来的小玩意。大多数店堂甚至见不到老板的影子,买家看上什么便叫一声老板,老半天店主才会端着杯茶慢慢从后堂踱到前堂招呼客人。因为店铺少,难得一条街有做同样生意的,因此老板也不虞客人会跑掉。

  小城里的街道固然有趣,但我更愿去城外走走。城外的路多是土路,也有用简陋的石块点缀过的。从湘西的小城里一出来肯定就只见山了,山对山,山连山,永远都望不到山的边际。离城远一些的地方就能享受到更宁静的美了,山里没有风的呼啸,没有知了的嘶鸣,更不会有汽车的马达,剩下的只有无数擎天柱一般的山峰沉默地围绕着你。人在山间穿行就好像落入如来佛五指间的齐天大圣,似乎怎么也找不到山的`尽头。大山是威严的,他挺拔而独立,像把倚天宝剑,直指长空,绝不带一丝娇贵的色彩;大山是慈爱的,她云雾萦绕中透露出一种母性的美,她慷慨地养育了这里的生灵,岩耳、柴葛粉、猕猴桃———都是当地人最喜欢的山货。

  湘西是一片离不开水的土地,虽然没有江南水网的密集,更没有大江大河的气魄,但湘西的水却有它独特的魅力。湘西人喜欢把房子建在临水的地方,甚至一些房子是一半落在岸边,一半高架水面。晚上睡在高于江面不过一两米的床上伴江而眠,下面的江水孜孜而去,温柔的声音从耳边一直流淌到心里,流淌到梦乡之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对湘西人来说是再恰当不过的了。湘西自古便是苗疆之地,北承洞庭,南接两广,天高皇帝远,湘西人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形成了独特的个性。湘西人的性子刚柔并济,湘西女人也是温柔却又泼辣出了名的。思春的少女从来不羞于表达自己求偶的热烈,如果你有幸在某个黑夜难以入眠,不定就能听到对面的山头有个山妹在那里唱:

  天上起云———云重云;地下埋坟———坟重坟;姣妹洗碗了———碗重碗;姣妹床上———人重人。路旁井水凉幽幽,有人吃来无人修,小郎有心来修起,又恐井水不长流!其中的比喻形象、生动、大胆,妙不可言。

  不过你要是以为湘西的女人只会追求狂野的刺激,那你可就错了。在江边的码头,经常可以见到一群群背着背篓的妇女洗衣服。她们用木棒拍打着衣物,点点水花飞溅出来,落在她们的睫毛上,头发上,在太阳光的辉映中闪闪发光。而她们的孩子就在背篓中随着母亲的摇摆慢慢睡去。湘西女人用一种幸福的眼光看待劳动,看待生活。婚嫁后的湘西女人便变得矜持起来,家庭开始在她的生活中扮演中心的地位,她们敢于承担起生活的重担,操劳家务。糯米糍粑、湘西酸菜、猪脚粉、灯盏窝是湘西女人的拿手好菜,是“最能留住男人心的东西”。虽然红颜逝去,但另一种美又开始在丈夫眼里滋长起来。

  行走湘西,行走在另一种独特的生活里。任凭岁月漂洗,这片土地却仍一复一日地展现着她的本色;行走湘西,我们寻找一种发自内心的安宁,是一片告别繁华与喧嚣的心灵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