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脚下的癞子石散文
高标塅周围的群山,不同地段的地质构造完全不同。我家左手边的塘底湾队至彭家大屋的后山并排,依次是红石头山、癞子石山和青石山。
红石头是红砂岩,又叫红石红中的细砂石,石质细嫩、坚硬。家家户户盖新屋时,都请大力士用土车从石场推运来做大门柱和地表以上的墙脚石,美观又经久耐用,不会因贴近地受潮而脱落。癞子石是由蚕豆大小的褚红色不规则小石挤压在一起,形成的红砂石中的'粗砂岩,质地稍软松些,开凿也较容易,价格也低廉些。凿出的长方形的石料任何一面都有密密麻麻的疙瘩,和斜直均匀平行密度的凿痕一起形成一幅特殊的立体画,一般家庭用它来铺地表以下的屋基,砌土坡也常用到它,能有效堵住散土的流失。青石是石砾岩,质地最坚硬,自然最难开凿,一般用来做桥梁面和石碑,庙宇里常见到,其他地方不常用。
从我们家经“小下屋”,一直到陈家大屋的后山上依次是沙土山,卵石山和黄土山,沙土山上的土质沙性重,既有芝麻大粒的,也有黄豆大粒的粗沙,在这不够肥沃的山脊上,只有顽强的蕨类和松树才能生存。这种土质是粗砂岩风化后的产物。卵石山上,山表有很多大小不等的形状各异的金黄色卵石镶嵌在黄土里,砍柴时或挖树蔸时,都要小心石头碰坏工具。我常常想:那石头叫金子石头,里面是否真有金子呢?如偶尔捡到一块那么大的整坨金子那该有多好呀。大队修公路时,我们大人小孩都来到山上,捡石头堆一起之后,担到沙土坯路上去垫基脚。
卵石山本是百万年前捞刀河的河床冲积层。因当时的地底层经过隆起抬高,成了现山丘表层。
黄土山的土质是单纯的黏性重的黄土,里面很少沙石,质地相对肥沃,山上的树木也长得茂盛。黄土多同途、做建房砖、打晒谷场、粉刷墙面、烧红砖、筑堤排都行。这种土开垦出来的田地也好耕种,贮藏水的能力强,耕种容易获得高产。而我们沙山袁附近的田地沙性重,要想高产需付出更多的努力。但也不是没有好处,首先是地下水充足,干净,原因是在下雨天,沙地更能快又多地渗入地下水。
再有,屋前和田边的沙路在大雨过后经风吹过,很快就干爽了,而黄土地的小路很多天后还泥泞不堪,行人整双鞋越走越重,粘满了黄泥,路泥又深又滑,有时还非要挑来沙土填上不可。这种黄土质是第四纪沉积地层,形成的年代相对较短,距离今天有百万年之久。
我的祖先住在捞刀河边的平下村时,估计受够了大水浸泡房屋和农作物的滋味,经深思熟虑后,决定搬到地势较高的沙山袁来定居。尽管从塅中收获一担谷子,挑回家走上坡路要费更多的力气,但先辈们及其子孙都特别地勤劳,不怕吃苦,毫无怨言。这里的好处还有:视野开阔,居高临下,空气清新,湿度相对小些;家人少疾病,有生理缺陷的出生率低,怪人怪事少。这里山多,水塘多,土地多,人们的活动范围广,确实是一处安居乐业,小孩健康成长,老人颐养天年的安乐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