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闲适的散文
以前去过灵山,一直有种感触哽咽在内心,却始终吐不出来。而此次梅岭之旅似乎把这份感触酝酿的熟透了,于是我愿意把它摘下来,供我的朋友们品尝!
去过灵山两次,而有不同的的收获。第一次到那已经赶上落日了,还没有疲劳,合上兴奋,上山也就很有劲了。在山上的餐馆里短休了点时间,便上山了。沿着石阶一步步地往上走,不时回头看看后面,真正感觉到“一览众山小”的气势。不久便深入山里了,旅馆的灯火已经远远消失了,只间断性的听到山下人家的狗吠声,把这片山林衬托的更加幽静。愈深后,也就只可以听到山涧小溪的潺潺声,和一些隐身小虫的鸣叫声,仿佛从烟火人间踏进了仙界禅境,整个人都觉得清爽。
山上有一大片的竹林,恰逢那晚的月色也是极好的,皎洁的`月光轻盈的浅栖在整个山林,零星地露出几点光圈装饰着山厅。谷风有点余热,也略带了点湿气,大概是刚才经过湖面的时候沾湿了衣裙吧,温和地抚弄我们的脸庞,像一位慈祥的母亲关爱她的孩子。
行走的深山老林中,总免不了遐想,或者说是胡思乱想,刚开始却还能静心欣赏这美好的景色,等到夜更深,月更亮,风声飘荡的时候,竹叶的摩擦也会使我们感到丝丝凉气。再联想到平日里看过的恐怖片,后背不觉起着一层冷汗。手电的光孤独的穿行在林间,我们有时候突然全部安静下来,彼此都能听到呼吸,有时候又一起大声的喧哗起来,惊着了夜寐的动物。
这一路再也没有遇到人家,我们围坐在石头上,开始吃自带的食品,然后各摆个舒服的姿势,聊起天来。感觉真是妙极了!月光送我们下山后,我们又赶着晨雾踏上了回来的道路。
虽然我是在农村长大的,但对于自然还是有着深深的情愫。我喜欢徜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吮吸所有陶冶性情的元素,然后化成一缕缕轻烟缱绻在青山秀水。或者找片清澈的山湖洗尽凡垢,或者和树低语,和水对唱。我终于明白为何寺庙总是栖居深山,为何隐士总是眷恋山水。
即呼“我自肮脏凡尘来,便往闲适深山去”!
有人说“此时的分别是为了下次的重逢”!于是我便和灵山再次相逢。一切还是那么新鲜,还是那么亲切,我又仿佛投入了母亲的怀抱,尽情的娇嗔!
我们的目的地是深山里的寺庙,与上次的路是不一样的,而且大白天的少了夜行的那份紧张和神秘。路上的行人也不少,有山上工作的人,有樵夫,更多的还是慕名而来的旅客。这一路的坡各个陡,石阶更铺的勤快。我们问路的同时,和工人们聊了会儿,他们的工作是极累、极苦的,原来这山上所有的石阶都是他们人工垒好的。经他们如此一说,我们可以想象其实长城也算不得什么奇迹,只不过它的意义更重大罢了。
大概深入到半腰的时候,我们居然还见到了村庄:非常和谐、隐逸。一片泥房瓦舍,写满了朴实和安分。家家门前都种着好多的花,好象更多的是药花。家禽悠闲的走在田地里,狗见了生人也止不住的喊叫,表示热烈的欢迎。烟囱似乎还冒着余烟,袅袅上升。还有一个老妇人在院子里伺弄着她的菜和药花,花开的很大,老人的身子几乎都被遮掩了,只露出幸福的面容,隐约可以看出年少时的风流。这很容易使人想起陶公的《归园田居》:“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我们也同样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在日落的时候,我们到达了寺庙。太阳往灵山之颠下沉,留下大片的夕阳映照着整个山颠,夜更沉后,只剩几朵薄云散逸在周围,正所谓“不谓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在寺庙吃过了素食,就在庙前的大石头上盘腿而坐。高山上的夜空有点压抑,而且整个山洼里只有一所庙房,显得特别空旷和宁谧。我们害了这里的氛围,不敢大声说话,庙里的塑像面容有点恐怖,同去的几个女孩子不敢端视。这也不像电视里看到的僧人俊秀和蔼。
庙里只有唯一的和尚,还很年轻,可见道行不是很深。也不见他总是念佛,敲木鱼,只是按时敲钟唱歌,听不清歌词。却听得他一直重复着几句。敲完后又在佛前跪拜几次。这大概就是他一天的工作。次日很早就被钟声惊醒,出来才发现山上昨晚下过一场雨,有点冷,好不容易生了一堆火,暖和身子。很遗憾两次都没有见到这里的日出。
我很幸运可以时常出入山林,汲取自然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