箍桶匠散文
大约二十年前,我们这里还保持着用木制盆桶的习惯,除脸盆是搪瓷的,洗脚洗澡都是木盆,并且男女分开用,所以每家至少有四只木盆。淘米用的叫弯子,也是一种木盆,比脚盆细一圈,高一点。有一个长把子。洗碗用的盆是木盆,连猪吃食用的也是木盆。我们这里因为制茶,所以有大锅大灶,最大的锅直径有二尺四,然后有中锅小锅,用来煮饭烧菜。所有的锅盖都是木制的。挑水用的水桶、晚上起夜用的马桶,浇菜用的粪桶,都是木制的,还有大大小小的长桶,圆桶用来储物,而做这些的手艺人就是箍桶匠。虽然我们这里出产木材,生活中也离不开盆桶,可不知为何,箍桶匠却大部分来自江北。而木匠却都是当地人。
我小时候总是很纳闷,同样都是用木头制作,为什么要分桶匠和木匠?后来我终于发现,原来他们是有区别的,这不但是他们所用的工具不同,更重要的是,他们做出来的器物有方圆之别,木匠制作的家具都是长方形和正方形,有棱有角,像床、饭桌、条桌、凳子、衣橱。而箍桶匠制作出来的都是圆的,像盆桶锅盖之类的,连猪食盆都是椭圆,不见棱角。前些年,有女儿的人家,在女儿出嫁时都要准备一只澡盆,一只脚盆,马桶,有的人家还要为女婿准备一套盆,这些统称为“盆桶家伙”,是陪嫁的一部分。都是用很粗的杉木兜为材料。
虽然过去生活水平不高,可我们家每年都要请木匠、桶匠、砖匠、竹匠来家里干活,有时是为了制作新用具,有时为了修补旧用具。怪不得那时总说荒年饿不死手艺人。等手头有钱了,父亲和爷爷总在合计,要付给桶匠多少钱,木匠多少钱。
这么多匠人之中,唯有箍桶匠最吵人。以前没电锯时,箍桶匠一来,第一件事就是锯板。他把要锯的木料画上弧线,然后靠在石头大门门贴上,下面用高凳支着。用一根长木料抵在另一边门贴上,将要锯开的木料固定。然后用一把锯子举到头顶上,一推一拉的从上往下锯。一锯就是半天。一般都是师徒二人对锯,有的师傅不带徒弟,就让别人帮忙。因为画的是弧线,所以锯出来的木板都是弯弯的,并且每块板上的木纹都一样,这样做出来的盆桶都有天然花纹。
箍桶匠的刨子和木匠不同,木匠的刨子都是尺把长,刨刀口在下面。而箍桶匠的刨子却是刨刀口朝上,安在一个一米多长的架子上的。木匠都是把板固定在木板上,双手在板上往前推;而箍桶匠却是坐在那里,像在搓衣板上搓衣服一样往下推,一天之中,也只有推刨子时才安静一点。
木板推平之后,箍桶匠还要在板的两边锥上小孔,再将竹子削成两头尖的竹签,然后乒乒乓乓地将一堆散板拼成一块大板。用特制的大圆规在大板上画弧线,又呼啦呼啦地将大板锯成圆形。他锯木板的时候,我们都喜欢围在旁边看,然后一拥而上,将锯下的板边拿走。女孩用来搭房子玩过家家,男孩用来当枪使。
如果制作的是锅盖也还罢了,要是制作澡盆脚盆的话,最后一道手续是上箍。箍大多数是用竹子做的,箍桶匠将竹子破开,拉成细条后编成菱形花纹。也有的是铁丝,两股绞成麻花,再从盆底开始往上套,用斧头敲打一块二寸厚的木板,木板的下端有一道凹槽,推着箍前进。敲打的'声音震耳欲聋,持续不断,全村人都知道我家有箍桶匠在干活。
制好的锅盖和盆桶并不能马上使用,要刷上油漆才行,锅盖一般在外面刷上桐油,黄澄澄的,容易擦洗,也不容易损坏。而男式澡盆和脚盆也都用桐油刷,女式的用油漆刷,嫁妆用的还是大红油漆。
我有个学生的家长从小就挺聪明,无师自通地学会了箍桶匠和木匠。后来有次在我家干活,说起当年做盆,老是做不准竹箍的大小。后来我们学校的老张老师告诉他,先将底中间那块最长的板量好,再乘上三尺一寸四分。他照着去做,果然不错。要说他无师自通是假的,他的师父是张老师。
我想了想,中间那块最长的板,不是圆的直径吗?三尺一寸四分,不是3.14吗?原来是圆周率!那道竹箍就是圆的周长!尽管那时我已经教书好几年,都会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面22位数了,还是第一次知道,生活中也要用到圆周率。怪不得箍桶匠都是江北的多,在以前,我们江南相对来说要富裕,所以江北人为了来江南就得读书学手艺,别看一个箍桶匠,至少要读到小学毕业才能学,不然都不知道小数乘法和圆周率。原来生活中处处有学问。
后来,塑料制品多起来,盆桶都被塑料代替。而家庭的格局也在由大家庭变成三口之家,大锅灶被电饭煲和液化气灶代替,锅盖很少用。女儿出嫁很少陪木制盆桶,开始陪太阳能和浴缸。箍桶匠也渐渐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