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穷是人生的资本散文
由于一直钟爱家乡的秦腔,因此从小就有一种好奇心,每次进戏园子看戏,总想知道唱戏的是哪个剧团、这个剧团里有哪个名家,这些名家的家在哪里、她们化妆后脸蛋都那么漂亮,穿上戏装魅力那么让人倾慕,那么除过台上正常唱戏以外,他们每个人的平日生活都干些什么,后台的他们又有哪些关于唱戏的传奇故事呢?就因为处于这个目的,所以每次看戏总是往后台跑,一直追随着想看看演员们怎样画脸谱,怎样穿戏装。
多少年来这个想法一直存在,即使到今天,每每遇见名人名家的秦腔演唱视频,我首先要看看是谁唱的,有没有演唱者的简介,哪怕就是简单的一句话,我也要看看简介。因为我一直认为一个人就是一本精装书,想读懂这本书里的每一章节内容,必须先读懂书的前言和绪,否则就无从下手,就不知道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初衷。换一句话说,不了解唱戏人的生活和人生观,以及她对于生活的理解程度,你怎么能够理解她唱戏的情感来源,你怎么能知道她所运用的手法和技法,你怎么知道演员为什么要这样或者那样处理此段的声音技巧,你又凭什么说人家唱的好与不好?因此,话不能随随便便的说,说话是要有原由的。
记得第一次亲眼目睹一位艺术家是我们县剧团的当代名家李晓霞。李老师在当地是一位名副其实、德艺双馨的当代秦腔艺人,1991年3月2日,李晓霞老师不幸去世,遗憾见她却是去世后的送埋途中,老百姓沿途路祭送行的场景至今让我记忆幽深,父老乡亲惋惜留恋名家,送埋的队伍从彬县西大街排成长龙一直延续到东大街。这场景让人明白一个道理,人生不仅仅是苟且偷生,人生还有艺术和精神的追求。精神和灵魂的追求是人类生命绽放的更加绚丽多姿的一种高尚的欲望。
父母亲是我的第一位老师,特别父亲一生对于我人生观的影响至为重要。记得小时候父亲经常说:“好事是坏事,坏事是好事。”当时我确实不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直至上高中时,我阅读了一本《老子道德经篇章译注》,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着作。书中有一句话:“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意思是,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祸的因素。也就是说,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终于有一天,我把父亲说的这句话和老子的名言联系起来了,我终于明白了父亲说这句话要告诉我的深刻道理就是:“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言下之意,母亲去世,家庭日子过得困苦也是幸福来临的前提。原来我们都很崇拜名人,其实名人就在自己身旁,他或许就是你的父母,或许就是你的亲朋好友,其实名人都来自于劳苦大众,名人都来自于老百姓。珍惜生活中的每一位亲朋好友,每一段缘分,说不定你的人生每天邂逅的都将是精彩纷呈……
说了一大堆废话,言归正传。近几年由于科技发展,我时常告诉身边的亲人和朋友,网络时代让人有很多的想不到。就比如爱秦腔这件事,想熟悉和了解一位秦腔名家,只要下功夫,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我确实没有想到,今生一个普普通通的打工族,竟然能够面对面地和多位秦腔老师们聊天,聊戏说戏,看他们演戏,听他们唱戏,诚心地感谢网络时代,感谢各位秦腔界的老师们的支持和鼓励,是你们让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是你们让我从秦腔这个古老的剧种,学到了好多做人的道理和家乡的传统文化知识。
认识秦腔表演艺术家韩利霞老师,是在她演唱的秦腔传统剧《慈母泪》里,知道了她的名字,然后又从网上和韩老师的微博里了解一部分。更多地了解到韩老师,和她走出的这条艺术之路是在文字和诗词里,原来她的艺术之路布满了荆棘和坎坷。她,从一位渭北黄土高原上的失学小姑娘变成一位名副其实的秦腔艺术传承人,其身后的心酸和泪水,确实不是一般人所能够坚持下来的。韩老师的秦腔艺术表演水平,我不想再妄自菲薄,因为我已经看到了好多关于韩老师演出的报道和戏评写的都非常地棒,诸如甘肃会宁张文瀚先生的《秦腔的`力量---观韩利霞主演有感》、《韩利霞秦腔赞》诗选、吴玉平先生写的《扎根三秦大地,艺海苦作舟---走进秦腔国家一级演员韩利霞》、还有《白银日报》、《甘肃工人报》、《华夏文明导报》、还有任余余先生的美篇报道等等,这些文字和载体对韩老师的演艺技术已经评写的入木三分,淋漓尽致,这些都足以说明一切问题,因此我就不必再过多的浪费笔墨。我怕过多的啰嗦会有失偏颇,毕竟我不是专业戏曲评论,在这里我仅仅引用一位作家的一段原话,让大家了解韩老师的演出精彩;“韩利霞的戏,倘是大听,有种柔腔慢调的沉沉,如岩石缝隙的溪水哽咽难流,时咽时呜,心肌抽搐,血泪交注。倘是细聆其曲,似黄土地上洪水出谷,峡口收就,情涛灌溉,一泻而下,留住咆哮,尽在艺海。整段唱腔以悲声呼出,把满腔怨恨泼洒在舞台的时空中,在奔放与柔和中,表现‘程式化’艺术,以一波又一波的‘唱腔’,将戏推向高潮,让人在真情感动中回味生活。”今天我想谈谈由韩利霞老师艺术之路受到的启发。
韩利霞老师的家乡武功我去过好多次。当然,我是以一个麦客的身份去的,当麦客的心酸我在《关中麦客》一文说的够多了,不再啰嗦。武功县隶属于陕西省咸阳市,秦孝公十二年(前350)设郡县。县域位于关中平原腹地,东接兴平市,南临渭水与周至县相望,西靠杨凌高新农业示范区、扶风县,北和乾县接壤。是周人始祖后稷教民稼穑之地,也是大汉忠臣苏武的故里、唐太宗李世民的诞生地。武功,也是韩利霞老师的生地,赋予传奇色彩的故土武功,相传唐、虞时,县域为炎帝后裔姜姓封地,称有邰国,其范围大致包括今武功全境,扶风中南部,郿县全境和岐山南部,武功也是西府的一部分。商朝后期,古公禀父由豳南迁于“岐山之阳”(今岐山、扶风一带),有邰又成为周族活动的地域。历史延续至秦、汉、三国、隋、盛唐、宋、元、明、清到民国一直至今,因此武功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好多名人名士,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因为她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俗习惯的教化作用,所以诞生名人名士觉得并不奇怪。就拿秦腔来说吧,秦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京剧、豫剧、河北梆子等等都是起源于秦腔,所以被尊为是“百戏之祖”,也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秦腔的特点是高亢激昂,强烈急促,扯开嗓子大喊一声,在武功当地称为“挣破头”。当年周总理来到西安易俗社看完秦腔后,说了一句话:“精神可嘉,但要注意身体”。外地人开玩笑说,唱秦腔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二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三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塌了。这足以说明在武功诞生像韩利霞老师这样的名角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河北省东光县人王宝池,1958年10月生人,酷爱文学、书法,工作之余喜欢习字和写诗,他1980年曾经写过一首七律《劝学》,那时我已经上初中,这首诗曾经深深地打动过我,因为这首诗,我高中时彬中书画展曾经获书法二等奖,全诗内容如下:“学林探路贵涉远,无人迹处偶奇观。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书山妙景勤为径,知渊阳春苦作弦。风流肯落他人后,气岸遥凌毫士前。”这首诗大意就是“在学问之路上跋涉,贵在持之以恒,不断向远处前进,在没有人到达的地方往往有珍奇的风景。自古以来具有雄才伟略的人总是经历了很多磨难,那些纨绔子弟中很少有出色的人才。学问的高峰风景美妙,只有勤奋才是达到成功的途径,知识的海洋里要看到希望的春天就要把吃苦当作琴弦。读书人的风流蕴藉决不输给任何人,在豪迈之人面前更是气度伟岸。”确实是这样,虽然武功历史底蕴深厚,人文博大精深,如果说韩利霞老师不能够持之以恒、不能够一路向前看、不能够勤奋用功苦学、如果她没有把吃苦当做琴弦,那么我们可以想象,成千上万的武功人,韩老师她怎么能够一路夺关斩将,她又怎么能获奖三十多次,又怎么能获得那么多的殊荣?
人常说:“自古寒门出贵子。”我阅读吴玉平先生写的《扎根三秦大地,艺海苦作舟——走进秦腔国家一级演员韩利霞》时,看到韩利霞老师几张我以前没看到的学生照片,勾起了我的一段辛酸,韩老师和我应该是同龄人,她穿过运动秋衣,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几乎都穿过,运动场上,早操的操场上,我们几乎都是这样的打扮,而且平常也把运动衣当做外罩穿,能穿上运动衣做外套的孩子,家境已经算是很不错的了,所以看着那些照片和身影觉得亲切,觉得很眼熟。记得我上高中有一次周末回家路上下暴雨,因为没有更多换洗衣服,周一早操时我穿着一身暴雨淋透的,生产队发放的民政照顾的军绒衣冻得直打哆嗦,至今记忆幽深。这种事情经常回旋与我的脑海深处,挥之不去……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这是一首多么激励人心的绝句诗。在过去困难的日子里,因为长期的苦难,人们好像已经养成一种习惯,逢人诉苦已经习以为常,因为说出来自己发发恼骚,觉得自己内心里就轻松了很多,也就好像找到了一种心理的平衡。这些事我也经常做,也经常写成文字向世人诉说,有时候自己是在回忆人间真情的美好,有时候是在忏悔自己的稚嫩和可笑。然而,我欣赏过韩利霞老师的秦腔《三娘教子》、《秦香莲》、《赶坡》、《慈母泪》、《放饭》等等演唱后,更多地了解韩利霞老师的艺术生涯的一路不容易和心酸付出,让我再不觉得苦,再也不觉得委屈,而且仅仅如此,还让我又一次总结出一个道理。
人生谁都不容易,人生谁都有过曾经的磨难。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把人生的苦难,化作行动的动力,用这股子动力推动人生的机车,带动自己这趟开往生命尽头的动车组飞速前进,那么,苦难这时候就变成了人生的宝贵资源。那么,苦难也是人生的一种资本。是的,困难是人生的资本,我们拥有苦难,就是拥有了前进的能源,不畏苦难,不和困难妥协,把困难当做前进的动力,何愁不能看见前方的彩虹?
就让我们努力学习韩利霞老师的这种砥砺前行的精神,用苦难作为自己前进的动力,一起携手共进,尽力谱写自己的精彩人生,弘扬发展和传承家乡的传统文化,把我们的乡音秦腔做大做强,让秦腔永世传扬,教育和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三秦儿女,执笔泼墨,为三秦大地再次谱写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