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乘鲲鹏拜庄周日志

  庄周圣人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是继老子圣人道学的继承发展与集大成者。他的代表作《庄子》,在《老子》道学著作的基础上,让后人更能清晰地理清了谈“德”,论“道”,说“无为”之宇宙观。把虚无主义引入到了实用主义,教导后人离形去智,无己无欲,安时处顺,顺其自然,辩证地对待是非、荣辱、名利,逍遥*尽情地享受大自然的馈赠,“养生之道”是养性、养德、养真、养品、养神、恬淡、虚空、无为道德修养的极致。他和孟子是先秦思想文化界的两位奇人和怪才。

欲乘鲲鹏拜庄周日志

  庄贤辈留于后世名著有《庄子》文献,分为内、外、杂篇,三十三篇文章,不论是借物喻理,还是借古讽今,都能兼容并包兼收并蓄。读庄贤辈之文篇,笔者感悟他老人家决非一味消极地主张“无为”、“无己”,而是教育后人大智惹愚、顺应自然、保持本色、淡泊名利。庄贤辈的想象力极具浪漫主义色彩,在阐述微妙深奥难言的哲理时,他老人家运用汪洋恣肆、奇趣横生的虚构寓言、名人对白等构思手法,用睿智深刻的语言,用汪洋恣肆的思空,给大自然的一切生物、无生物都赋予了思想和精神,能让它们开口、辩论、说理,用他广博的知识与精绝的见解,让看客在具有人格化引人入胜的寓言中,接受到了“道”的教诲。他又用卮言在文中评衍穿插,使言辞之间环环相扣密不可分。形象化的逻辑思维,使看客读篇入篇到迷篇再到悟篇,从中受到思想精神上的洗礼,得到了艺术上的感染和享受,让看客发人深思发聋振聩。

  逍遥游》中立鹏志。庄贤辈在文篇中借古代记载的诙谐怪异之故事,形象地借鹏喻志,展翅水击三千里,扶摇直上九重天。暗喻一个人只有具备了大鹏飞的高度,才能洞察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的眼界。接着笔锋一转用蝉和斑鸠,水和舟等例子来详细地谈论“小知”和“大知”的辩证关系。水如果不够一定的深度,就承载不了大船,风如果不够一定的强劲,就浮托不起巨大的鲲鹏。当大鹏高飞九万里准备迁移南海时,蝉和斑鸠嘲笑大鹏道:“我奋起而飞,碰到榆树和檀树而停歇,有时候也许确实飞不上去,那就降落于地面算了,为什么要费力地远飞九万里到南海呢?”喻庸俗之人不能了解英雄的远大志向,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他用时间与寿命的长短、智慧的深浅,来喻人之见识境界的高低。小知比不了大知,短命的'比不了长寿的,朝生暮死的生命,根本就不知道月的概念。活一个季节的寒蝉,难明白春秋迭代成一岁之时光。这些都是“小年”。楚国有一只灵龟,以五百年为春季,以五百年为秋季,这些都是“大年”。彭祖活的都难以计算年龄了,众人和他相比,不也很可悲可叹吗?他喻“小年”为见识肤浅自以为是之人,他喻“大年”为见识广博韬光养晦之人。有一点小才能小作为之人,就能自鸣得意的像小池塘边的小麻雀,这些还是“小年”。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宋钘(宋子),他得到了整个时代的赞誉时,他也没有激动,他在遭遇到整个时代的非议时,他也没有沮丧,可谓不同凡俗吧。这是他能够认清自我与外界的界限,能够辨别开光荣和耻辱的分际。他在论述“小知”和“大知”时,含蓄生动精当地用了许多事物人物的典故,形象的比喻如野马尘埃、 不近人情、大有径庭、尘垢秕糠、大而无当、越俎代庖、扶摇直上、饮河满腹、鹏程万里、朝菌惠蛄、冥灵大椿、宋人章甫、杯水芥舟、瞽者赏文、蝉鸠嘲鹏、冻药受封、瓠大无容、列子御风、曲树无灾等等喻中生喻的妙喻,含蓄地讲出了万物皆有所期待,恰适、通俗、浅显形象化的比喻,本来深奥的道学辩证法让看客读起来易于接受。

  《齐物论》里宽境界 。庄贤辈在《齐物论》文篇中,主要阐述了大千世界之万事万物,都是齐同、齐一而没有区别差异的,是人们的思想观念不同,从而产生出了认识事物的差异性。所谓的荣与辱、是与非、正与误、等等观念认识,在没有界限的“道”学的“天府”中,根本都是不存在的,因为“道”可以让人心胸旷包罗万象,就像大海一样辽阔渺茫,就是河流不断地注入它也永远不会外溢,就是不断地取出它也永远不会枯竭,然而意不知其源流何在,这便叫潜藏的光辉(韬光养晦)。

  庄贤辈对人世间人的自私自利评判的是淋漓尽致,聪明的人是自以为是,弱智的人是斤斤计较 ,持才的人是盛气凌人,胆小的人是唯唯诺诺。这些人生存在勾心斗角矛盾的纠缠之中,不论是吞吞吐吐还是口腹蜜剑,还是滴水不漏,他们小恐惧忧心忡忡,大恐惧惊魂不定,这些道貌岸然老奸巨猾之人,他们的心灵闭锁,就像密封了似的,这些人死亡的心灵是无法恢复其活力的。用不着夸耀于人而只是静观事物各自的功能叫“以明”,庄周梦蝶复醒还是庄周,事物周而复始的可转换性就叫“物化”。看客可在《人世间》篇中能悟得处人与自处之道 ;可在《德充符》篇中能悟得体悟大道忘形无己。他老人家认为恬淡、寂寞、虚空、无为,这些才是天地的准则和道德修养的极致。

  《秋水》篇中长见识。 笔者甚喜《秋水》之篇,它把《庄子》全书掀起了一个高潮,也是全书的经典之作。文篇发为两大部分 ,前部分写河伯与海若的问答对话,阐述了人之认识的局限性。只有认识大道之人,才能突破一切局限。不要用人为来泯灭自然,不要用做作来泯灭天性,不要因贪欲与名利做牺牲,要辩证地看待大小、多少、是非、善恶、贵贱的相对性,谨守“天”、“命”而不违失,这就是回归了不真。

  秋雨随着时令而来临,许多河流之水都汇入到了黄河,使河水的干流突然间变的宽旷起来,河两岸及河中的沙洲都淹没在了水中,连岸边上的牛马都分辩不清了。于是乎黄河之神河伯沾沾自喜了起来,认为天下水的壮美都集中在自己这里了。他顺流而大行到了一望无际的渤海,面对着浩渺无边的大洋,对海神若感叹道: “俚语说:闻知许多道理后,就会以为没人能及得上自己的人,原来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而且我曾经听说过有人小瞧孔子的见闻,轻视伯夷的义举,开始我还不相信,如今我才知道确实存在这种人。如今我见识了您浩瀚无边的大海这难于穷尽的风彩,才知道如果不是来到了您这里那就危险了,我得长久被深明大道的人笑话 。”北海若告诉河伯:“井底之蛙不能与之谈论大海,是因为它受居住环境束缚了见识 ;与夏虫不能谈论寒冰,是因为它受生存时间局限了见识;与孤陋寡闻的人谈论大道理,是因为他受家教学识束缚了见识。”文中用一问一答的与作手法,使河伯明白了许多关于道学的大道理。

  《秋水》之后半部精彩处是公孙龙与魏公子牟的问答。公孙龙问道:“我公孙龙自幼学习先王之道,长大后明白了仁义的操行,能將‘同'和‘异'两者论证为等同,能把是非对错论到转换,使高明的百家感到智短,使善辩之学士都显得词穷,我自以为是最通达的人了,如今听了庄子的一番言论,感到茫然困惑。不知道是我的辩才比不上他呢?还是智慧比不上他呢?现在我几乎没法开口,请问这是为什么呢?”魏公子牟听了长叹一声后抑天大笑,给他讲了井底之蛙和东海之鳖的寓言故事,比喻了井蛙只认识井水的渺小境界,怎能与东海鳖认识宏旷大海的境界相比较,说出了公孙龙的智商还不足以辩别是非界域的能力,却妄自尊大地去探究庄子的妙言高论和才识,这好比蚊子背山、马虮渡河一样,你就津津自得于一时论辩之胜,还不像浅水井蛙同类吗?”公孙龙听了张口结舌沮丧地低头走了。

  读《庄子》典籍,总是能在看客的脑海中呈现出一种雄宏壮阔的境界,在令人振憾惊叹的形象中,获得一种崇高美、浪漫美、自然美的教诲。让我们在庄贤辈篇中之成语中束笔吧:越俎代庖、得鱼忘荃、得意扬扬、朝三暮四、秋毫之末、庄周梦蝶、游刃有余、刻舟求剑、相濡以沫、邯郸学步、见笑大方、夏虫语冰、以管窥天、东施效颦、井蛙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