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奏鸣曲散文

  人的心里嘈杂纷乱,最想看到的就是月光。至少我是这样的。最好的月光,其实是用来听的,钢琴把月光的美好形象,缓缓地滴进你的耳朵,又顺着听觉器官流遍全身,那一种宁静、舒坦、祥和、满足,实在是任何艺术形式都难以与之媲美的。贝多芬的月光曲,一开始其实并不是一首描写月光的曲子,只是后来的人们听到这首曲子,马上就联想到水上生明月,于是,这首曲子,作为月光形象的典型代表,成为不朽。有了这个形象,再来听这首曲子,真的感觉月光就像水滴一样,滴答滴答洒满大地,洒在人们的头顶,使人如醍醐灌顶,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升华,嘈杂和纷乱无影无踪。

月光奏鸣曲散文

  要说对于月光的描述,从文学上看,还是中国人最深刻灵光。袁枚是诗人,他的许多作品,人们都忘得差不多了,但唯独对于他笔下的月光,至今传颂不绝。他的“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树花”是名句。有一年月圆之夜,我到北京西山寻清净。在一丛竹子旁边,我停下了脚步。但见月光穿透竹间空隙,把影子印在旁边的石径上,构成了一幅很奇特的图案。看着看着,问题来了。月光下竹叶的`影子,真的像极了许许多多的“个”字,这也许就是袁枚诗中描写的“个”字。可是,繁体的“个”字写作“個”,竹叶无论作何千变万化,也不可能让月光把自己的影子,给照成“個”这样复杂的图案。这个问题,在我脑海里翻腾好长时间不得解决。有一天,看朋友练书法,他的字让我恍然大悟。原来,他写的是柳叶体,那一个个汉字,竟然像极了柳叶,也像极了竹叶,活脱脱一幅月光竹影图。又联想到袁枚的另一首诗:我口所欲言,已言古人口。我手所欲书,已书古人手。不生古人前,偏生古人后。一十二万年,汝我皆无有。等我再来时,还后古人否?古人伟大,我等远不及。我等远不及千万之一啊,岂能不让我悲从中来?

  月光这斯甚是奇特,和酒有着扯不干净的瓜葛。苏轼的把酒问青天,很洒脱豪迈却不难理解。李煜的月光与酒,也照样折磨了我好几年。李后主诗中说“万事不如杯在手,一生唯见月当头”,前半句说这货好贪杯中物,是个酒囊。但后半句就很难理解。人的一生,惯看大潮如钱塘,乐见日出泰山顶,也可在小桥流水旁忧思一番,为啥一生只看到月当头?难道李后主也像我等衣食之徒,夜里为赶写工作报告伏案,不到月当头不回家?直到有一次我回老家,地方上的领导战友朋友亲友尽地主之谊,酒席天天摆,喝得我五迷三倒,才找到了答案。那次,我喝了一整天酒,晚上迷迷糊糊被人扔在床上。半夜,被恭物憋醒,托了鞋摇摇晃晃走到后院。刚一开门,就被农家院里鲜亮的月光推了个趔趄:真的是月光如水呢,真的是明月当头呢。李后主呀李后主,你小子天天和我今夜一样,酒醒了就是深夜,就是月当头。你这样嗜酒如命,天天浑吃浑喝,*不丢,那才怪哩。

  诗仙李白在诗中写到: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想一想,苏轼、袁枚、李白、贝多芬等大师大家,所看到的月亮,和我们今天看到的竟然是同一个月亮,真的感觉很幸运。所不同的是,古人那个时代,没有双休日,也没有节日长假,当然,也就没有了像上周那样接连八天工作才能休息两天,他们在月光下,不会像我这样感叹,好长好长的工作日,会泯灭了许多诗性雅致。

  今天是腊月初一,天空并没有月亮升起来。那一轮满月,却早早在我心中升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