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忆猜谜散文

  猜谜是一种传统的益智活动。由*电视台科教频道精心打造的集文化、益智、娱乐为一体的大型电视竞猜节目《中国谜语大会》,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猜谜活动似乎正被“焐热”。由此,又回忆起自己从小到大关于猜谜的一些趣事。

趣忆猜谜散文

  最早是跟着奶奶猜谜语。“一群黑狗,打死不走”,是什么?不是“死狗”,是炕沿儿。老家的窑洞里盘着炕,炕沿儿是用砖头砌的,常常用了黑油漆漆得光亮亮的,好端端的时候,炕沿儿是不会动的`,可不是“打死不走”么。“一群白鹅,打得过河”,这又是什么?煮饺子。水开了,白面做的饺子在锅里飘,为了受热均匀,煮饺子时要拿勺子“打”,就是用勺子的底部轻轻地接触饺子,让饺子前后来回移动,均匀受热——“打”的这个意思词典里也只能说“某些动作”。小时候白面其实很难吃到,吃饺子常吃荞面的——那就不是“白”鹅,是“黑鹅”了。

  像这样通过猜谜认识日常事物和生活现象的谜语,奶奶说过很多,有意思的还有“一物三个口,人人都要有;谁要无有它,难见亲朋友”,谜底是裤子,那可不“人人都要有”嘛,要不怎么见人?不过在澡堂子里是例外,可是以前人们洗澡少,《幼学琼林.岁时》说“月有三浣:初旬十日为上浣,中旬十日为中浣,下旬十日为下浣”,一个月就洗三次澡,编制谜语时忽略不计了。还有一个谜语也蛮有意思:“一物不成材,客人没来它先来,客人走了它又来”,奶奶讲这个谜语的时候一脸的嗔怪,好像责怪这个所谓“一物”太不成“才”了——不知道自己值几毛钱!原来却是“抹布”。“不成材”的布才做了抹布,客人来前走后,它都需要登场呢。

  爷爷让我猜的谜语就大都是字谜了。像“一字上有牛,立曰在心头”,当然就是“生意”二字。记忆最深的是猜 “上不在上,下不在下,不可在上,且宜在下”,这个字谜在谜语大会上出现过,答案是“一”。爷爷让我猜的时候,我听不懂“且宜在下”,让爷爷解释解释,爷爷笑着说一解释我就更猜不着了,可不,什么字“不可以在上面,还是在下面才好”呢?最终,还是爷爷把谜底告诉了我。

  上中学后有两件和猜谜有关的事情记忆犹新。一件是我的学长们自己编谜语,谜底是我们公社的村名儿。比如,“毛布袋里装碌碡”,是南庄;毛布袋口径小,碌碡直径大,自然是“难装”。那东庄呢?是“麻袋里装糠”,要边“蹾”边“装”——老家的方言里“蹾”和“东”是同音的。有个村子叫“后背掌”,谜面是“马肚底没毛”,你该知道为什么吧,都“长”后背了……另一件事情是我们的老师用谜语互相较劲儿。一次,老师们聚餐结束,聚餐用的场所是教室,教室的黑板上有人写了四句诗:“豆在山脚下,月在半天挂,打柴不见木,王里是一家”,谜底是“豈有此理”,表达了对事务长、炊事员的不满,哪知道随后旁边就出现了另外一首诗:“王里坐一桌,一口吃斤半,席上有小人,狗粪匀四堆”,谜底是“理所当然”,还取了“雪”与“席”相谐,辞有点儿粗俗,心情还是可以理解的。

  上了师范学校,那时每年过元旦学校会组织游艺会,游艺会上有一个同学们喜欢的项目,就是猜谜语。在教室里、礼堂里、操场上,用彩纸条儿挂出谜语,猜着的同学就可以取下谜面去到兑奖处领奖。城市名还是好猜一些,像“一年没有夏秋冬”,谜底是“长春”,“大家都笑你”,谜底是“齐齐哈尔”等;字谜就有点难度,如“一竖一边一点”打“卜”之类,还是要费一番斟酌的。

  我写过一篇《秦老爷子》,记我师范的语文秦家骥老师,最有趣的猜谜还是和老爷子有关。老爷子是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文人和一个武夫同时住店了,住在一个房间里,当时是冬天,可巧这房里有一床长被子有一床短被子,文人和武夫都是大个子,都想要盖长被子,文人说我出个谜语你猜,猜着了,你盖长被子,猜不着,我盖长被子,武夫答应了。文人出的谜语是“什么上出下不出,什么下出上不出,什么上下都不出,什么上下一齐出”,武夫猜不着……“你猜!”秦老爷子冲我说,我猜半天猜不着,老爷子得意地揭晓了:“是四个字:由,甲,田,申。由字上出下不出,甲字下出上不出,田字上下都不出,申字上下一齐出”,妙绝!可是,没完呢,老爷子接着讲,睡到后半夜,武夫冻醒了,一把扯过文人盖着的长被子,大声说“我猜着了:盖脚上出下不出,盖头下出上不出,圪缩(蜷着身子)两边都不出,一蹬上下一齐出!”……我哑然失笑,老爷子更加得意。

  其实大家也都知道,谜语中是很有学问的,特别是编制谜语,要遵守一定的规则,要讲“格”。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深入学习。即使我们不一定深入研究,也不妨试着去编制谜语,益智、娱乐,总是件好事情。我试出一个谜面:“上中下层自分明,从下起步升一层”,打一城市名。如何?谜底: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