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随想散文

  今天,电视早已进入了城市农村,走进了千家万户,频道由两个发展到100多个, 一天24个小时各个频道都有节目,在家里坐在客厅的沙发上,躺在床上, 就能游览世界各地的名胜古迹,领略民俗风情,就是在大街上也能看到精彩的电视节目了。让人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生活,今天的人们真是太幸福了。 70年代初,榆社县广播站(地址今民政局)购进了榆社县第一台电视机,14英寸的北京牌黑白电视,放在一个两间房大的会议室里,因榆社山高沟深,信号不好,还架设了20米长的室外天线,只能收到霍县328台二频道的节目,黑白电视机的屏幕上只有黑色、白色两种颜色,有时候图像模糊,声音不清,有时忽闪着横道(人们叫灯芯绒),有时是一片雪花点,负责开电视的叔叔大爷们常常摆弄着天线,我们只好眼睁睁的焦急地等待着……

电视随想散文

  当时我的父亲在广播站工作,我们家就住在了广播站的院子里,我每天晚上吃过晚饭就去看电视,常常在这里看新闻,看电视剧,记得看的第一个电视剧是《有一个青年》,对我印象最深,里面的歌曲非常好听,青春啊,青春,美丽的时光,比那采霞还要鲜艳,比那玫瑰更加芬芳……当时豆蔻年华的我,正是青春年少觉得自己好幸福,还有电影《奇袭》《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闪闪的红星》《红孩子》等战斗片,更让人难忘,电视每天晚上十点半就结束了。我总是看到电视上显示出“晚安”两个字,才恋恋不舍地回家休息,后来听大人们说,当时不知是在榆社拍什么电影的外景,著名的电影演员孙道临曾在这里坐在小木櫈子上,看过一晚上电视,当时大家谁也不知道。冬天的夜晚是寒冷的,看电视的会议室里有一个火炉子,负责开电视的李长福叔叔、牛彦清大爷常常把火烧得很旺,我穿着厚厚的衣服坐在长长的.条椅上,尤其是节假日,特别是春节晚会我更是看得放不下,由于条件有限,机关工作人员、家属们早就坐满了会议室里的所有座位,广播站的铁大门只好早早就上了大锁,这时想来看电视的人们时而不断地在大门外边叫喊着,有的咚咚地敲打着大门,有的摇摇头无望而去……

  春天来了,天气渐渐暖和了,为了让更多的人们看到电视,每天把电视机搬到院子里的1米高的水泥墙上,电视一开,离近的邻居们来了,远处的人们也来了,每天晚上一眨眼的功夫,男女老少满满地站一院子,来看电视,他们看的是那么的入迷。

  80年代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电视机逐步走进少数家庭,父母首先给我们买了一台北京牌黑白电视机,当时还得在自己家的房顶上竖立一个高高的木杆,把天线捆在杆子上,从窗户外一直拉到室内,接到电视上才能看到电视节目,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家由黑白电视机又换成彩色电视,邻居婶婶、大娘和孩子们都到我家看电视,屏幕上由黑、白两种颜色,一下子成了蓝天、白云、红花、绿草,人们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就显示什么颜色的彩色电视,让人们大开眼界,惊叹不已……

  今天电视英寸也逐渐增大。电视走进千家万户,发展成为闭路电视,如今又发展成数字电视,但走过的岁月只是成为一种回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