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帝的正义   正义,寄存于世间的根本。关于上帝起源无曾知晓,上帝即成人们正义的绝对,然而这本不该是“神性”的迷信。作为信仰,与之生活作之人类关系,这也不为是物理性质的呈化。   拟以理性思维而言,上帝是绝对的,但同时也被另一种正义所抵触——所谓全能,这与人们的信仰有关。上帝若是违背了人们本质上的意愿,并且有意加害于人类——所造成的伤害不可估量。截然,正义是世间预存的根本,世界没有绝对的正义——正义调和于人类关系之间的一个总体——归根结底,正义观念难免随着社会动荡而改变,或者,超前和后退。此些,都随人们的信仰和追求文化背景相互联系。   似乎人们认为,拟用“上帝”表略“正义”,确切来说是不符合科学性质的。“神学”旨意做为人们心目中朦胧表达,在法学界甚为可笑,而至于解释“正义”的表意,自然也变得有些模糊。   上帝者,亦然存在。做为一个伟大的“自然之神”,上帝似乎是知晓一切芸芸动荡的,而科学法学并不见得做到最“知性”的真理——其中的逻辑关系实在令人费解。如此,“上帝”正义手段在于呼吁或是给予人们启示。关于此类学说,在呈化“上帝”时,这就是毫无逻辑的关系。   圣经所言:“血亲复仇”。恰巧与其他“正义”相悖——现代基督教传之正义。此为,社会背景之体现,所得之结果相之甚广。其,法学体现的制度正是如此。“凡流学者其血必为人所流。”相对正义与绝对正义区分于公平性与强制性,然而两者却是截然不同相矛盾的法律制度。若是“公平”存在人间,还要法律如何?这定然是消埋了法律的权威性。若有“强制”正义的法律,强制施加于任何事物,那么,人性之“道德”又将何去何从?这些矛盾最终归于落定,还得看人们绝对相信上帝还是相对相信上帝。   

2、先验范畴之“应然”   纯粹法理追求从法律证实中跳开形态,那么这意义就与法律规范形成了切断。上述道德与法律实则应是“应然”,对此行为也就成了法律与道德完全分裂。也许很多人不认同此做法,因为学者并不认同谋物质是完全孤立于某个世上的。不能孤立,也不可以孤立。然,纯粹法理论并非传授理论将法律规范也如道德规范那样归结于绝对问题,而是在法律表述中论事实因果之后做出绝对行为。就依照此方法以来,法律成文的可能性就大大的增强,法律规范也就变为正义的法条了。我想追求法律的人大有人在,只是怎么做到却是一个难了之事实。对于这个问题,所以纯粹法理论在之前要做一个先验“应然”决定将剔除意识形态而形成道德分裂。实,所需要解释并不茫然其状态在于古语的“先礼后兵”,而在此处不过是“先兵后礼”而已。对于“应验”是要求法律理论纯粹化,而“实然”则是“意识形态”,若两者之间就如刚才所说的“先兵后礼”,那么“应然”、“实然”两者貌似非常矛盾,可两者的结合并非见得就是冲突的。“意识形态”实则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相对实现而言的理想;二是自我意识之中也同样存在正义感与扭曲现实之观念。“应然”与“实然”虽然不能完全混合一体,但有着共同合相对之意识形态并且还会产生相互交织。只是,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是一个不同层次的局面,它们只是在同某个层次相互达成共识混为一谈。由此可见,考量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或者是规范科学的实在法与规范行为的绝对价值将其试图规制成行为事实的关系。那么,“应然”与“实然”归结意识形态或者是绝对法律肯定是不伤大雅的。   

3、公法,私法   即以纯粹法为理论,公法和私法是必然不可缺少的。公法乃建立于民族与国家之间得以体现,则公法与权力不能脱离群体。若是全部脱离,公法就会成为一个社会的无名死去者,权力也随之消亡。既然公法不能违背原本的誓言,那么公法与人类就存在着也必须存在命运关系。典型的公法制度就是一个行政命令,而此命令乃是国家形成之后成立了*机关时而制定的正义规范——合法,相对应依照命令而行事。“君不正则臣反,国策不正*反之。”一个国家政策应符合意识行为——其本着道德规范。要命人从之,首要自我完善之,国之存忙亦是如此。公法既是建立于人类之间,那么权力、义务、责任乃应建立在合法之上而有所为有所不为,非私法一念之间。私法所体现者乃人与人之间在同位平等之主体关系,而私法的目的是最终不可轻易改变——私法关系以契约为代表行驶职权,即契约所创制的个别规范,双方当事人相互为此规范之约束。公法与私法既然有着类似相同之处——权力。那么正义的公私法原则之结合又怎能说成不正义?   

4、分析法学(社会)   从法学中研讨的实在法,作为一种以特定方式的规则——人之行为秩序如何获取现实“上帝”死去转化在每个人身上,之行为便成了转化。   法律“效力”与“实效”是区分法律存在的方式之一。然而,两者之间却是有密切的联系。比如:人们会感受到法律秩序的`规制,具体行为却有施加的因素,也有失效的范围。   纵情如是,“效力”与“实效”的区别甚为微妙。前者以法学不能放弃的约束为规范,后者恰是“效力”后的一个体现。作以“应该”的区别两种意义,本人秉承于“应该”解释,认为此举恰到好处。纯粹法理论即是否认社会自然法学的。用为一个独立系统,该理论应为理性论证,而非唯一的法律科学。   社会法恰与规范法学相并肩,但是他们却为无法相互代替。在纯粹法理论中,此举甚为余,但取决对人文精神社会,无论是任何情况都将会在“应然”法律与“实然”法律相互混淆——“应然”法律之根本于相对结论,“实然”随社会动荡的发展而发展,这种混淆会误导人们步入迷途。   纯粹法理论所谓的法律义务,在于其义务与权利相互结合,而非完全科学面对所有。今法学界,纵然努力,对于权利与义务往往是无法做到完全结合的——人类、社会、地域文化相异的结果。   

5、客观,主观法理论   “纯粹法理正义”——合法。归根而论,其正义乃是来自客观理论,而剔除法律主体本身。法律主体实为“人格”,人格为维护法律之秩序是主观法的一个变形体,其真正目的在于造就了一个独立的法律秩序的法律实体。从主观法与法律主体的相对岐不难看出其有何意识形态。主观即私权,与传统法理论观点相提并论,它的范围大大超越了客观法——客观法做典型的所有权之给予。当保障私权为政治目时的客观因素被人们误认作是人为而非天然创制体验时,主观法对客观法之区别就不是一成不变的了。因,既然个人*与人格自律是一部分,那怎能错怪主观因素的意识形态被加上了“*”的伦理价值。只有认为权利与独立在于客观法的区别,真正的法律是客观的认知,那些私法制度才能消亡于真意的法律规范之中。   

6、应然   作为法律范畴的“应然”定然是与道德规范相异而不同合谋各自成家,绝对道德价值与法律无关。可见,绝对道德若是站稳了脚步,那么法律体现的价值那定然会是公开宣战。如道德与法律相背行驶或者是完全相背驰,那所谓的正义难道就要成为虐杀或残害人的工具了麽?对此,在“应然”的观念上恰如“神笔马良”那样也渲染了绚丽多彩魔幻的画笔空间,从而使它们在自我形态上分清隔阂界限,乃至有时会因某种物质感化而使两者之间的关系愈发见好。只是,利益欲成为人们前进之动态云云,若法律与道德完全结合又会给人们带来许多的麻烦。道德规范是很难解决此事的,而绝对法律之正义却能体现其价值。然,绝对法律过程之中又存在道德规范。所,两者间又是相互扶持也相互对歧。我们必须回到“应然”范畴之内才能解释法律之正义。   

7、救世主观念   “爱”是正义鼓吹得出来的结论对于救世主来说,人类是可以得到第二天堂的。救世主核心——为“爱心”所在,人们对于耶稣教诲绝对正义,必定相信第二天堂的存在。因为“正义”不仅仅存于“上帝”的语言——伊甸园天堂。比如;写于公元前一世纪中叶的所罗门诗篇中,现在我辈翻译到:   愿主开恩,再立我主。   大卫苗衣,重振朝纲。   内牧黎庶,外抗强梁。   中兴故国,闻于万邦。   诗篇结尾至:   夷狄束手,天威晃晃。   修茸神庙,山海重光。   顺天敬主,公义高扬。   万民之幸,仁主圣王。   所谓:不朽灵魂之说是不可思议的,救世主永远也不会相信自己的使命就是如此——凡尘间现实主义。可见,“正义”乃存在于人间的根本。   上帝不朽,在于绝对正义过后的想象,这已被誉为灵魂的信仰。而上帝的死,恰是这种观念——灵魂不朽乃为虚幻,是死而复活后正义的一个赏赐,对“正义”存于人间的根本的一个“超验世界”实现。   

8、正义   自(Plato柏拉图前427-前347)为正义即为幸福为正义之后,此说虽不能全不解释为正义之所在,也不能以法律之定义一概而论得出终然实体之效果。人们说“柏拉图式恋爱”,想是柏拉图本人也没有预料到的是人们对于他对正义的回答有着更多的疑问。从此,人们便追求了什么幸福,并为幸福征程式的寻找答案,由心中发出自我心中的呼喊和努力让自己过得很幸福。若是以法律规范为正义下这一结论,那么柏拉图就是让人们信服与正义之中相信只有绝对正义才会感到幸福。也许对于时代的不能穿梭,但可以想象当时的人们确实是摒弃魔道追寻正义并奉公守法。只是对于很多关于舆论的传言或是反对此种说法的也大有人在,现在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相对主义”之说。相对主义与法律证实主义相关联,法律证实主义不承认绝对正义之所在。然,绝对正义恰是会导致国家强制政权的体现。然而,*最重视的正是宽容原则,宽容原则经柏拉图的分析步入相对主义之范畴。对于绝对正义乃集权于国家专制,即政治绝对,正与绝对价值的信仰有关——法律绝对。柏拉图之正义乃形而上学的实体经典,其以正义为哲学核心,对于他最著名的理念是在理念世界的超验实体,而他的辩证法却是一种抽象的思维方式,由此理念中得出的正义是至善至美的。可是理性认知早已在人类站不住脚步,那些神秘表象永远存留着玄机,正义从而根本就没有得到一个真正的答案。由于抽象思维与超验实体连柏拉图本人也从来没有使用过,更有趣的事情是与帕拉图哲学相似的是耶稣教诲,两者虽是以正义为中心,但却拒绝人类的理想回答,人们的认知空间从来都没有正真可以表现的行为。  平等原则来自众多学术的变形,认为平等乃是正义本质,若平等能够绝对正义,可以正面回答正义问题,那么世界将变成对等每个人都需要平等,这将是一个非常惊讶的实证。平等固然是人类所求之事,可此理论却有着过于理性的漏洞。人类万千,人与人之间相异存在着不得偶同的大有常在,在这不相当的状况下,这没有真正的平等。帕拉图虽奉信康德主义,可以对康德的绝对律令却并不以为然,那个模糊概念永远是消亡在人类脑后,能够有用之实际价值乃是文学价值。   (Arstotle前384-前322)亚里士多德,以建在理性基础上的科学方法结合正义定其概念。他以“美德”至“完善美德”再到不断“完善美德”之体系使人们相信,正义可以用科学之方式(几何学家)去找到两点之交叉找到“美德”——正义。因此,亚里士多德对道德与实在法进行了正当化,认为正义在实证启发之下可以不论而相谋。然而现实生活中,道德与实在法不过是何为恶或错误之极端——正义不应承受不义之中间状态。由此可见,美德,也就在于恶与极端之中间状态。如果说,像上述那样,也就存在了实施不义与承受不义,乃是正义行为。我们且可以说成,正义之寻找乃是从错误之中去摸索。此语虽听之有理,可此理论只能表现在文字之上,现在生活中是不允许用“绝对”这样的实验品,这是根本是不正义的.   何为正义,成绝对正义?文字也许只有相对正义的存在。对于此理论,如果人们因软弱不能承担责任,那么其理论是随便会将其责任推往万能的上帝或是*,由此决定人们就不必费脑做出相应的选择了。而从另一个角度论其定义则为服从上帝完成*安排总比自我主张的要好,这样就可以排除对个人得失或名誉好坏去拒绝,人们对自我施加的最后有反悖性之动机。对于过去种种,辩论都无法定义之说,那我们暂且放下正义一词想想社会现象或是人之人生过度。社会现象说实则也是一抽象概念,永远也不知道具体是一还是二。它涉及社会之广泛,人性之现象。如果说正义乃社会现象的表现是社会的一范畴,我想这一真正之目的只在于衡量人性之残缺好或是完美。而对于人之人生过度来说,人性乃是因人而异的东西,其并代表不了公正一词。正义应是某革时期的体现,若人生过度与社会现象相结合,此举又会是一个平衡道德理念,完全不是法律所能控制的。  文论即将埋下伏笔,但正义却不能就此下之结论。这是我为我现今所学而感之叹哀。现今唯一能够证明正义的,只有正义名副其实的存在。此借口可以作为正义不是幻想的理由,旨在“应然”的法律我辈可琢磨的知识永远也无法停止,在正义还没有能够得到证实之前——法律规范,“合法”。我唯有保持统一战壕奉信相对主义一说。正如“平行世界”那样,可以放开胆子说出绝对的事实。往后,毕尽我全能为法律努力作我微小贡献,用尽一生之精力寻求“法律正义”之答案。纵情无所成就,此乃不失人类所求。因为这个问题上帝也不能回答,“合法”在于最纯粹行为表象还是人性的表象。

9、法与国   传统法律以公私法两立为主,这属于典型的法与国之间的二元论。而作为法律秩序国家定然不能以此为理由就此打击传统法理论观点,法律应是时代之进行曲甚至超越本世纪的一个预兆。国家法、国际法法律之所以存在应感谢国家之本——接受法律之可靠性。民族是国家的支点,既然法律施加压力在民族之上,那么权力为何要用国家的名义而实行。可若不是如此,人类失去了法律规范的约束这将会是只用道德规范来衡量这个世界,甚至连道德规范都不会存在。所,无论作为什么样的国家,法律理论都会成为政治目的后备人选。所谓国家不过是“理论”一词赋予的幻想而已,其真正能体现国之存在显而易见的只有“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和民族的人性化”。国家之要素乃是主权,领土与人民。不过国家之秩序则属于国、民共同之范畴,立法者立法应慎之慎重。法律规范影响着人民道德,社会,经济甚至间接引出政治纷争,法律秩序得以涌现这几乎全在于国家秩序和人民的接受如何——传统法律理论以公私法两立为主并非全全错误。若是把此说异议成法律漏洞,则应该是里法者的疏忽大意或是立法者最初的意思本来就只是单纯的个体实体而已。   

10、法与自然   纯粹法理论之纯粹性乃是实在法理论相题而论的必要——实在法乃独特的学术立场与研究方法,具有正义传统凯尔森创立ReinRechtslehre,译作“纯粹法理论”已求得名副其实,其原由在于学问当以正名为借口。换言之,法律乃是“正义”。他认为法律原本意思应该是正义,只是正义不能完全旨在法律上得而实现其纯粹法真正目的这也就认知了法律。纯粹法理论只要能够找到可以认知的对象,那么法律就会成为社会现象。而对于这一社会现象正好可以在混杂社会之中与寻找并加以细心观察。只是,凯尔森——信奉“康德主义”,他本人自知社会与自然相知混淆并且皑皑可及,若法律正义欲成为击败所有科学这会变得世间恐怖。自然事实——立法者应不完全与正义或是道德相关,该深刻认识到作为行为自我规范应该是法律认知与针对现实。换言之,合法行为由法律行为所创制。规范效力之特殊存在也许来自某个“时空”自然事实的特质,它不应该与法律行为所创制的行为相互结合。其中原由,不在显示时空之中非自然事实,规范内容与法律行为所创制的可能是完全分开的。法律创制认知方法与范围一方面是自然于独立使用法律,另一是规范认知科学的法律一切试图以因果关系来解释自然事实的其他科学成为殊途,把法律作为科学所谓的正义而表现其状态从而达成与法律行为所创制结为共识——合法。   

11、纯粹法理论散文   一、纯粹法理   历史呼啸令人欣喜集交。同时,在过往也有着让人赞叹曾经的与之传统智慧促使我辈由人间之智慧结晶遂日统一今日之辉煌。传统法理论与法律实证主义统治着过往历史,法律灵魂——“法魂”乃是浸入立法者之思想。由于传统理论法律本意而言,至今仍然受法学影响——自然法学理论对政治君主式专制做出明确表示。  传统法理论对于法律规范实行了强制性。至此,自然法说与法律证实主义都喜欢且倾向于“伦理”理想中可以借尸还魂,这样就可以紧紧固定社会政坛从而达到正义之效果。两者总是在法与正义之中藕断丝连,可也在共同商讨此学说——自然法与法律证实主义共同目睹。可见,国家制度欲为法律,证实主义完全是在法律前面闪现,而政治目的却在操控着无数人的灵魂。   “纯粹法理论”作为法学之基本解释基础,非真正教导人们如何使用法律,其理论在于纯粹理论之正义和什么是法律,在此间目的在于为何这就不必倾说。凯尔森以古稀之龄荣体,此后仍以老骥伏枥之精神撰写下许多令人值得赞叹的书籍。“纯粹法理论”虽也不能诠释正义之体现,但其理论尽是精髓之精髓,最为得意之成就在其理论在于多变性但又是稳定性。   

12、纯粹理论   纯粹法理论,实为一般实在法。   理论与“知性”的体现,但恰巧是“知性”的理解可以让法律慢慢地走向迷途。理论乃是“法之实然”,而体现理论的无非是政治问题。人们最容易把理论与现实相互混淆,可是用哲学的方式去呈现每条法律实属不易,人们试图让法律得以实现。只是,倾向于“正义”的根本本质,往往会发现——宁愿放弃最初本质,而不可以与法律的自然现象相悖。可见,纯粹法理论并非子虚乌有。纯粹法理论,本身就是为“正义”化为理论的躯体,是对社会对现实法律的认识,并非一定要以此类法文如何让人们遵从什么义务。   

13、自然法说   自然法说来自于上帝起源的智慧,而做为人类所想象的——万物都是生命、灵魂安居之所,成为社会进化的高层阶段,使有万能上帝的精神与绝对正义之象征。但是,做为自然法,上帝恰巧是不存在的。若是,自然法则与上帝一并贯穿,其必与宗教发生联系。上帝创造万物,人类生于万物之中。可纵算如此,人类的生命在于其他生命界里,我们之不过是不知晓其他语言而已——上帝所创造有生命的大树一样,它的摇曳,是吐露还是倾诉?   

纯粹法理论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