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价之宝和廉价之宝散文

  最近喜欢在站贴点文章什么的,只图一点趣儿,但无意间却发现某站的一则广告:该网站是拥有严格审稿制度和稿酬制度的大型站。我这世俗的眼睛很快盯上了拥有严格稿酬制度这几个字,乖乖,这玩文章还可以玩出人民币来,而且还是堂而皇之的制度,于是乎兴味大至,立即把那些七翘八拐的文字往网站上一捅,居然顺利发表,有少量篇什还获得了精品称谓,V币积累几十分,以为能挣好多好多银子,结果一查,一般文章0.5V币,精品3V币,2V币=一元钱,满200V币考虑兑换,也就是说一般文章只有5毛钱,精品1.5元钱……卖汤圆的歌声立即飘过我的耳际——卖汤圆,卖汤圆,小个的汤圆圆又圆,一碗汤圆三毛钱呀,三毛钱呐买一碗……汤圆一样可以当茶饭。是吗?一篇文章5毛钱,考虑物价上涨的因素,一篇5毛钱的文章和一碗三毛钱的汤圆其实是一个调,无价之宝呢还是有价之宝?我一时间对着网站犯了糊涂。

无价之宝和廉价之宝散文

  在我们今天的价格行情里,无价之宝其实是高价之宝,而且那价格高得不得了,起码是千万元级别以上,甚至达到亿元级别。这是一种殊荣,能够够上无价之宝的东西少之又少,像徐悲鸿、张大千等一些大师的部分画作可以进入该级别,历史遗留的或地下发掘的一些珍贵文物也可以挤入这一档次。而廉价之宝呢,其实是不值钱的东西,是宝但又不值钱,虽属匪夷所思,但现实确有那么回事,所以这给商业运作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他们可以把廉价之宝大势炒作,(今天的行话叫包装),几经翻弄下来,廉价之宝价格不断攀升,利润空间无限放大,最终成为了无价之宝,商人得其利,著作者得其名,拿他们的话说,这叫双赢。但文字性作品却有些特别,这过程相当漫长,著作者往往不等自己的.廉价之宝成为无价之宝的时候就上西天了,炒作者坐收其利,不用投资,直接收获成果。你看曹雪芹,那么一部传世经典,结果他一分钱的版税都没拿到,莫扎特的小夜曲手稿,换一磅土豆就了事。后来靠它们吃饭、发财的人不在少数,可怜当年的作者贫穷一生,衣食无着。所以我们今天少有作家或诗人耐得住这种寂寞,与其潜心创作,不如专心炒作,留得今生宽裕,哪管死后空名。

  当然话说回来,今天的这些网站都是自找门路,自掏腰包,自谋生计,它主要靠文气换回人气,由人气换回商气,由商气换回人民币,所以别人都弄得十分辛苦,甚至可以说是惨淡经营,拿那么一点散碎银子给你已经是很不错的了,今天中国的纯站能够付费的,哪怕三毛、*都是凤毛麟角,百分之九十九的网站都是无偿占有,何况别人给你无偿提供平台,让你无偿出名,你有什么理由不努力,不拼命干呢?你那所谓的产品只是精神粮食而已,真到肚子饿时,能像汤圆那样管用吗?汤圆可以当茶饭,你那些屁文字有什么用呢?况且百分之九十的廉价之宝永远没有机会成为无价之宝呢。

  最近几年,笔者也先后参加了一些不同级别的文学社,但大部分文学社都靠四处化缘过日子,文学不独立这是由来已久的事情,特别是在讲利润和效益的今天,文学和文学家的生存状态非常难堪,文学不能养家糊口,文学不能成为文学爱好者的职业,虽然国家有专业的创作组织,也有少量的专业作家,但人家那养尊处优的条件哪顾及你的精神需求,而文学天生是苦命的差事,你把它养在大棚温室里,它反而不买你的帐,自古圣贤尽贫贱,真正的文学是诞生在生活的最底层,但是底层的文学状态又往往是屋漏偏遭连夜雨,这确实是一种悖论,这是文学的尴尬,也是整个中国的尴尬。

  改革开放我们的指导方针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但贫穷了几千年的中国,现实社会最需要急于解决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所以GDP一直是这些年我们国家生活中最为关注的事情,我们在这方面下了大力气,做了大投资,但在文化建设领域,我们却整体投入不足。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第一次就文化建设召开的*全会,它确实把握住了时代脉搏和方向,描绘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发展*文化的宏伟蓝图,六中全会的报告确实是我们建设*文化的纲领性文件。一个现代化的国家绝不仅仅是物质强盛的国家,仅有体魄强壮那是角斗士的愿望,所以物质强大,文化繁荣才是我们民族复兴的真正道路,但愿这条道路给我们今后基层的文化发展带来活力,给基层的文化创造带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