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者清随笔散文
我们常常认为,最了解自己的当然是我们自己,可是实际上最难认识的恰恰是我们自己,同样正确认识他人,也不是想当然的。
俗话说:旁观者清。我们每天都站在一个房子里(这个房子就仿若我们自己的心),就只能看到房子的一部分,而不是全貌,我们的心也更容易受到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偏见的影响,所以很难看清自己到底准确是个什么样的。我们反思越多越会看清自己,但依然与实际的境况有别。
我们每个人刚出生时是一无所知的,后来我们根据自己看到、听到、闻到、问到、学到、想到、感受到、影响到、亲身经历到——形成了我们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对事物、对道理——的看法。所以说我们的所有认识并非是天上自己掉下来的,而是在所得到的基础上而产生的,这种得到是各种因素交错融合的产物,所以我们对任何事情(包括自己)的看法都不是完全一样的`,甚至大相径庭。比如说我们交了几个经过多次失败都成功的朋友,我们就会认为失败是正常的,是成功必经的台阶,当我们自己遇到失败时,也不会大惊小怪,就不会“一次被蛇咬看见草绳都怕”,就会继续总结经验继续努力,直到成功。再比如我们犯了一个痛心的错误后,我们就会永远记住这个教训,下次唯恐再犯同样的错,但如果我们没有这个经历,我们就会忽视并更容易犯错。再比如当我们亲眼看见一个兔子长得有羊一样大,我们才相信,而他人没看过是不会相信的。
同时,我们自己和万事万物都是在发展变化的,所以我们的认识和看法也是会变的,没有“绝对和肯定”。
当我们懂得这个道理后,我们在发表对一件事看法时,我们就会说:“我认为这件事是——而不是这件事肯定是……”因为事情的准确面目并非完全是我们意识到的那样,我们的意识是受各种因素影响形成的,有天生的局限性。
当然这并不代表什么事都是不定论,我们要做的是拿出我们现有基础上、相对的“最好、最正确的东西”。
由此我们也可以清楚地明白:要想提高我们对自我、他人和万事万物的认知能力,就是要更多的去看、问、学、实践、长见识、融会贯通式的总结……只要我们还在学习和思考,我们的认知能力和对事物的看法就会越来高、深刻和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