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两端散文

  当父母开始把重心转向成人子女世界的时候,渐渐地把身边的亲戚朋友忽略掉。以前什么都是别人家的好,渐渐地,连自家的经都念不过来,哪里还有时间管别人的事情。电话两端,渐渐地从热闹的街市变成山里安谧的夜,让彼此的距离越来越远,越来越深刻。

电话两端散文

  ——题记

  那天电话里母亲谈到,现在和在外打工的大伯母与婶婶的联系越来越少了。

  母亲提到,现在联系他们的时候,第一句话总会说,有什么事吗?而以前她们亲自打过来的时候,她并没有表现得那么不耐烦。

  母亲开始觉得不爽,觉得她们不领自己的情。所以没什么事,再也不愿打电话多过问了。如果换作是我,我大概也会像母亲那样吧,毕竟人与人之间礼尚往来方可维持下去,单是一方努力去维持,很难。

  我安慰母亲说,或许她们都很忙吧。其实每个父母在孩子长大以后,都会有这样的倾向。一方面有些父母觉得自家的孩子可以为家争口气,出来赚钱了。自然对父母来说,不必多迎求外人,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于是也就有了我们家的谁谁在哪里开店,在哪里上班,还听说经常出差什么的?这是一件多自豪的事呀。另一方面也开始要为孩子们的成家操劳着。所以自家的事情都忙不了那么多,哪里还管得了别人家的事情呀。所以我们应该自足,不能总觉得别人家的都是好的,也要开始对自家好了。

  好像也是哦。

  当年堂哥刚出来工作那会儿,经常打电话到我们家,先是一个月一次,后来是半年一次,再后来一年都没有一个电话回来了。其实除了自己最亲近的人会经常电话来往。否则谁也不愿意那么经常被人干扰。

  嗯,有道理。

  突然间悟懂的道理,也瞬间给母亲解释了。母亲最后便回来这样一句:你读书比较多,出门比较多,知道的也比较多。

  每每说起一些道理的时候,母亲开始说这样的话。或许不是她不懂。而是不知道如何用确准的语言表达出来罢了。

  母亲觉得我读书比较多,就说我知道得多。每当这时候,电话那头便会有灿然的笑意在话筒里回荡。

  一直以来,母亲是我的倾听者,我也是母亲的倾听者。

  离家以后,从开始的一个星期两次的.通话,到后来一个星期,一直到现在,从未间断过。

  有些时候,我也挺佩服自己的。高中时候,花多一块钱在吃的上面都舍不得,却愿意每一个月花10块钱的花费在与母亲的诉叨里。

  一个星期两次的通话,我也不知道自己说了什么,也忘了母亲说什么了。

  最记得的是每次一拿起电话筒的第一句话是,你在干什么?

  如果中午打回去,一般会是弟弟或妹妹接电话,他们说母亲不在家,答案常常也是五花八门的,在菜园里摘菜,在厨房里做饭,在露天的水泥地里喂鸡,或在猪栏里铲猪屎。清明时节,在田里忙着插秧;初秋时节,要翻地种番薯,种花生,深冬要挑稻杆到半山腰搭牛棚……母亲有忙不完的活儿。

  母亲如果能马上赶到,她也绝不会错过我的电话,因为那是我打回去的。她害怕电话费很贵。

  不用担心,我这电话才一角钱一分钟,便宜得很,一个月至多用10块钱。还蛮划算的。为了安抚母亲,那时候我总会一五一十的把实情说出来,觉得说真话才对。

  如果晚上打回去,母亲会给我爆料很多村子里的事情,因为这时候她已经把所有的活都做完了,可以停下来歇口气跟我聊天了。

  谁家的女儿要出嫁了,谁又要生了,要卖鸡做人情呢。哪个酒鬼过世了,父亲也去帮忙了。说今天是什么节气,家里杀鸡吃了。家里来了什么客人,刚刚走了。

  我也从来没有厌烦过,总愿意听母亲慢慢絮叨,只因为不想让她难过,所以愿意静静地听她说。

  在过去的八年的时间里,跟母亲的通话无数。但怎么也想不到,我与母亲之间有那么多的小秘密可以彼此交心的。

  如今亦如此,唯有不一样的是,我学会报喜不报忧。

  或许人长大了,也开始学着好好照顾自己,开始理解父母的苦心,不让他们再担心自己了。

  长大或许是好事,开始不那么冲动说一些话做一些事,开始三思而后行,电话的两端开始变成一对老小孩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