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往事散文欣赏

  一晃眼,离开故土已有三十多年了。儿时在村里经过的许多往事,现在回想起来,依然会历历在目。

乡村往事散文欣赏

  我的故乡,就是一个小山村。处在县城南部一个山垣上,离城有20多华里。我记事时,村里就有四十多户人家,二百多口人。那时,村里虽然有些破旧,人们都住在土窑洞里,生活是苦焦些,但人丁兴旺,村子煞是热闹。并不像如今这样,路好了,房新了,人却看不见了。年轻的全跑到城里了,打工的打工,陪孩子上学的上学,村里留下的都是孤寡老人,凄清的很。

  那时,村里与我同年接岁的就有十几个,比我大的也有七八个,小一点的也有十来个。上学就在村里的小学校,一至五年级全有。无论是上学,还是玩,都是一群一伙的,很是热闹。放学了,大家排成一溜往回走,从校门口开始,一直走到家门口,规规矩矩的,真是好看;放假了,在村里玩,也是一群一伙的。从前村到后村,最后常聚到村子*地带。那时村里没有其他文化娱乐,孩子们在一起,就是玩打扑克,打三角(用纸烟盒或报纸叠成三角型),弹琉璃蛋,黄鼠狼捉鸡,滚铁环,打石瓦,跳方,跳绳等。往往是年龄相仿的,在一起投缘的,就会聚到一块玩。虽然玩的单调些,粗糙些,但大家的兴致会蛮高的。

  到后来年龄稍微大点,贪玩的就少了。都知道干点正事了,替家里分担一些家务了。那时,十三四岁的男孩子,放了假,都是春夏刨药材,秋冬砍柴禾。那时,孩子们要花点钱,都是自己刨药材卖了钱再花,问父母是很难索要的。

  要刨药材,就得很早就起床,叫上同伴,背上干粮,拿上镢头,满山满坡的跑,没早没晚的抱。同伴之间总会攀比,比谁抱得多,比谁卖的钱多。抱柴胡,抱白草根,抱远志,抱黄芩,见啥抱啥,只要公家收,能卖钱,就去抱。

  砍柴禾也是。不管是砍硬柴(树枝之类),还是砍黄蒿,砍圪刺(酸枣树),虽然也很辛苦,而且也很危险,但男孩子们都会毫不犹豫地去的。能砍柴的地方大都是堎堎旁旁,坡坡凹凹,脚底稍不留神,就会掉下去,摔上一跤的。

  我记得一次,我跟一个同伴在村对面的坡上砍黄蒿。天接近黄昏的时候,我们正捆好柴往回走。当时,我正背着柴下坡,没小心,一只脚踩到了白草上,滑了一下,连人带柴就滚到了坡沟底,一直滚到一个深不见底的大窟窿边,正好被几根树枝挡住了。要是滚到窟窿里去,那后果真是太可怕了!

  那时,村里人做饭取暖都靠烧柴,根本没有其他燃料,没有柴就没法生活。每到腊月天或正月里,就是各家各户砍柴的季节。谁家门前摞的柴禾多,就说明谁家男人勤快;谁家的柴禾堆得少,就说明不是男人身懒,就是没人砍柴。我家的柴禾堆,属于不多,也不少的那一类。那时,父亲当*常有事,砍柴这种活,单靠我一个小男孩,自然多不到哪去。

  后来,村里实行了包产到户,家里分到了几亩责任田,还开荒种了几亩山坡地。其时,我已经参加了工作,在县林业局任了小技术员。每到农忙季节,就会请假回家帮着种地。

  种地其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当时,村里几乎各家各户,都有一到两头大牲畜,或牛,或马,或驴。而我家那时啥也没有,种地的时候,就靠借人家的大牲畜用。都是农忙时节,开口是很难的。后来二姐出嫁了,小妹也出嫁了,她们两家都有大牲畜。二姐家的是牛,小妹家的是驴。虽然离得都不近,可种地时还得借她们家的.。有时连人带牛带驴都要借来,大家七手八脚一起来做,倒是很快的,不过地也少,做的也很粗糙罢了。

  现在回想起,那些年,真是难为了两个姐夫和妹夫他们,为了我们一家生计,拖累了他们几家。但是人在难中,才能显出真正的情分啊。我们是真正的患难之情,手足之情!姐妹们的情谊,我会永远铭记在心的!

  那时,人家帮是帮,许多事还是需要我亲自来做的。什么担粪,犁地,播种,锄地,收秋,割麦等等,样样都得从头来学,实实地去干。起早贪黑走地里,刮风下雨待地里,这些都是稀松平常的事。人家有父母有依靠,我就不同了。什么事都要靠自己。不好干的事,咬着牙也得干!

  那些年,不要说在地里干农活,单是每天到沟里去挑两次水,也是够人受的。

  早几年,村里没有引水上塬,人畜吃水都要到村东的一条沟里去挑。沟里离村有二三里地,坡陡路窄,都是羊肠小道。开始两年,我担不起大桶,就用小桶。后来年龄大点了,怕人家笑话,也担起了大桶。不过,每一次下去,都要在中途歇上两歇。每次回来都会流一身的汗水。母亲看着也着实心疼,可她也没有办法。只好用言语安慰我几句。好在后来几年,村里人,家家户户都在门前打了旱井,我家也打了一口。有了旱井里的水,下沟里担水的次数就少多了。再后来,村里解决了引水上塬的问题,修了一个大水窖,家家户户再不用下沟里担水了。

  唉!回想那些年,那日子真是苦啊! 不仅仅是我们家日子过得苦,家家户户都是不易啊!但是苦难的乡村生活也是我人生的一笔宝贵的财富。幼时的贫困,使我们学会了节俭,学会了勤奋,而苦难让我更加学会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