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凭借“联想”,感悟意象 联想是散文创作的一个重要过程。散文中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融情于理都是以联想为媒介。联想就是由此及彼的想象。朱自清认为:“创作者唯一的向导就是想象。()想象就是就现有的记忆材料加以删汰、补充、联络,使新的生活得以完美的实现。”散文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繁杂纷纭的客观事物是互相联系的,不同事物反映在作者的头脑中,便形成各种不同的联想。作者正是依靠联想,形成感情波澜,构思成篇。 一篇散文往往是由一事、一物触发联想,表达作者的主观意象。因此,散文阅读如能抓住作者联想的内容细心品读,从中找出作者联想的连接点,就等于找到了解读散文“意象”的一把“钥匙”.例如阅读《白杨礼赞》感悟白杨树的“意象”可这样设计:
2、品读细节感悟情感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散文中作者为表情达意,常常撷起生活中的细节,进行精雕细刻,就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因此,精美的散文常常有一两处感人至深的细节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感情,表现文章的主题。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耐心品读,领悟文中蕴含的丰富情感。例如阅读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可引导学生品读父亲爬月台买橘子的细节: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可让学生抓住“攀”、“缩”、“向左微倾”这一系列动作品析其中的意韵,学生就会慢慢悟到: “攀”写手的动作,无物可抓故用攀,表明用手支撑全身的重量; “缩”写脚的动作,两脚悬空,一不小心就有摔下的危险; “向左微倾”是形体动作,胖子身体活动不灵活,力图靠左手支撑全身,腾出右手配合右脚先爬上月台。通过品读,一个爱子如命的慈父形象跃然纸上,爱子之情催人泪下。
3、揣摩语言,感悟哲理 优美的散文总是包含着耐人寻味的哲理。可以说,感情最浓处,是哲理的最深处。刘勰说: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载体,因此,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披文入情、缘情悟理。反复品读,细心揣摩一些重点语句的精妙处,才能悟到个中滋味。揣摩语言一般可抓住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因为这些句子是作者思想火花的“喷射点”,是“文眼”之所在。例如《秋魂》这篇散文,感情充沛,语言含蕴深刻,充满哲理。在阅读中就要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闪烁着思想火花的抒情议论句,让学生反复品味。学习文中“秋实”一节,可抓住结句“世界上有不经过风吹雨打而成熟的果实吗?世界上有不照射日晒而成熟的果实吗?”让学生反复诵读感悟到作者告诫人们收获必须付出艰辛的哲理。学习“秋叶”一节,让学生抓住“既然生命已有了一个不寻常的开头,就应当有一个不寻常的结尾”一句,领悟作者借秋叶启迪人们,既然做了衬花的绿叶,选择了奉献,就应当持之以恒、无怨无悔的道理。学习“秋土”一节,让学生理解结句作者警示人们要想有什么样的收获,必须有什么样的付出,付出与收入成正比这一深刻的哲理。
4、放飞思维,感悟主题 散文的主题是“神”,是统摄全文的灵魂。可是,这些“神魂”只有依附在材料这些“行”上才会灵动起来。然而,主题的感悟往往“见仁见智”,可以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主题的感悟应让学生统揽全文,从放飞学生的思维入手,以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为着眼点,放手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支撑自己观点的材料依据。 例如感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主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5、散文解读贵在感悟总结 散文的解读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新编初中语文课本散文篇目最多,散文阅读教学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学生阅读能力的高低,是摆在语文教学面前的一大课题。 “形散神不散”是散文的最大特征。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说:“真正的散文是充满诗意的,就像苹果包含果汁一样。”散文意韵无穷,如何品尝散文中的“果汁”,解读散文中的“形”与“神”,这是一些教师常常感到棘手的问题。 那么,如何使散文阅读教学获得理想的效果呢?笔者认为必须凭借散文自身的文体特征,引导学生感悟。 一、凭借“线索”,感悟结构 选入教科书的散文,都是文质兼优的美文。一般来说,不管是叙事散文,还是抒情散文,作者在构思文章时都要因循一定的章法,其结构是有规可循的。正如叶圣陶所说: “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句、一段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作者思有路,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尊路识斯真”.作者行文的思路往往是思维发展的线索。这条线索有的明,有的暗,有的明暗交错贯穿全文,把文中的事实材料连缀成有机的整体。而线索因文而异,有的以时空转移为线索,有的以人、事、景、物乃至一关键语句为线索。有的线索在文中有“蛛丝马迹”可循,如《白杨礼赞》“我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一唱三咏;有的像“草蛇灰线”蕴含在字里行间,如《我的老师》以我对老师的依恋、思念为线索。找出文中线索是感悟文章结构的切入点。顺着文章线索理清文章结构就水到渠成。
6、让学生默读讨论:你同意哪种看法?理由是什么? 要求从原文中找到根据。这样,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有效挖掘,对文章的感悟也会不断升华,学生就会不断找到理解文章主题的门径。
7、阅读全文并思考: (1)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各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你对这两部分之间的关系有何看法?
8、阅读全文找出描写白杨树外形美、内在美的语句,思考作者写出白杨树的'什么特征?
9、默读讨论:(1)作者由眼前的白杨树联想到什么?(2)结合历史背景想想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联想? 通过阅读思考,学生就会感悟到作者描写白杨树就是要突出其抗暴而不屈服、团结而不分裂、向上而不倒垂的特征。这些特征正好象征了中国*的抗战政策,象征了中国军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正是作者产生联想的连接点,学生抓住了这一连接点,白杨树的象征意象也就随之清晰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