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渐行渐远散文随笔

  大年将至,年味好像离我们越来越远。没有和睦相处的邻里关系,没有儿时的欢乐与幸福,更没有热闹的传统习俗和刻骨铭心的记忆。

年味渐行渐远散文随笔

  儿时的年味消失的无影无踪,杀猪、宰鸡、宰羊,烙灶饼、磨豆腐、蒸馒头、包包子、炸油饼;包纸、写对联;穿新鞋、新衣,糊灯笼、贴窗花、蒸灯盏。孩子们好像听故事,感觉很遥远。为此,我心中难免有一些伤感。

  儿时的年味在我的脑海中巡回放映,父母忙碌的身影仍历历在目。小时候,家里虽穷,但过年很快乐。年货都是提前准备好的。正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生活写照。

  “腊月八,插米叉”,从初八开始,做豆腐。奶奶先要挑选黄豆,拿着簸箕,坐在院子里,一点点地挑出黄豆中的杂物(包括烂黄豆)。不时地上下扇动着簸箕,圆溜溜的黄豆滚落在后面,杂物从簸沿口清理掉。一袋子黄豆需要挑选几天,我和妹妹有时也来帮忙。看着黄聪聪的豆子,抚摸着它光滑的身体,倾听着莎莎的声音,的确是一种美的享受。奶奶累得腰酸背痛,满头大汗,才把黄豆捡好。

  接下来父亲背上黄豆去拉黄黄(把黄豆磨碎)。人很多,需要排队,奶奶带上水和干粮,耐心等待,终于轮到我家了。奶奶用盆子装些黄豆,慢慢用手一点一点地放在石磨子上,一圈一圈地推,细细的黄粒整齐地排列在磨子的周围,奶奶快速地把它们装进袋子里,反反复复,花费半天时间才磨完黄豆。奶奶的小脚既红又肿,她上气不接下气地喝着水,稍作休息,赶快回家。把黄粒放进桶子里,倒上凉水,让它好好浸泡着。一天一夜之后,又去磨豆浆。看着磨子上一层层豆浆,它好像一条条长龙蜿蜒盘旋,奶奶急速地把它们刮进桶子里。奶奶害怕浪费,有时用手指慢慢地捋,捋完之后,继续劳作,看着不辞辛劳的奶奶,我多么想替她分忧啊!

  晚上回家,开始做豆腐。先烧一锅开水,等着水沸腾时,用布袋子装满豆浆,使劲地往锅里压,直到豆浆没了,才倒掉豆渣。豆浆会慢慢溢起,边倒边搅,锅里会有一块一块的软豆腐,把它们倒进竹箩子里,等到竹箩子非常满时,盖上木板,压上大石头。第二天,一竹箩子豆腐就形成了,看起来白白厚厚的,吃起来软软嫩嫩的,美味可口,这给过年带来无限的乐趣,家人们坐在一起,分享着劳动的快乐。

  腊月二十三,开始杀猪。小猪仔是父亲二月买来喂养的,一篮子一篮子的青草吃进它的肚子里,小猪仔吃得饱饱的,呼呼大睡,一天天长大。从十一月开始,增加食量,专吃面食,增加猪肉的香味和厚度。杀猪时,找来亲房邻居帮忙,奶奶负责烧水,爷爷杀猪,父亲倒肠肚,母亲盛猪血;我们小孩子抢猪尿泡,你追我赶,快乐极了!拿到它,让大孩子吹大,放上几颗玉米,晒干之后,当做足球玩具,踢来踢去。看着家里放着大块大块的猪肉,馋着嘴里直流口水,盼望着大年三十能快点到来。

  晚上,煮好猪肉后,要给左邻右舍端菜。土豆、萝卜丝汇成的大锅菜,上面放些猪肉片,撒些葱花和辣椒,五颜六色,闻起来香喷喷的。端给邻居的长辈,看着他们狼吞虎咽地吃完菜,心中暖意融融,邻居回放些灶饼,表示感谢。邻里关系和睦,尊老爱幼,互帮互助,至今还能回忆起慈祥的大伯、大爷、婶婶们的音容笑貌。

  杀猪能增添浓浓的年味,工序复杂,费时费力,但快乐无比,构建着和谐的邻里关系;每到过年时,我会深深地把它回忆,父母省吃俭用,用艰辛换来幸福的年味,让童年留下难以磨灭记忆。

  腊月二十八,奶奶和母亲开始蒸馒头、包包子,她们提前发好面,放在大盆里慢慢进行发酵。等到面变得毛孔粗大时,开始放苏打,蒸馒头、包包子。把面滚成圆棒棒,切成等距离的矩形,放在粑粑子上蒸,盖上草锅盖,锅盖周围要围上毛巾,以防露气。一会儿功夫,一锅锅白白胖胖的馒头就躺卧在一只大铺篮子里。再包些地达菜包子(西北人把这种菜叫地软子),我们姐妹们抢着吃。

  下午炸油饼,奶奶把握火候,往锅里放油饼,我和母亲擀面饼。先把面滚成细棒,切成小块,开始团成圆坨坨。母亲慢慢地擀开,中间要划两道口子,让油通过饼中间的缝隙加热,保证油饼能足够熟透。奶奶既要夹油饼,又要放柴火,她不急不躁,一锅锅油饼很快就做完了。母亲还要做一些麻花、果果、麻叶子等不同的贡品,看着一缸油饼,心想:“过年多好啊!有这么多油饼吃,盼着天天过年!”

  腊月二十九,父亲包纸、写对联,爷爷印冥币,爷爷把白纸割成小小的长方形,用毛笔刷上红墨水,一张一张地印。我不解地问:“这是干什么的?能当钱用吗?”爷爷笑嘻嘻地说:“这是死人用的,我有点害怕。”爷爷把过年用的冥币全印完了,整齐地放在桌子上,等待父亲包纸。父亲割了几张大纸,把冥币分布均匀,叠好,包起来,再在中间贴上红纸条,写好收信地址。爷爷看着父亲包的纸,笑容满面。父亲开始写对联,找来老黄历,看着后面的对联,写了起来。他的字遒劲有力,恰似他倔强的性格。

  想着想着,我泪流满面,再也看不到印冥币的`爷爷了,爷爷离开我们已经九年了,每次与他在梦里相遇,他的脸颊依旧那样慈祥,对我关爱有加。我心如刀绞,病床上的爷爷身影刻在我的脑海中,多么希望时间定格在那一刻,让我好好伺候爷爷啊!

  三十下午,贴对联、接纸(接先人),父亲放鞭炮,浓浓的年味开始了。我和妹妹等待着穿新衣服,母亲忙得不亦乐乎,我们叽叽喳喳吵个不停,一奔三尺高,母亲匆忙地找出花衣花鞋,千叮咛万嘱咐,不要往水里走,放鞭炮时要小心点。我们激动地穿上新衣新鞋,拿上香表,跟随大人去接纸。小伙伴穿着新衣服,心灵乐滋滋的。

  晚上,母亲在煮肉,他把鸡肉和猪肉分开,泡上粉丝,手擀粉,切好豆腐,备好甜酒。一家人共进晚餐。我们坐在土炕上看春节晚会,笑声不断;母亲一人在厨房里忙前忙后,她疲劳不堪,忙碌了整整一个腊月。给我们准备过年衣服和鞋子,每晚在昏暗的灯光下缝缝补补,纳鞋底,白天要做家务。过年她也不能休息!我的母亲是多么辛苦啊!

  看到母亲额头上增添一道道皱纹,这是辛苦的见证,是岁月的沧桑;她饱经雨雪风霜,生活的压力压弯了她的腰,她有些驼背,但坚强的母亲默默地挑起家庭的重任,用勤奋和泪痕书写艰辛的一生。

  俗话说:“小年大十五”。不知不觉年过完了,母亲又开始给我们糊正月十五鹅灯笼。它先用铁丝编成鹅的身材,再把脖子套在上面,一个框架完成了。再用白纸剪成小小细丝,作为鹅的羽毛,一层紧挨着一层,长短不一,整个鹅身毛茸茸的。母亲在鹅的嘴巴上贴上红纸,再贴一个黑色的眼睛,活灵活现,悬挂在屋顶上,随风舞动。我们正月十五搭着鹅灯笼,三只鹅排成长长的一条线,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别人赞叹不已,投来羡慕的目光。

  母亲提前要蒸灯盏,她和好面,用开水烫好米面,反复揉光滑,捏成灯盏模样,中间留一个深窝窝。黑黝黝的灯盏整齐地站立在盆子里,吃起来软软甜甜的,真是美味佳肴。看着母亲松树皮般的手,我心里在滴血,母亲用勤劳的双手,给我们创造着幸福的年味,给我们保驾护航,使我们*自在地成长。

  现在的年味,就是订年夜饭,微信QQ拜年、发红包、祝福语,转发搞笑视频、淘宝购物、拼多多买过年衣服;超市人山人海,一袭如空。街道商品琳琅满目,商贩叫喊不停。就连小孩子,提起过年,只知道压岁钱、不写作业、看电视、玩游戏、发红包、抢红包,跟随父母疯狂购物,大包大包的零食带回家。

  相比之下,儿时的年味物质贫乏,但精神富足,通过自己的劳动,换来成功的喜悦,追求生活的过程,体验生活的艰辛,给孩子们增加生活阅历,丰富生活知识,锻炼生活能力,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而现时的年味,物质充足,精神贫乏;孩子们对年味的理解一片空白,只知道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沉迷于网络,看电视、打游戏,好吃懒做,心理脆弱,没有更多的传统习俗,没有刻骨铭心的记忆。

  渐行渐远的年味,满满都是亲人的味道,它充满着沉甸甸的爱,滋润着我的心田,足以我用一生去品尝;它犹如一把伞,给我们遮风挡雨,让我们无忧无虑地成长;它犹如一艘小船,载着我们乘风破浪;它是我的精神财富,让我懂得感恩,铭记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