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擀面女人散文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在县城的十字路口或是居民相对集中且人口众多的小区周围,忽然就冒出了一个新的摊点——手擀面摊点。那些摆手擀面摊点的人大多数是四十岁左右的城里下岗女人或是进城租房的农村女人。她们中有的人租着一处简易的活动门面房,而大多数人则是在靠近十字路口或者居民小区的路边上,撑起一张大伞遮阳挡雨,在伞下忙碌着自己的小本生意而已。在靠近我居住的十字路边上,就有这样一个露天撑伞的手擀面摊点,就有这样一位来自农村的手擀面女人。

手擀面女人散文

  每天八点多钟,她总是推着一辆脚踏三轮车从北泉巷慢慢地爬上坡来。看到路上的车辆不再多时,她就赶快的脚踏骑车穿路而过,到路南边停下来,将三轮车推到路边的平台上放好。于是她撑起并固定好大伞,然后从三轮车上搬下那几个放着面团的包装箱,摆上电子秤,在三轮车的车沿上支起案板,围上围裙。等到一切准备就绪后,她便从包装箱里拿出已经和好的面团,放到案板上,就开始忙碌着擀起面来了。

  那个手擀面的女人看上去有三十七八岁的样子,一米五六左右的个头,头发黑黑的,在脑后随意扎着。虽然她瘦瘦的,但是身材却苗条而匀称;穿着朴素大方,人显得精明强干,和颜悦色。她擀起面来,一下下干脆利落,伸缩自如;切起面来,一刀刀娴熟利索,收放有序。面团擀得薄,面条切得细。她的手艺不时的吸引着周围那些摆摊的或者闲散的过往行人看过来,也有惯熟人和她时不时地三言两语的说着话,气氛融洽……只要你站在哪里一看,就会发现她是一个擀面的好把式呢!

  大约快到十点多钟,就有三三两两的顾客或者行人陆陆续续地走过来买面条。她一边忙着手中的活计,一边抬头微笑着问道:“你要啥面呢?”当听明白顾客的意思后,她便放下手中的.活计,直接从包装箱中拿出已经称好斤打好包装着面条的塑料袋递给顾客。如果没有顾客需要的包装,就有条不紊的为顾客称好面条,然后打包捆好,递给顾客。接着又给下一位……一直等到忙完后,又开始继续着手中的活计。倘若遇到正在为顾客忙着时,又有顾客走过来买面条,她总是歉意地微笑道:“你稍微等一下吧!”擀面的花样倒是不少,有长面条、短面条、圆面条(河捞)、扁面条、猫耳朵等,也有白面的、豆面的、高粱面的,以供不同顾客的不同口味,各取所需。她最忙的时候在十一点左右,是顾客买面条的高峰期,也是她忙得最为高兴的时刻。看着一群人从周围一下涌过来,她便从容不迫地开始应对,一个个地问,一下下地装……忙得不亦乐乎!

  由于她的手擀面物美价廉,加上城里人工作忙,买面条后做饭自然就省时省事,因此赢得了城里上班族的青睐。我也是其中常客之一。等到和她熟悉之后,我渐渐地了解到,她来自北寨乡的一个村里。2005年,乡里唯一的一所初中撤并到县城三中后,全乡的小学全部撤并建起了唯一的一所规模较大的北寨小学,大部分小学生只好住校。尽管学校有生活老师管理和照顾住校学生,但是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还是不尽如意。为了照顾好孩子,她只好在县城租房,并托关系把孩子转学到县城小学就读。由于丈夫常年在外打工,她又来城里给两个孩子做饭,便不能再种地了。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补贴生活开支,她在超市打过工,到饭店当过服务员,由于都不能两头兼顾,只好作罢。闲了一段时间后,她又坐不住了,自己琢磨着干个啥呢?有一天,忽然想到了自己曾经见过城里有的街上有手擀面摊点。她想,每天自己都擀面做饭,何不试一试呢?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尽管是小本生意,面对开始时生意的冷淡,她曾经灰心过,犹豫过,但是最终还是咬着牙坚持了下来,一来二去的生意慢慢地才好了起来。现在她已经得心应手了。每天三点多钟,她便起来和面,然后做一些猫耳朵、圆面条(河捞)等,还要先擀一些面条。等到两个孩子吃了早饭去上学后,她还得先炒好中午吃得菜,然后才能出去摆摊。一上午下来,除去成本后,自己能赚个四五十元;生意好的时候,也能赚个七八十元。这与自己给别人打工比起来,她觉得自己给自己干,不再看别人的脸色行事,不再受气,*开心,已经很是心满意足了。

  现在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呼唤着手擀面摊点应运而生。如今手擀面摊点和其他的摊点一样,已经在城市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和生长起来,成为城市里一道不可或缺的民生风景。手擀面摊点的出现,既方便实惠了大家,又丰盛富足了小家,对于两者来说,可谓双赢互利。面条是人们餐桌上的主食之一,其前景无限。有这样的好生意,作为手擀面的女人,又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