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立秋的散文(通用10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经常看到散文吧?散文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你知道怎么才能写好散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描写立秋的散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描写立秋的散文 篇1
秋天,款款而来,她挥洒着立秋之夜的那场潇潇骤雨,把一度让人酷热难耐的夏天赶走了。
时令是很守信的,立秋就意味着夏天将要谢幕,秋天将要上演早已酝酿好的华丽和精彩。
秋天伴着柔风,带着凉爽,有些优雅,有些洒脱。虽然气温还是很高,却不像以前那样潮湿、闷热,让人汗流不止。温柔而又爽朗的秋迎合了人们渴望舒适的心意,契合了树木花草的光鲜亮丽,把初秋的山水装点得如诗如画,而又悠然静谧。 秋的怀抱里塞满了鲜花、瓜果,衣袖不时地充盈着怡人的香气,仿佛是嫦娥下凡,从你身边翩然走过,浓妆艳抹,暗香袭人。
花的世界宽泛了许多,初秋也还是繁花似锦。不知你是否留意:在湖畔、路旁、广场、绿地……到处都是婀娜娉婷,花香四溢。初秋温润舒适的气候,把这里的角角落落渲染得十分靓丽。
明德公园的湖水由暴雨后的浑浊变得清澈见底,微澜的湖面荡皱了蓝天白云,晃碎了水中的花影。鱼儿亲吻着蒲草的根茎,蜻蜓点击着睡莲的花蕊,柳树披着长发轻抚着身边的紫薇,半边翠绿半边红,风姿绰约,别有一番风情。
静守在湖心岛一隅的美人蕉,密密匝匝,生机盎然,引得众多散步的人们驻足观赏。墨绿色的叶子,像是大大的的扇子,长长的叶子上纹理清晰,有的还镶了金边,高高的茎顶上长满了花穗,有红色的,有黄色的,也有黄花印着红点的。绽放的花儿犹如凤冠,叶子酷似张开的翅膀,远远望去就像一群展翅欲飞的凤凰。这些红彤彤、黄灿灿的花朵,在秋日的照射下摇曳生辉,正如她的名字,叫人着迷。这时荷塘中的莲花少了往日的妩媚,叶儿枯了,花儿少了,莲蓬瘦了,就如失宠的妃子再也笑不起来,愁容满面地一任秋风萧萧,怕是沉入了幽深的的梦。
秋,宛如文雅的女子,步履从容而又楚楚动人,一路渐入佳境。
仲秋的夜,凉爽,寂静,富有诗意。月亮就像刚出浴的美人,亮丽,澄澈,流淌着脉脉的光,清凉似水。虽无声,却怡人。在淡淡的月光下,倘若在自家阳台上,或在阁楼上,置一桌简餐、沏一壶上等好茶,一个人静静地演绎一番”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意境,任由月光的洗礼,怕是这般场景会令你忆起尘封多年的往事。
这时,更为惬意的莫过于沐着月光散步了。晚饭后,约上三两知己,无需确定方向,信马由缰;无需确定话题,海阔天空。沿着郊外的湿地公园,漫步在空旷的野外,聆听草丛里断断续续的秋虫唧唧,深嗅空气中隐隐约约的丹桂飘香,时不时地调侃几句朋友年少轻狂的故事。就这样边走边聊,走走停停,停停走走,直到月亮拉长你的影子,也不会感到疲倦。这便是秋的魅力,在冬日里你是绝然不会有此雅兴的。
暮秋姗然来临,也是悄无声息的。当你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把香山的枫叶染红了。近似冰冷的霜露晕染了山林,只见绿树红花羞答答地谢幕,正在为明年春天的花事彩排。河边的杨柳,山间的枫树、水杉、果树,还有一些不知名字的灌木,都被涂抹成一片片金黄的、浅红的、紫红的颜色,如一幅幅巨型的风景画,安放在蓝天白云下的旷野。我想,那位手持画笔的“画家”便是躲在在幕后的秋了。
萧瑟秋风,绵绵秋雨,成了文人墨客的文章素材;层林尽染,山果泛红,惹得众多艺术爱好者纷至沓来,写生采风。
天气越来越凉,秋天渐行渐远,我陪着她走过了一程山水,像是阔别已久的挚友,又像是依依惜别的情人。
在冷空气的催促下,多情的秋洒落一地枯叶,仿佛在与人们轻声话别:不必远送,明年还来!
描写立秋的散文 篇2
感觉身心还在燥热之中,不经意翻过的日历,却明明白白告诉我:已是立秋。
立秋,标志着秋的开始。我望向窗外,真的秋天已来到么?室内的空调还“吱吱”地响个不停,似乎在提醒我:一切都需要过程。是啊,我们不是太过不在乎,就是太急。
也许是因为脚步太过匆忙,我们常常对于气候,对于世间万物的渐变毫无察觉,而一旦感觉到,却又有点迫不及待。其实,仔细想想,多久没有听到长长的,不间断的蝉鸣了;再仔细观察一下,那高高大大的梧桐树,偶尔也会飘下几片落叶了。若借一片空闲,走向市郊,也会惊觉:水稻已经含笑弯腰,在等待着农民的收割了。很多不经意的地方,其实都在昭告:秋天正从前方款款走来。
一直喜欢秋天,喜欢秋的天高气爽,气候宜人;喜欢秋的一种淡定,秋的一种成熟和安然。每当发现秋天即将来临,心总会不由自主地雀跃起来,然后,就是翘首相盼。想想,这或许也是一种急躁,是与秋的品格不想吻合的。
立秋虽然如约而至,但并不意味着天气真的就开始凉快起来,气温也许会对夏做着最后的挽留,或者,会让最后的炎热提醒我们:四季轮转是常态,一切顺其自然。
人生一世,若能对生活多一份细心和柔软,或许会有更多的感知、更多的收获;若能对自然多一份耐心和喜爱,或许会有更多的快乐、更多的满足和惬意。心灵,也将会更加丰润。
描写立秋的散文 篇3
一阵微风把我从清梦中吹醒,早晨了,我探头望向远山,似乎有一层淡淡的雾霭,也许正是这雾的清凉驱散了原本的酷热吧(昨天还是酷夏呢)。我突然记起,原来昨天立秋,我不禁佩服起古人在节气划分上的玄妙来。既然天气如此开恩,我们也别辜负了吧。我和妻用过早点就出了门,来到那座不知登过多少回的山下,沿着那条山间小路,出发,去享受心情吧。
一路走去,到了半山腰,开始有雾了,路旁的小草本是盎然的生机似乎在一夜间都被抽取了,蔫蔫的,还带着些许微黄,沉静了好久好久的秋虫儿也开始在草丛中叽叽啾啾着,还有几只叫唤了一季的知了哑着嗓子在作最后地嘶鸣。登至山顶,居然下起几滴的小雨,哔啵哔啵的轻轻落在几片阔叶上,打得叶儿一阵激灵,风是那样的静,那样的凉,感受不到一丝儿的夏味儿,这一切好象都在宣告着这个夏季的完结。
秋来了。来得那样的温和,不聒不燥,柔情似水,有雾的朦胧,有露的清凉,一切都那样的衷情,又那么的平淡。待到秋深了,天又变得特别的高,特别的蓝,风也特别的清,山林也就多彩了,有黄得透彻的,有红得鲜明的,有绿得深沉的,还有些枯都枯得那般的陶醉。秋高气爽,风轻云淡;清凉如水,雾霭茫茫;落叶归根,百草寂寥,多样的秋给了文人墨客多样的意境,也给了象我这样的普通人些许感悟。
看我在山间如此的迷醉,妻说:我猜,四季中你最爱的一定是秋了。那当然,因为秋给过我太多的难忘情怀。
描写立秋的散文 篇4
在我的印象中立秋是有仪式感的,尤其是在农村。在城市我一直都没有这样感觉,以至于现在的好多时候我都以为只有农村才有立秋。而这种仪式感又是从七夕开始的。
“七月七,是牛郎和织女见面的日子。鸟儿都上天了,去搭鹊桥了!”外公抬着头用老农民独有的眼神望着村子里灰蒙蒙的天空,用他满是山东口音的语调慢吞吞地说着。我在旁边一个劲地抬头望着天空,寻找着外公所说的鹊桥,最终也只看到了村子上面灰蒙蒙的天空。
那个时候我大概是在读小学二年级。那天夜里我特别地想看到鹊桥,想看到一年只能见面一次的牛郎和织女。
想看看牛郎是不是挑着扁担,是不是还有两个篮子,里面是不是还有他们的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扁担是不是和外公挑水的扁担长得一模一样?扁担挑着的篮子是不是村子里人们用的荆条编的蔖?
还想看看织女是不是非常的美,飘着长发穿着古人的衣服像神仙一样踩着云朵而来。织女见到牛郎时,会不会哭?是不是也像村里的妇女一样哭得唏哩哇啦。
那晚我就这么躺在外婆家土院子里的席子上,望着黑乎乎的.天空,思绪就像是外公枣木制的土烟斗里飘出的烟雾,清晰而悠然地散落在着无边的黑夜里。
天上连一颗星星也没有。因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的记忆中“七月七”总是阴着天,有一些压抑,自然也就不会有星星的出现,更不会有皎洁的月光,我也没能看到牛郎星,也不曾见到织女星。他们是否在鹊桥相会呢?这是我多年来一直在意而未得求证的。
七夕与立秋,有时前后会相差几天,有的时候竟是同一天。
立秋前后,我最在意的是会不会下雨。每年的这个时候我都会盼着天上的雨可以满足我的期待。这样我就可以去捉天牛了,还有些小伙伴会去捡地软。
在上初中以前的每个立秋,我都会在外公家和虎子表哥一起渡过。
立秋前的一个星期,我们俩就开始用眼神期待着高高蓝蓝的天空可以下下雨来。雨不来的时候,我们脸上总会有着些疑惑而忧郁的颜色,好像大人们的脸上也是这个颜色。也许他们也像我们一样盼着天上有雨下来,也可以捉天牛;也许他们是在等着最后这关键的一场雨,给一个月以后秋收带来无限的晴空,正好应了“立秋下雨万物收,处暑下雨万物丢”这句农谚。
还好,我们都是幸运的,雨多数时候都会来到。
我记得那时候的雨一般会在天还没有亮的清晨开始下,时大时小。我和虎子表哥是被院子里雨水击打地面拍打树叶的声音和窗户里飘来的凉风惊醒的。一睁眼我就看到了外公,他一个人坐在小板凳上靠着屋门,悠悠地抽着烟锅,烟雾在雨声里淡淡地飘着。我推醒虎子,下炕开始准备工具。去捉天牛。
一个装麦子用的塑料编织袋,一个玻璃罐头瓶,这是标配。
不对,应该是两个,还有虎子表哥呢!
塑料编织袋中空叠折在一起就是一个小小的雨衣;玻璃罐头瓶可以用来装天牛,因为天牛长着两个大钳子。我们俩就急忙忙地奔向屋外的荒地、荒沟里了。
一个、两个、三个…
怎么这么多人啊?我用手指数着前面的小伙伴,感叹着他们起得可真早啊!心里想着我还能不能捉到天牛啊?
他们和我们一样:披着编织袋做的雨衣,提着玻璃罐头瓶,在草地里翻腾着,寻找着刚出窝的天牛,不放过每一颗草每一块地面。
八点钟左右,要是在晴天太阳早就升起来了。就是这个时候,天牛出窝的数量是最多的。天牛们没等被捉就早早地飞了起来,一般飞得不会太高,我们就开始用编织袋扑打,直到一个个的天牛被装到玻璃瓶中才算完了!
可是,不管怎么折腾,我和虎子分别捉到的天牛数量总是保持在个位数,两个人加起来最多的一次也就是十七八个。
后来,我就上初中了。只在初一的时候和本村一个叫二狗的发小捉过一次天牛。那次,我们依旧披着编织袋做的雨衣,提着两个稍大点的玻璃罐头瓶,在村外的土墚上、荒沟里,走了整整一天,到傍晚时分才走到村子里的柏油路上。脸上、胳膊上、屁股上、腿上、脚上,甚至头上都沾满了泥水,但是那次我们捉到的天牛不仅装满了两个稍大点的玻璃罐头瓶,还在塑料编织袋里装了几十个。
回到家,清点数量:150多个,具体数字我已经记不清楚了。清理干净,油烹以后,两人均分。
那次以后,我再也没有捉过天牛,确切地说是到今天为止没再见到过天牛。但是,一到立秋就会想到这一幕幕的美好,久久沉浸于昔日美好童年的光景中。
想着“七月七”牛郎织女能否在鹊桥相见,期待着高高蓝蓝的天空下下雨来,盼望着在清晨被雨声叫醒……
“别写了,赶紧吃饭吧!”这时,爱人叫我吃午饭了。
就此止笔,这便是我记忆里的立秋,也是今天的立秋!
描写立秋的散文 篇5
然而,这座被赋予魔性的都市,却一点点都嗅不到秋的味道。依然是伏暑酷热,天空被阳光晒得几乎褪去了湛蓝,一点点退向灰白的边际;天空中大片大片的云朵,一个个倦怠地打着卷儿,一任风儿轻轻推滚到这儿,推滚到那儿。这倦意也传染给了地面的人们。瞧,公交站亭候车的人们,或站着,或蹲着,或坐在路牙上,眼神有意无意地瞄着瞅着云朵儿,便呵欠连天起来,便抬抬手擦去眼角挤出的困倦的泪水,顺便拭去脸上,脖上,颈上的汗,眉头紧皱着左右张望,翘首期盼着那能够带来清凉,带来远方的公交车。
一
一处小商业街区的路边。午间吃饭的人们还在熙熙攘攘地穿梭往来,有附近写字楼的,有对面公立医院的,有来逛街购物的,还有很多放了假,聚集在一起叽叽喳喳,四处觅食嬉闹的学生。热情的日头怕是也喜爱这热烈的繁华,便把人间灼烧得更加酷热。
路边的一处树窝里,一个矮矮胖胖的大妈正在收拾东西。她是来此卖玉米的,听旁边的电瓶车管理员介绍,大妈是天刚亮不久,就来坐在这里卖玉米的,玉米是她家里自己种,自己摘的,是她自己蹬自行车,从二十公里外的,乡下的家里,运来这里卖的。据说这个树窝也是要抢占的,因为这个位置城管会不经意,而且附近过往街道的人们,都会路过这里。大妈就指望着这人群中的“多看一眼”来售卖自己的玉米呢。
此刻,那处树窝里栽种的,瘦嫩的小树已无法用自己单薄的枝叶为大妈遮挡浓情的阳光,大妈也半蹲起身子,开始收拾面前的玉米摊。说是玉米摊,其实就是一块塑料白布铺在地上,几个绿皮的玉米摆在其中。到了这个点儿,那些晨起时还嫩绿绿的叶子,也早已被日头折磨得枯了,黄了起来。大妈紧着把玉米都装回到手边的扁竹筐里,再把围在脖子上的半湿的毛巾取下来,盖在玉米上,又捡起塑料布,用力抖一抖,再认真地折好,放在篮子里。这才慢慢地,用力地舒展下腰身,不时地把手伸到后腰处,轻轻捶打着。
大妈想要迈开步子走出去,又几次不舍地站停下来,四下里张望,希冀着能再偶遇人群中那有缘的“多看一眼”,再多卖出去几个玉米。然而,行色匆匆的人们都藏在太阳伞下,藏在遮阳帽里,藏在低垂的眼神下。大妈终于无奈,终于放弃,终于臂上挎着竹筐,慢悠悠地,摇晃晃地走进了阳光里,走到了自行车停放处,把竹筐绑扎在车后架上,却又似没了力气蹬车一般,只慢慢地推着前行去了。
电瓶车管理员的眼里满是怜悯,也忍不住伸长脖子去张望大妈的背影,感慨着大妈中午一个菜饼的简陋午餐,感慨着农人的辛劳和不易,感慨着如此的辛苦和不易,却无法换得足够的收益和收获的满足。
忍不住,心仿佛也被这阳光灼得刺痛起来。
二
必胜客的门里挤出了一群白衣少年,正一边走,一边大声地聊着天。他们个个都是高挑的身材,白净的模样,戴着大大的耳机,背着大大的双肩包,聊着不知道什么的话题,手里捧着没有吃完的披萨,没有喝完的,大听的饮料。连路旁的人们都不住投来艳羡的目光,那是对青春的艳羡,对朝气的艳羡,对自己不再拥有的艳羡。
少年们同时并排站在了站台边,洪然有力,仿佛城墙般的力量,竟让人们纷纷避让几分。
他们依旧大声地聊着什么,你争我抢地聊着,又不住地探头张望,张望着自己要乘坐的公交有没有驶来。只几分钟的工夫,少年们显然已经沉不住气了,他们不耐烦地抬头看看天,又赶紧眯缝起眼睛,揉揉那瞬间被刺痛的眼,再挥挥流下的汗,便开始大声地嚷嚷起来,夹杂着充满江湖味道的言词,又掏出手机,划来划去几下,便有出租车疾驰而来,少年们便依依告别着,分别钻进了不同的出租车。车子扬长而去,留下了阳光里苦苦等车的路人们,老的,少的,男的,女的,抱小孩的,拎着药的,都是那样的瞠目结舌,又是那样的无可奈何。或许,都想要感叹些什么?至少,都有些触动了心底那些脆弱的神经吧?
三
那一刻,我的脑海里,只跳动起两句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是的,哪朝哪代,贫富之差,都是世人不可逃避的落差。然而,比贫富落差更可怕的,该就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吧!
远去的白衣少年们,我无法指责什么,我只想赶紧回家,去跟我家的白衣少年好好聊聊,聊聊所谓惜福,聊聊所谓关爱,聊聊苍生不易,对的,更应该聊聊一个词,那便是责任!少年之责任,于己,于家,于国之责任!
万万不愿,下一次,路边苦苦等车的身影里,有我;而潇洒扬手,潇洒离去的身影里,有我家的白衣少年!
描写立秋的散文 篇6
日子真是过得越发糊涂了,要不是妻的提醒,我还真的不知道已经悄然进入秋季了。
这一日,出门在外,妻打电话对我说:“已然立秋了,夜里注意秋凉。”
我说:“还是一副盛夏酷热来袭的样子,哪有什么秋凉呢?你是不是看错了?”
妻说:“怎么会错呢?日历上写的清清楚楚。立秋伊始,便是秋季了,还是注意些吧,着凉了可就不好了。”
我连连应诺。放下电话,翻了翻日历,确实是立秋了,这才发觉自己过的是那样的浑浑噩噩,就连季节的转换也忽略了。这也难怪,本来就工作忙碌,加上现在的天气依旧是骄阳似火,哪里能感觉出一丝秋的韵味呢?
顺手翻阅了一下资料,据资料显示,立秋,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每年的八月八日或者九日立秋。立秋,意味着一个开始由暑转凉,由生长转向丰收的节气。
毫不隐瞒,在一年四季中,我对秋是情有独钟的,因为我觉得秋是一年四季当中最美丽的一个季节。春的满目芳菲,姹紫嫣红固然让人美不胜收,但那一份刺透肌肤的倒春寒意却是让人不胜烦恼;夏虽说荷香氤氲,绿树婆娑,但炙热的夏火足以让人无意流连美景;冬就更不必说了,颓败萧条,冰冷刺骨,仿佛没有半点生机的迹象。而秋就不同了,尽管秋风萧瑟,落叶飘零,但遍地的金黄,目及难尽,与蔚蓝的天空相映成一幅曼妙的画卷;再有南飞的群雁,其引吭的高歌,与秋蝉之鸣及秋水潺湲流动的声音,足可共谱一曲意蕴悠长的交响乐;即使是代表生命终结的落叶,其于空中随风蹁跹而划出的优美弧线,伴着叶脉散发出阵阵的清香,足可成为文人墨客的素材,据此挥毫成诗;而夜里轻舞的流萤,闪烁的繁星,皎洁的朗月,更是一个不老的童话故事。“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秋之美,纵是千古佳句堆叠,亦是道不尽,说不完。
我爱秋,更因为秋是代表着丰收的季节。记忆中的乡村,每到浓秋,男女老少,竞相雀跃,乡亲们便与大地一起欢腾。那果树枝头上摇摇欲坠的硕果,田野里饱满殷实的稻穗,还有那庄园里一串串紫色的葡萄,俱是盛满了人间最富足的笑容,成为流年里最亮丽的一道的风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犹记得辛弃疾在《西江月》里的描写,简简单单的一笔,就将丰收的喜悦情景,勾勒尽然。
仔细想来,其实,若以四季喻人生,那么,春就是事业的起点之时;夏便是事业如火如荼的发展时刻;秋,既可以代表人生中最好的光景,也是事业上尽情收获自己丰厚果实的时段;而冬,大概是代表着生命即将谢幕的一刻了。若此,秋更是生命年华里那一段最值得泼墨临摹的华章。而立秋,便是从事业的发展,自然过渡到收获的阶段了。因此,立秋,也是代表着人生中巩固成果、憧憬收获、规划未来的一个“节气”。
那么,若将生命里的每一日当作立秋,就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启迪。
我们常说:生命无常。确实,在漫漫尘生中,见证了太多的悲欢离合,有时候,生命并不完全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试想,自古至今,多少突如其来的自然灾祸,掠夺了多少原本还鲜活的生命。他们,往往还没来得及走进人生里最美丽的华章,便已烟消云散。也许,在他们当中,有人在灾难来临之时,便悲观不已地放弃了求生的欲望,坐而待毙。如此,若果将浮生中的每一日当作生命中的立秋,便可时刻怀揣着一份如同对深秋美丽的憧憬,即使灾难来临,也可转变成为一份求生的渴望,从而增加生存的机会。
人生苦短,譬如朝露。人在短暂的生命里头,历经艰难险阻,无非是为了体现人生的意义所在。在经过一番奋斗之后,昨日是成功也好,是失败也罢,都不必因成功而沾沾自喜,也不必因暂时的失败而丧失斗志,否则,定会因满足于现状而固步自封甚至贪图享乐,或因消沉蹉跎而一蹶不振。因此,若将每日当作生命里的立秋,便是将日子悄然归零的一种生存智慧,也是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处世艺术,那么,无论昨日是成功或者失败,都因为时刻保持着清醒而不浑浑噩噩,继续保持着一份如同对深秋收获的期望,便可从容应对一切纷繁,在昨日成功的基础上再次规划未来,再攀高峰,再获丰收;也可以在昨日失败之后,能够迅速重整旗鼓,重振雄风。
作为一个饱满的季节,秋也可以比喻成豁达的人生态度。生命是一个轮回,生命中的选择与放弃也是一个轮回,如同叶落化泥,大地诞生万物,再呈生机一样,人生中的某一次放弃,便是为了下一次的得到。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且将每日当立秋,便是要求自己在每一日的伊始都要酝酿下一步的选择与放弃,如此才会有一个循序渐进、不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收获过程。
于丹说:“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且将每日当立秋,便可以有更敏锐的视角,更深邃的目光,时刻正视过去、审视未来,生命便可以闪耀着永恒的希望光芒。
描写立秋的散文 篇7
埙音,是古时的留殇。一位诗人说过一句话:“宁为春季的一只蜂,不为历史的一尊塑像。”那么,埙算是历史的一尊塑像吧?听着埙曲《追梦》幽悠的韵律,我深深屏住呼吸,仿佛被带入了遥远的空间,充满着一种缥缈不定的思绪。
我国古书上对乐器埙的文字记载并不多。《诗经》云:“伯氏吹埙,仲氏吹篪。”《旧唐书?音乐志》说:“埙,立秋之音,万物曛黄也,埏土为之……”唐代郑希稷在《埙赋》中说:“至哉!埙之自然,以雅不潜,居中不偏,故质厚之德,乐器埙圣人贵焉。”埙,是中国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一种吹奏乐器之一,大多由泥土制成,音色优美、典雅、有韵味,绵长不绝。埙音历经几千年,寄托了人们对时光,流逝如斯的一种无奈、惘然,地老天荒中,萦绕在泛黄书页上空,又像在讲述一段段古老的故事,借着今世的吹奏,寻回遗失的历史。
埙音,带着秋的气息,拥有它,仿佛拥有大自然的乐章。
这原始、古朴的声音,让我想起高广无边的蓝天,孤独的飞鸿,绵长深幽的丹林,清凉的碧水;而埙音落于大漠,旷野,秋草,楼兰,胡杨……这是让人沉醉的感觉。蒹葭苍苍,伊人在水一方,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名白衣如霜的男子,月光下,吹奏着一份无法割舍的情愫,埙音伴着羁旅的忧思,在渺渺水波上千回百转,婉约流连。埙不同于平常乐器,不同于浮躁的流行音乐,含蓄的声音,却让人心里有一种无法抑制的悸动。所以对埙的理解,绝不能只用表面的浅薄,而要从心灵的深度判断:很多乐器是用来娱乐的,惟有埙,是用来沉思的。
对于埙的喜爱,我曾在闹市里寻觅过它的踪影,终于在一家不起眼的乐器店找到。小店位于巷子里,门前人来人往,络绎不绝,没有人注意摆放的物品。旁边有烧烤摊子,风味小吃,水果飘香,小店挣不到多少钱。埙的几近失传,也是有原因,重获新生,不能不说是个奇迹。店主人是一名老者,柜台上摆了本旧书,说是自己编的,介绍埙的有关知识。我见到几个孩童,穿的花红柳绿,在老者地教授下,鼓着腮帮,脸蛋子通红学吹埙。如此认真卖力,不过是为了得到好吃的酥糖,这可是买不到的美味,孩子们没有谁关心音准、音量、音色。
埙,安静地如一枚枚守望的头颅,上面的孔洞,是它们眺望的眼睛。
经得过风雨,经得起平凡,如此态度,是它们的真实表现。
想起古人做的乐器极具奇妙,土鼓、骨笛、苇哨,石磬……埙也是智慧的凝结。吹土为声,给了我们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效果,精神得到慰籍。埙声,不仅有远古的苍凉,穿过秦时明月汉时关,唐风宋雨,历经多少晨昏。《废1都》是贾平娃写出的一部小说,有一位倚着城墙根吹埙的周敏,是一名落魄的文人,给我留下较深印象。他早晚都去吹一阵子,手里的埙,似乎让他体会到乐与哀,闹与静、入世与超脱,繁杂与冷清。这是不是周敏身內传统意识的流露呢?是他寻梦一般的精神寄托呢?我知道“埙”,最初不是读过小说,是源于埙曲,有了自己的“埙”,却无法吹出曲子,只能放在书桌上当摆设。闲暇时,好友来玩,几个人聚而观之,欣欣然开心罢了。
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埙是这篇文章的主角,我只算是附庸风雅。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中写到:“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香草以灵均为知己。”我不想抬高自身评价,摆弄知识显得太过于矫情:“山不可以无泉,石不可以无苔……乔木不可以无藤萝,人不可以无癖。”
清秋季节,不论其他,月下醉埙音,情意益笃。
描写立秋的散文 篇8
立秋,夏日尽头。凉爽伴随着秋的来临,又走过了一季。夏天的多姿多彩,在秋季里沉淀出了金黄色的样子。秋天来了,再也没有懒惰的理由。夏天因为炎热可以放任自流,可是这注定收获的秋天里,勤劳依然是最美丽的身姿。那就用我们的满腔热情,付出,收获,去拥抱秋天。
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一叶知秋,沉甸甸的季节里,唯有懂得,落地生根。
秋天里,写满了童话。七夕在立秋之后来临,有情的人们,在这个季节里播种爱情。奥运会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体育健儿们在这个秋季,挥汗如雨,为梦想拼搏。秋天里,到处都有情怀。落叶,稻香。秋天里,不再张望,而是扎扎实实的,在秋季里认真对待。
我们总是不断的奔跑不断的跌倒,却依然没有放弃心中执着的梦。用爱去涂抹着梦想的颜色,用执着去兑现梦想的谜底。受伤过,也想放弃过。回到最初的地方,才发现,再也回不去的是这一路走过的四季风情。只有,向前。
人生之秋,格外沉重。肩上扛着世界的希望,心里装着家人的期望。不能停留,不能闪失。累了,就站在山顶,或凝眸远眺,或放声嘹亮。苦了,就默默的在安静的地方,不想被人安慰,自己一个人疗养。就连笑容,也少了张狂,更多的是稳妥的,走着余生。
我热爱着每一个现在,过去的也许很值得留恋。可是,每一个现在,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前方,才是我们追寻的方向。点亮,心中的灯塔,在汪洋中,一如既往。等到了生命的彼岸,回首处,但愿我们还会热泪盈眶。
秋,内敛也。当我们经历了年少轻狂,青春躁动,壮年索求,来到中年之秋。学会了藏起尖锐,学会了圆通温润,学会了不去斤斤计较,学会了包容生活。于是,云淡风轻,月白清明。正如这秋天的来临,秋高气爽,月明星朗。在饱满中,执着而勇敢,安静而内涵的,绽放。俯首拾得,满地金黄。
描写立秋的散文 篇9
雨季过后,北方的天气也像受到江浙高烧不退的传染一样,连续几天都是35以上,真让人彻底理解了温水煮青蛙抑或铁板烧是怎样的一种感受了。
从前,我倒是不十分惧怕这种灼热的,热天出出汗也许对身体还有好处呢。今年却不同,只要室外温度一超过30度,我便匆匆躲进空调房里,不愿离开半步,不知道这是不是和人的年龄有关。
由于我们工作的特殊性,办公室里也好,厂区车间也好,到处都是纯一色的爷们,大热天的更没有丝毫的顾忌。但凡感觉热些,就把空调调到最冷,如果还不过瘾,就干脆脱掉上衣,让性感的胸膛裸露在玻璃屋里,浸淫在无限的凉爽里。
窗外的阳光,像极甄嬛宫里的女人,苍白里隐藏着内心的歹毒。柏油路软软的,远远地望去就像一面闪着光的镜子。被车辆碾过的水泥路,搅合在尘埃里也时不时冒着青烟。知了依旧疯狂地聒噪着,想把整个夏天锤炼成自己的绝唱。树上的麻雀儿早已躲进浓密的树荫里,小嘴张张开着大口大口喘着粗气,城里不单单是人类受不了这种难捱的灼热。
其实,乡下人也怕热,只是乡下的树多,里三层外三层的包裹着各个村落,让股股燥热不能痛快地侵袭浸透。乡下的河沟多,夜晚那近乎于天籁之音的阵阵蛙鸣虫鸣,带给人们的是丝丝清爽。乡下的野草也多,庭院旁,沟渠边,一堆堆一团团的到处都是,哪怕是未抹缝砖墙的缝隙里,都会伸出几支绿色而柔软的枝蔓来,令浮躁的心绪慢慢沉静下来,便也缓解了不少被炙烤的感觉。
这样的燥热还能持续多久呢?蜗居在水泥森林的城里人,显然对这种天气的忍耐似乎已经到了极限。
再坚持几天吧,等立秋了天气就会凉爽了,这好像是被大家高度认可的。实际上像今年这样反复无常的天气,可能有很多的金规铁律将被打破更改。所以热与不热,很大程度上也是人的心思病在作怪,当你觉得热时,仿佛瞬间就感到大汗珠子就噼里啪啦落下来似的;当你淡定这热时,仿佛你心底里都飘出丝丝的凉意来,正所谓心静自然凉便大底这个道理了。
好在,这炎炎的燥热里,人们心里都还有这样一个念想,就像日常生活里总还有一丝的追求和信仰一样,这一天天的就有了一丝的慰藉和盼头。
等等吧,立秋到了,这天气就会凉爽了。
描写立秋的散文 篇10
丰子恺说,人过了三十,就如节气过了立秋。
可是现在全不是那么回事儿,“八十不稀奇,九十多来兮,百岁笑眯眯,茶寿(108岁)乐滋滋,七十小弟弟,六十睡在摇篮里。”
听听,六十还睡在摇篮里呢。108岁还乐滋滋呢。
也不怪丰子恺,他的人生,几乎都在兵荒马乱之中度过,那时候人的平均寿命也就三四十岁。
好在丰子恺自己有着乐观、豁达、恬淡的心境,与同时代人相比,他77岁离世,绝对算是高寿了。
老杜杜甫说:“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在老杜那时的社会大环境里,七十岁,是绝对的高龄了,七十岁,稀少得如同六月雪腊月花。
可而今的七十岁呢?
那天带着女儿芮芮去社区图书馆去读书,图书馆附近就是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刚到图书馆,我们就被一阵阵悠扬悦耳的乐器合奏声吸引了过去,嗬,真热闹啊,一大屋子满面笑容的老人围在一起快乐地弹唱呢。
旁边的一个大厅是舞蹈厅,一群神采奕奕的伯伯阿姨们正在跳着热辣的拉丁舞,那一举手,一投足,一扭腰,一昂头,哪里与“老态龙钟”这几个字沾得上边儿?铿锵激越的鼓点声让人忍不住兴起一种对生活的热望。
再往前走,是多媒体以及数字影院,老人们在里面可以看电影、上网、打游戏、查资料。
楼下就是一个规模不小的活动中心饭厅,老人们中午可以方便地在里面用午餐,非常实惠又好吃。
再往前一点,是社区医院,老人有个小头疼脑热的,几步路就能看得上病。
……
经常晚上出去散步,经过那个广场舞池的时候,我都会停下来驻足一会儿。那个舞池里每天晚上六点半时,准时响起音乐,慢慢地跳舞的人越聚越多,人头攒动。
慢三、*、慢四、快四、伦巴、恰恰……舞者之中,老年人居多。男士女士都衣着得体,有些男士还身着燕尾服,有些女士还高高挽起发髻。随着音乐的节奏,他们翩翩起舞,脸上一脸幸福的陶醉。
我不禁感叹,如今的老人,真是幸福啊。
那天在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听朋友说,这里已经有好几位老人快跨过百岁门槛了,依然个个耳聪目明!老人们对自己的身体也格外注意保养,老人们说,乱世人命贱如草,年轻时吃过许多苦,挨过饿受过冻,现在日子过得这样舒坦,谁不愿多活呢!
有老人笑言,我们现在活得比过去的皇帝都好啊,不说那些几岁或十来岁就没命的皇帝了,单说超过七十岁的就极少,最长寿的乾隆也只不过活了89岁,还顶了个史上皇帝“长寿之最”!
想想也是,89岁,在现在算什么?看看大街上有些健步如飞的老者,说不定就超过89岁了。
丰子恺有三十“立秋”之感叹,而我周围这些幸福的老人们,当七十、八十才“立秋”吧。
这些幸福的老人们,他们秋心老练,参透生死荣辱,颇得刘梦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真义。
秋,本是感伤的,但在如今那些快乐、达观的老人眼中,看到的不是感伤,而是幸福、豁达、成熟与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