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写作

  当下有很多人都在说,有不少所谓的文化散文、游记散文都在程度不同地模仿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等系列散文的套路写作。这是一种很不好的文学现象。

散文的写作

  个人认为,如果在散文创作中大家都按照某一种模式去模仿式写作,就会在散文中逐渐地失去每个作者的鲜明个性,就会失去散文的本真。在散文创作中,贵就贵在一个散字;神就神在一个散字;味就味在一个散字;韵就韵在一个散字;真就真在一个散字;新就新在一个散字。如果离开了这个散字,大家使用同一种模式写作,这样写出来的东西就是千篇一律的,就是脱离了个性化的写作,写出来的散文决不是好散文。

  既然是写散文,我们就不应拘泥于某一种形式,不妨让散文四面发散开来,散得更远,散得更广,脱离模式化写作,各种手法,技法,方式均可用,每个作者的作品都能打上他的深深烙印,体现作者的独特风格,这样的话,就能开创出百花齐放,各具风姿,各领风骚的散文大繁荣局面。

  前几日,我专门找到了刊有散文何时走出余秋雨模式?专家呼吁再一次创新的那期文汇报来读,读过之后感触良多,有些话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

  北京的评论家韩小蕙前些日子在编2012年度的最佳散文时,她有一个奇特的感受。她说在去年的散文创作中,最好的几篇文章都不是散文家写的。不少散文家似乎还在醉心于呕心沥血地锤炼语言和技巧,限定在一个什么是散文,什么不是散文的条条框框里面。而一些非职业散文作者之所以能以黑马之姿令人眼前一亮,是因为他们完全不纠结于自己写的是不是散文,他们想应该怎么表达就怎么来表达,往往在不经意间就突破了散文创作的固有模式,作出了诸多新的探索。

  这话一点不假。这就像很多有成就的作家都不是专业的科班出身一样。那些科班出身的写作者,受太多的条条框框的束缚,写起东西来左推右敲,东不行西不能的放不开手脚,便桎梏了他们的创作。他们与那些非职业散文作者们相较,便似被捆住了手脚,施展不开了。

  有句话叫做高手在民间。个人认为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他们想应该怎么表达就怎么来表达。这就是散文的随性书写。当然,散文的随性书写并不是指写作过程中不守规矩的随意性,而是指人性对文字走向的深度把握。

  一篇好的散文,可贵就可贵在一个散字上。这个散字就是告诉作者要放开了写,天马行空,无拘无束,无所羁绊;一篇好的散文有神就有神在一个散字上。在看似零落的文字中,精神的向度把握总是聚中在某个点上,这就炼铸了它的灵魂;一篇好的散文有味就有味在一个散字上。就是在写作散文的过程中,将味道揉碎了后似星子布满夜空,随意地散入于文字中,让人处处都能读出其中的味道;一篇好的散文有韵就韵在一个散字上。作者在写作散文时,一定要注意文章的节律韵致。将其有规律地散洒其中,让人读来极有韵律的动感,朗朗上口,则很容易抓住读者的感知思维,引发读者的心灵共鸣。一篇好的散文难得的就是一个真字。这个真字说的就是率真,它不应该集中在文中的某一点上,而应该散落在文章的字里行间,让人去品。常言道,文由心生,文抒心志,文言心声。这就是对真之一字的最好注解。一篇好的散文,出新就出新在一个散字上。写散文的手法并非只有那么专用的几种,写作时可以大胆地揉入写诗和写小说的技巧来加以使用。在时空的跨度和穿越中,在感知的高低和深浅上,每个不同的作者的人生阅历和对事物的.认知是不尽相同的,文章要自然地表达出作者内心的那些真切感受,这就是每个作者的新。面对散文的缺新,韩小蕙开出的药方是借助于小说、诗歌,甚至借助音乐、绘画,把别的行当里面的优势都吸纳过来,使散文的空间更加开阔。这个建议是非常正确也是极好的。

  写散文最怕的就是无话可说,堆砌文字。明明无话可说却偏偏找话来说,明明是无感可叹却偏偏要为赋新词强说愁,这样写出来的东西自然是无味可品,无韵可读,无真可见,无新可出的了。

  一篇好的散文,当一如山间的溪瀑,是随性挥洒而出,疏密跌宕有致,真情演绎流淌,各具韵律风姿的显现与表达。是不受诸多条条框框来限制的。所以说,一篇好的散文不是写出来的,是从作者的心海里自然流淌出来的,是不必刻意地雕饰的。故此,文由心生,文抒心志,文言心声这句话是一点也不错的。

  既然是文由作者心生,文言作者心声,那我们在写作时还要去寻求某种模式干什么?那不是作茧自缚么?因此,我们在散文写作的过程中,一定要走非模式化的创作之路。只有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才会打上每个作者不同的个性化烙印,才会出现百卉齐妍,各领风骚的繁荣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