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蚕记散文
养蚕记散文1
一种高贵的生命,成就一段不可复制的历史。它吃的是叶,吐的是丝,细小绵长,却织出秀丽富艳的文明长卷。
这就是蚕,一条条、白白的蠕动的灵魂,在一张张桑叶片上,吃穿住行。传说黄帝之妻嫘祖是第一个养蚕的人。在《诗经》中就有关于采桑喂蚕的大量记载,“彼汾一方,言采其桑”、“蚕月条桑,取彼斧戕”等等,更有对早期丝绸贸易的记录:“虻之蚩蚩,抱布贸丝。”这足以说明华夏民族对蚕的认同。
一直想养蚕,想认真地观察它,想从它的身体里探寻出我们的文明的一条脉络。
朋友深知我的执拗,于是通过渠道给我带来一些蚕崽,像一粒粒黑芝麻。他说蚕可不容易养活,你懒,它吃得勤快。我说这正好治治我的懒病。
我特意做了一个规整的纸盒,正正方方,把纸上的蚕崽都放了进去。一清早,水流默默,雾锁群山。我提着塑料袋,走进山里。泥泞溅湿了裤腿,染出一朵朵黄色的花。一路前行,峰回路转,一个巨大的绿树冠突现眼前。我走近它,打开袋子,把厚实的桑叶一把把塞进去。袋子越来越鼓,越来越重,喜悦的心情也随之膨胀。
扛回一大袋桑叶,一片片小心翼翼地放在纸盒里,日复一日。四五天后,打开纸盒,看见蚕已渐渐变白,有的已经全白。思维里跳跃的却是另一件事,昔时伏羲观万物而创八卦,后来的黑白两色的太极阴阳鱼是否与蚕有关?
不多日,春蚕吐丝,绵长湿润。那张秀口仿佛一直不曾停下。造物主给蚕以天赋,蚕给我们以惊喜。一个个椭圆的茧慢慢结成,蚕化身为蛹,把自己包裹其间,密不透风。这是怎样的技巧,这是怎样的细心!织女也不过如此吧!后来,便是破茧成蝶了。经过漫长的等待,它终于探出了头,接着是——它以前不曾拥有的——翅膀。是的,它可以飞了。
它飞入了历史中。在汉唐丝绸之路上,蚕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它结成的丝,织成华贵的丝绸,通过官员、商人之手,走入印度文明和阿拉伯世界,推动了世界文明进程。中国人与蚕的关系更加密切,甚至,这文明体系也具备了蚕的特性:春蚕吐丝,破茧成蝶。这也许就是五千年的文明得以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
看吧,在你眼前,它飞了,飞了……
养蚕记散文2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私奉献,鞠躬尽瘁。一种象征,一种精神。而蚕更有一种生命的延续,精神的传承。于是,我对这种上天赐予的神奇的生命充满喜爱与崇敬,我要亲眼见证它虽然短暂却很伟大的生命历程。养蚕的念头悄然滋生。
曾记得在一篇课文中似乎提到过,当桑叶长到榆钱大小的时候,就可以开始领蚕种养蚕了。我只能象征性的养一点,一方面满足我自己的愿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这样一个了解蚕的平台,所以我只能让学生把他们家的蚕种分一点点给我。
清楚的记得那天是5月4日,我像往常一样提前来到教室,刚走进门,一个女生拿出一个蒙有纱布的小木框样的东西递给我说:“董老师,这是你要的蚕种,已经出了。”“真的!”我欣喜的接过来,这是一个装蚕种的盒子吧,乍一看,什么都没有,细看,才发现纱布上爬着一个个细细的灰灰的如蚂蚁样的小生命,这应该就是才从蚕卵中出的蚁蚕吧。我小心的把盒子先放在桌子上,首先想到不能让它挨饿,然后就给它准备吃的。这位女生真心细,把桑叶也给带来了,半方便袋呢。呵呵,这么小的蚕,能吃这么多的桑叶呀,真够实心的啊。这时陆续有学生来了,也跑过来看热闹,有的说桑叶要用剪子剪细,有的说要用鸡毛把蚕刷下来,还蛮有经验的啊。于是我又赶紧回到办公室找来剪子,把桑叶尽量剪成细丝状,先放到一边,估计差不多了,才轻轻的放在纱布上,它们太弱小了,我真害怕桑叶稍微重点就会压疼它们。放了一层桑叶后过了不一会儿,弱小的蚁蚕像是闻到了桑叶的气味,便陆续从纱布上慢慢地爬到了桑叶上开始吃起来。它们总是从桑叶的边缘有顺序的吃着。看着那些可爱的小家伙,就像是看到了刚出生的孩子一样,一睁开好奇的眼睛,就张着小嘴找东西吃,这应该就是一种天性吧。
有学生说,蚕应该养在簸箕里,免得它到处爬。农村养蚕大概都是养在这种器具里吧。我只养了这么多,就安置个小家吧。于是回家在老公的协助下,找来一个装衬衣的新盒子,把放在纸上的蚕宝宝连同桑叶一起小心地移放进去。我在移放的时候特意数了数,一共是46条,我一定不会让它们夭折的。这就算是给它们安置的家吧。左瞧瞧又看看,呵呵,挺不错的,就是长大了也住得下的。
有了这些蚕宝宝,回到家又多了一个关注的对象了。中午时分,天气热,桑叶不再新鲜,都干卷了,一定吃不动,我又给它们剪新鲜的吃,因为我从网上查到蚁蚕白天黑夜都要吃的,我不能让它们饿着。下午时分,我发现盒子底层有一些极细极细的沙粒般的黑色小点,那应该是蚕宝宝的粪便吧,学名蚕沙,真可谓名副其实哦。
在后来的这几天里,我可真是小心翼翼的照顾着它们。一不能缺少食物,绝对保证充足的桑叶。可别看那些小生命,一天我得喂三次。二要保证桑叶的新鲜,每天我都要去采摘新的桑叶。天气热,我怕桑叶水分蒸发掉,拿回来后喂一遍,剩下的就喷点水,然后保管好,下次在喂得时候用毛巾擦干。三要保持环境的清洁。每天早上在喂的时候,我都要把前一天剩的桑叶连同粪便一起倒掉。这得花点时间,要先放桑叶,等到蚕全部爬到新桑叶上后,再连同桑叶一块移换到另一张纸上。这些蚕在我的照顾下,到了第四天已由开始的2毫米长到6毫米了,颜色也由原来的褐灰色变成了浅灰色,蚕的整个外形轮廓都显示出来。我惊讶于蚕的生长速度,真可谓一天一个变化。
随着蚕的不断长大,桑叶不再剪细了喂,而是放置的整片桑叶。蚕反映灵敏,只要一闻到新鲜的桑叶味,就会爬上来。蚕吃食有积极的,也有不积极的。那些积极的蚕总是最先把嫩桑叶吃成一个个的小洞,然后爬到面上来,呼吸新鲜的空气,换一换新的环境。后来的蚕就只好再选位置啰,反正我准备的桑叶够充足的,再晚也有吃的。
就这样,一个周过去了,按说应该睡眠了,可是,它们好像每天都很兴奋,只知道吃,不知道睡觉。学生告诉我说,他们家的蚕已经睡眠了,都要起眠了。蚕的睡眠是什么样子呢?听说是昂着头,不吃也不动。于是,我一有空就看蚕是不是睡眠了,如果是,我就免得打扰它们。最后,我终于看到有一部分蚕符合睡眠特征,还真的昂着头,一动不动,感觉呆呆的特有趣。睡吧,睡吧,我不打扰你们。等到睡醒了我就去给你们找吃的。
就在蚕陆续起眠的过程中,我发现桑叶上留有蚕蜕下的皮。在这之前,我是不知道这点的,只知道蚕要经过四次睡眠。最让我惊喜的是我居然在无意中亲眼目睹了蚕的蜕皮过程。那天早上,我同往常一样观察蚕的睡眠情况,无意间看到一条蚕的身后有一层皮,此时刚脱了一半。只见蚕的身子努力的向前一点点的蠕动,身后的皮在一点点增多,直至身上的皮完全脱掉。这时的蚕应该是痛苦后的轻松吧。
经过四次睡眠,蚕已经长了很多了。这时候该是所谓的拉青条的时候了。食量增大了不少,上一次桑叶,过不了几个小时就只剩下桑叶茎了,特别是晚上,要比平时多一倍的桑叶。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就会听到蚕吃桑叶时沙沙的声音。这样能吃,自然个头也是越来越大。
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有一个月了。这时的蚕食量下降了,再鲜嫩的桑叶似乎都引不起它们的食欲。听人说,蚕要成熟了,要上架结茧了。于是我等待着。
就在说这话的第二天早上,我准备喂桑叶的时候,怎么见一条蚕身体似乎小了点,颜色也变了。是亮了吗?我把蚕捉在手上,对着光线一照,哇,蚕真的亮了耶!我兴奋极了!该为蚕准备做茧的架了。在同事的提议下,老公帮忙用竹枝扎成了一个架。就这样,我把陆续亮了的蚕捉上了架,它们并不是一上架就开始做,而是先选好地方,然后吐丝把邻近的枝叶网住,我想那应该是造的“围墙”吧,这样就好保证后面做茧的安全了。牢固好了四周,最后蚕才把自己一点一点包围起来,直到吐完最后一缕丝。看到蚕以这种作茧自缚的方式结束自己短暂的一生,不免有些伤感。
短短的35天,我见证了蚕一生的历程,见证了一个弱小生命成长的奇迹和伟大——碧绿的桑叶,雪白的蚕丝,静静地来,悄悄地去。
望着平日放蚕的地方,此时的心空落落的。
养蚕记散文3
突然间想起了小时候经常吃的`桑葚和邻村里那片桑树林,而桑叶可以养蚕,继而想到了上小学的时候,我和周围的小伙伴们养蚕的日子。
其实具体的情形已记不太清了,只记得一到春天,天气还有些许的冷,村里的孩子还都穿着家里大人给做的棉袄棉裤,学校里的许多同学就开始用一团棉花包裹着蚕卵放在棉衣里面(据说这样可以让蚕卵更好地发育),开始了养蚕的历程。这个时间段,一下课班里可就热闹了,没有蚕卵的同学非常兴奋地让有蚕卵的同学赶紧把蚕卵拿出来瞧瞧,有蚕卵的同学就小心翼翼地把蚕卵丛棉袄里衣取出,慢慢地剥开一层一层的棉花,生怕把卵给碰坏了。蚕卵亮相后,没有蚕卵的就好话说一大堆,终于如愿以偿地拿到一些卵。拿到卵后又小心谨慎,生怕碰坏了般把卵收好,只待放学回家再把其好生安顿。当然,我是属于那种死乞白赖向别人要蚕卵的人。孵化蚕卵只是第一步,等蚕卵变成了一个个真正意义上的蚕,它们的生活环境也就随之改变了(当然,是我们人为改变的)。这时候,我们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找来一个个大约12平方厘米大的可封闭的小盒子,里面铺满细碎的桑叶,然后把蚕安顿在哪里。如此,放学的路上我们又多了一件事,就是在每个地头或荒杂的沟里看有没有生长出来的小桑树苗,每找到一棵我们都会开心地叫起来,赶紧招呼自己的小伙伴过来看,然后大家一起采点嫩的叶子回去喂蚕。当然,不论蚕生长到什么程度我们都不会舍得把它们放在家里,要不然那上课的时光可就撩人了。
最兴奋的莫过于周末,我们写好作业就赶紧约了一群小伙伴去田野里转悠着给蚕找食,跑东跑西,有时候甚至把邻近几个村庄可能会有桑树的地方都给找遍了。然而我自己是没养过几次蚕的,基本上都是跟着他们一起溜达,凑个热闹。我们没有在桑树上养过蚕,因而也没有觉得养蚕有多么繁琐,那个时候我们只是按照自己心中所想的去进行着养蚕这件事并从其中收获着欢乐。也许是养蚕的方法不对,我养的蚕从没结过茧,更不知道蚕是怎么抽丝的。也因此,蚕的“作茧自缚”和破蛹而出在我心中成了一件很神奇的事情。当我们这些养蚕相对失败的人看见其他小伙伴把那少得可怜的白白的有种长柱形灯笼模样的蚕茧拿出来让我们观赏的时候,心里别提多羡慕了,就想着能不能要到一个,结果好话说了一大堆,许下了许多许多承诺也要不到,只好就此作罢,只怪对我们来讲,蚕茧实在是太珍贵了,谁也舍不得送人或者用来交换。然而我们的热情并未因此退却,还是问东问西,你是怎么养的,它竟然结茧了?它是怎么结茧的?真的能吐出可以织布的丝吗?可以把它的茧打开让我看看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吗?……然而,并没有得到多少答案。
自从小学毕业后,我和我的那群小伙伴再没有养过蚕,而今也不再看见现在的这群小孩子自得其乐地养着蚕了,或许每一代的小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乐趣,而养蚕也许已经从他们的童年里给划去了吧。把养几只蚕作为一件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来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其实,如果现在再让我养蚕,我也不一定如小时候那般热情了,也不会跑这跑那地去找桑叶,只是我还是想看到蚕食怎么吐丝的。小时候听人说把长大的蚕放在棉花的秸秆上养,它就会吐丝结茧了,不知道是不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