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葛仙山的散文

  2017年10月下旬正是丹桂飘香的暮秋,我应邀随铅山县诗词协会的会员们又一次来到葛仙山。这里,有绝尘静谧葛仙村,仙气氤氲葛仙山,是少见的灵宝福地和养心仙境。如今,所不同寻常的是葛仙山景区已迎来了史无前例的索道时代。

葛仙山的散文

  那天上午,葛仙山已露出她那暮秋的色彩,山风吹过,秋意已去,寒意渐浓,我和几位诗友沐浴着晨阳,从索道站登揽车很快上了葛仙山,经接官亭登上山顶。眺望山下,感慨地想起上次来葛仙山的情景,我陪同省城的客人步行登山,刚到半山腰看着他们呼哧带喘,汗流夹背的样子,心中涌现一种疑问:这些人大老远的长途坐车赶到这里来,花上钱,遭着罪,到底图什么?分析其心理,主要是对名山的崇拜。登名山是一种人们的普遍爱好,而且不同的山所体现的美又不尽相同。人们欣赏它必须通过一种征服,而征服的过程又构成了欣赏。这就是独辟了一条审美的途径,这种特定欣赏方式的确对游人有着非常重要的吸引力。

  走在进山顶的路上,当那清越悠扬的梵歌随风穿越,飘向远方,伴奏着梵音不断鸣唱,仿佛这道佛秘境就在山的那一边!那边将又呈现给我们如何的景象?

  慈济寺近在眼前,主殿“大雄宝殿”宏伟巍峨,游客和香客甚多而无喧闹之声,大殿的空气里弥漫着一种纯净的气氛,香烟绕梁中,进殿屏声静气,凭耳已听不到自己的脚步声了,唯恐划破这里的宁静。菩萨端坐无语,其慈祥的表情还是隐隐约约感到佛的心音。

  沿百步岭而过,鸟鸣和着木鱼声、诵经声、钟鼓声……谱就了一首自然的迎宾曲,向每一位远道而来的朋友毫不保留地、演奏着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乐章。此刻,裹在云彩中的朝阳依依不舍,仍不愿离去,带着柔和的余晖,一点点的与这道佛仙界相融,化妆着我们脸颊,映红我们的衣衫,使我们一行人更加俊亮。

  我不是为寻音而来仙山的,仙山也不是特意为我准备了音乐。美音是不期而至的,如现下仿佛这绝尘的天籁之音飘荡而来,时而恢宏、时而飘渺、时而恬静,似乎把人性刚与柔的两面交替暴光与流淌出来。说不清,有多久,我沉迷于绝唱中不能自拔,这些音符,于我来说,成了葛仙山上僧侣撞钟的噌喏声和大师念念有词的梵音,突显“幽冥之中脱凡俗、空灵之中入禅机”,将我幻化成一个渺小的精灵,抛却尘世的喧嚣,悠然随风飘向那山之巅。

  在葛仙山乡年轻的党委徐副书记、孙副乡长等人的陪同,我们沿着林荫小道经道观亭前往下一景点。一阵阵山风通过浓密的树叶沙沙地向我的脸颊扑来,又快速向我身后飞去。途径碑林的路途旁,地上的草,树上的叶相互低语着,晚秋温暖色彩使我沉浸在清馨的梦境中,加重了我回归大自然的那种心境,犹如入仙境,怠倦,浮躁,一扫而空,心情豁然开朗。

  于是,我想起明宰相费宏亲书的匾额“大葛仙殿”四字和原来门联“三清古道千秋业,四要玄机万世师”。是我上次所见不同的`是葛仙殿门面已被装饰一新的仿古造型所替换,古迹已不见其踪。譬如永平镇的辛弃疾墓园前,原先一对郭沫若先生题词,经装饰后也已荡然无存。我不知道为什么,心里总有一种怀旧情结挥之不去。

  诗友朋文触景生情,即兴吟诵《沁园春.葛仙山》一首:古木参天,殿宇恢弘,雾霭祥盈。且一山两教,寺南观北,双修释道,共祷平安。广散慈悲,救难救苦,普渡众生*宁。天恩重,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形如八卦碑陵,篆仙相此方身纵腾。揽九龙窜顶,脚悬云海,石棱试剑,掌上乾绳。布鼓铜钟,铴音磬乐,醮事玉虚观内行。七星井,赐甘泉蜜露,福庇苍生。抒发对葛仙山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

  临飞身台,六方石柱双层仿古亭下,亭下断崖千尺,云雾袅袅婷婷。无意中,拍摄到彩萍老师在舍身崖边探险的镜头。惟见远处群山起伏,碧野翠绿,浅岭行云,红涛浴日。仙山海拔不算多高,却能让我真实体验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真谛。眼前的葛仙山粗犷而冷竣,令我感觉一种刚正不阿、力争上游的质朴美,似一幅凝重的画,如一首深邃的诗。当大家在亭前合影后离去,周围一切皆悄无声息,静得出奇,我不油肃然起敬,心中好像阵阵颤动,那是葛仙山广博的情怀所熏陶。

  下午,在葛仙山乡举行“2017传统重阳诗会”。徐副书记发表了欢迎词,原县政协副主席牛赛麟即兴演唱歌曲,会员们兴致勃勃朗诵各自创作的重阳节诗词外,还有会员清唱京剧,使诗会在欢乐中进行并圆满成功。

  旧貌新颜话仙山,众生祈福地,得道葛仙山。这里,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极为丰富多彩;奇峰、异石、云海、松涛,可与黄山媲美;葛仙山历来是全国第二座道佛双修、和谐共处的名山,令人领略名山的博大胸襟;在这里折射出灵宝仙韵,情景交融的宗教文化博大精深,充分体现当前和谐社会的包容性,于是2012年2013年被有关部门评为和谐道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