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秋节为主题的散文

  中秋节,是团圆的季节,马上就要中秋节了,你们闻到团圆的味道了吗?下面是以中秋节为主题的散文,欢迎参考阅读!

以中秋节为主题的散文

  以中秋节为主题的散文1

  再过几天就是传统节日中秋佳节了,不由得让人回想起过去的中秋节。

  我老家在名山的农村,小时候我们不叫中秋节,而是按照农历的叫法,直呼八月十五。八月十五在我们家是个特殊的日子,因为不仅是中秋节,也是我爷爷的生日。

  爷爷是xx年夏天去世的,当时我正在雅安卫校读书,刚刚考上大专。暑假的一天,父亲母亲照常去干农活,我和弟弟在家后面的茶地里摘茶,爷爷一个人在家里。爷爷已经病了好几年了,一直在家里休息。他有一个单独的房间,是以前的老房子,和我们住的房子紧邻,和幺爸家的厨房挨在一起。他的病情时好时坏,好的时候自己起来四处走一走,帮看一下家,不好的时候就在床上躺着,吃饭都是我们给他送到房间里去。当时不太清楚是什么病,也没有送到什么医院去检查过。只记得还在读小学的时候,有一次他病得比较厉害,还是请我们乡医院的一个医生来给他输了十余天液,才慢慢救转过来。大嬢、小嬢等等亲戚都去看他,还以为就此不行了,在中心校当教导主任的二姑爹还在他房间里陪他输了几天液。输液、开药好像花了一千块钱左右,这在当时的农村,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很多人都是舍不得把钱用来给老人看病的。现在回想起来实际上就是老年人常有的慢支炎、肺气肿、肺心病,最后导致心衰。

  爷爷去世的那天早晨,阿妈还给爷爷打了两个荷包蛋,是阿妈专门给他买的蛋,只打给爷爷吃。中午的时候,我们喊过他吃饭,他说今天不想吃。因为平时也经常这样,我们也不在意。下午我和弟弟就去摘茶了。在出去摘茶之前,我和弟弟还喊过爷爷,说我们要走后头去摘茶了。摘茶回来之后,在家里和爸爸、阿妈在摆什么事情,突然听见幺爸喊我们,我们赶紧上去,就只见幺爸抱着爷爷,在喊“阿伯”(就是父亲的意思),爸爸也上去了。我和弟弟当时还是有点胆小,不敢走太近,只走到门口,一会儿,爷爷就走了。爸爸和幺爸就赶紧拿了一根竹竿,把爷爷住的房子掇掉一匹瓦,然后放炮,我也不知这些程序是什么意思。后来很多亲戚、邻居都来了,做道场之后,爷爷被抬到山上安葬了。

  记得大概在读小学的时候,因为中秋节是爷爷的生日,所以有很多亲戚来给他“做生”(过生日)。爷爷的一个干儿子是在双河街上修电器的,从我妈那边的辈分,我们叫他舅舅。当时修电器的,也算是一个有身份的人,反正感觉比普通老百姓要高一个档次。我的外公曾经说过,以后我长大了就送我去学修电器,他给我出钱,可见修电器在当时是一个多么让人向往的职业。每年八月十五的时候,舅舅都会买来鞭炮和月饼,先把月饼交给我妈,然后在我们家的地坝边上把鞭炮放起,噼噼啪啪的响好一阵,阿妈总是把舅舅和其他人送的月饼一起放在房间里,存着以后慢慢吃。等客人走后,吃月饼就是一个重要的程序,我和弟弟早已等得不耐烦了,不知已偷偷跑到房间里看过、摸过月饼多少次,但没有阿妈的允许,是断然不敢偷偷吃的,只有看着眼馋的份。那种月饼在我印象中都是比较大的,直径可能有15厘米左右。吃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阿妈用切刀把月饼切成几等份,我们每人拿上一块,慢慢的吃,内心别提有多高兴了。

  爸爸曾经当过生产队的队长,后来当大队队长。每年过中秋节的时候,他们大队都会在芒硝厂(靠近双河街上的一个商业地段)那个生产月饼的人家买月饼,发给大队和生产队的*,这也是当*的一点福利。有一年八月十五的下午,在放学后回家的路上,我和弟弟碰见一个大队的会计,姓丁,因为经常到我家去,所以认识。我们叫他表爷,他顺手将手里掰剩下的大半个月饼给我和弟弟,我们不知道有多高兴,在回家的路上就将大半个月饼吃完,还感觉意犹未尽,好像才刚刚开了头,月饼就没有了,就像电视里演的猪八戒吃人生果一样。

  以中秋节为主题的散文2

  时间如水,仿佛是转眼间, 春去了秋又来,一年的工夫就这样渐行渐远。大街小巷、店铺商场里,花团锦簇、琳琅满目的月饼,弥漫着浓浓的中秋味。尝试着购买多种月饼,水果的、蔬菜的、豆沙的、五仁的;袋装的`、散装的、盒装的;红的、黄的、绿的、紫的……就是没吃出那月饼的滋味——

  记得小时候,每逢中秋临近,各家各户各人都充满了向往和兴奋,尤其是忙坏了妈妈们。

  首先,妈妈要早早收集晾晒盏花、葫芦花、玫瑰花、香豆叶,接着用石头“匠窝子”捣碎挞面,再托人从城里购买些红曲、姜黄。其次,在日常劳作间歇,在田间地头荒坡沙滩上,收集枯树枝烂树根、或挖或拔薅子、冰草、岌岌、艾杆子收工后背回家晒干了,或者在院墙外晾晒些牛粪块。蒸月饼比不得平常蒸干粮馍馍,必须有烧灶火的好燃料才行。

  在临近中秋的前几天,妈妈将自家提前制作好的“糟子”用温水泡开了,调上浇头子,发酵了,每隔一两个小时再接续半碗干面,用适量温水搅匀成成糊状,连续接上十次左右,大概有半盆了。再按一碗面的标准加适量温水揉面,揉一次发酵两小时左右,连续揉个十次八次的,积少成多,满满两大盆,松软而劲道,用手一按扑哧扑哧的。

  一大早,妈妈就和婶娘、奶奶忙起来。

  首先要按照我家“八卦”蒸笼的大小、月饼的薄厚、颜料的品种,将发好的面均匀的揪成若干团。接着,一手揉一手团,揉搓十来个回合,光滑了、瓷实了、圆溜了,用手心按平;再用擀面杖一下一下推开成半公分厚、直径四十五公分大的一张面饼,将新榨的胡麻油均匀地涂抹一遍;黄澄澄的,清香扑鼻,再撒上姜黄,撒上白砂糖,撒上一层厚厚的白面;最后紧紧地卷成一卷压成一团;压实了,再擀成刚才的形状,再撒上一遍,这才是个名副其实的好底层,是最好吃的一层之一。

  然后,如法炮制,擀上一层又一层,用备好的颜料撒上一层又一层,一层层撂成十公分厚。或剪开翻出五颜六色的“抓抓子”、或卷成卷拧成“马绊场”、或盖上顶层做成一色“蒸饼”。最后擀一个薄如纸的面皮儿将整块月饼完全包裹起来,双人四手抬到笼屉里,一笼屉只装一块月饼,一次蒸两笼屉或三笼屉或四笼屉。

  这时,“坐卧”在灶台上的那口大铁锅里早已烧好了沸腾的开水,按顺序将笼屉次第撂在大锅上;再用干净的碎布片或其它什么软物,将锅沿、笼屉缝隙、锅盖缝等一切可能透气的地方都塞严实了;用枯树权、牛粪块等结实耐用的柴火一口气烧上半个钟头的旺火,防止“溜锅”。等锅盖上面热气腾飞好一阵子了就要暂时停入火;停顿一刻钟热气稍降,再用温火烧半小时。就这样烧四次,蒸两三个钟头,一大锅水也熬干散没了,月饼也就蒸好了。

  那时候,为了蒸月饼,每年我都会向老师请假担任“烧火丫头”。

  月饼蒸好后,要有两人三掀两翻整体端正放稳,用木制的“点朵子”沾上红颜料,在暄腾腾的白面上点上一朵朵红花,便有了色彩,晾上一个晚上,揭掉表皮,切成十五公分大小的方块,便可吃了。新鲜时香甜美味;晾干了酥脆可口,层层叠叠,肥而不腻,中秋后的日子就在这甜美中咀嚼着。

  中秋月夜更值得一提。当皎洁的月亮爬过树梢立在屋顶时,深邃的天空澄澈透明,往日的繁星似有若无,亮汪汪的月光如水地洒落在农家宽敞的院落里,比白昼更亮堂。家家户户搬出自家方桌,端一块完整的、画着月亮的月饼,恭恭敬敬地供献在方桌*,四周的拼盘里供奉上自家收获的水果或别的什么好吃的,叫“献月”。老人们还会讲“嫦娥”和“玉兔”的故事,举头望月,我总想从“玉盘”中看见正在舞蹈的嫦娥或玩耍的白兔。

  以中秋节为主题的散文3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百善孝为先。我们审计人常年出差,奔波在外,经常“忠孝不能两全”,又逢一年一度中秋佳节,记得一定要先回家看看,因为天下最不能等待的是孝敬!

  在人生之路上,哪个年龄段的人最为脆弱,最为需人关爱呵护?自然是老年人。每个人都有苍老的时候,无论他们在年轻的时候多么风华正茂,多么青春迷人,多么才华横溢,但是一旦到了晚年,昔日的年华将一去不再复返,可以说老年人的境况是所有人最终的归途。

  我曾听到有人在议论自己的父母,说的是一到双休日,老人就往他们家中打电话,问他们回不回家,还说为他们准备了炖排骨汤。其实,询问是客情,准备丰盛的菜肴也仅仅是形式,真正的原因是老年人的孤寂。所以就有了那风靡千家万户的“常回家看看”的歌,让一些老人听了,感动得默默流泪。我还看过这样的场面,一位老人病倒了,老伴想将她背下楼去,然后再去医院。这要是在年轻的时候,实在算不得什么。可是,他老了,他那衰老的身子已没有了当年的力气,他背不动他的老伴了。正在悲哀叹息之际,他的儿女们赶到了,于是背的背,扶的扶,那情景是感人的。老年人的悲惨莫过于久卧病榻之上。当年,她们的巧手能织衣,他们力大能抡锤。但当他们步入老年,开始于与衰老和疾病抗争的时候,竟表现得那般的虚弱和无有能力,甚至连吃饭也要人喂,上厕所也要人来搀扶。看来人的老年之路不但举步维艰,甚至有些苍凉。那么那些已成家立业、另筑新巢的儿女就不但要“常回家看看”,还要想到父母当年为哺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多少艰辛,多少汗水。

  父母永远是我们心底最柔软的温暖,我们却不能为他们做点什么,给他们买点吃的,就一直等我们回去再吃;给他们买件衣服,就总说浪费。其实,他们什么也不图我们的,就只是把那份厚重的想念送给了我们,把那份平安的祈祷送给我们,把所有的祝愿送给了我们。

  在父母的眼里,我们无论多大,永远都还是个孩子。我们的内心深处是不希望父母老去的,希望他们永远年轻和健康,像“英雄”一样站在我们随时踮踮脚尖、伸伸手就可以触摸到的地方。小时候,最讨厌父母唠唠叨叨、限制我们的*,想赶快长大,逃离这束缚自己成长的家,成就一番事业。现在工作了,也已为人父母,每每想起年迈的父母,还在日复一日的不停操劳,不禁潸然泪下,回家看看成了最迫不及待的事。

  我家兄妹三人,我是老幺,我们仨都已成家立业,远离父母,但我们不管多忙,每次逢年过节前我们都会提前商量好,约定一起回家看看父母,坐在一张桌子上,吃一顿柴火饭,这已经成为了我们家的家庭传统。餐桌上,我们总会不厌其烦的听着父母说起以前那些困难的日子和我们小时候的趣事,眼角不经意间总会湿润……

  中秋国庆长假到了,不管怎样,无论多忙,一定记得常回家看看,先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