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耕葡苑斋情系老北京的散文

  在琳琅满目的书画作品中,人们常常被那充满老北京风情的画面深深地吸引着。它以西洋画的色彩和造型为根基,用中国画的皴、擦、点、染为表现手法,画出了俄罗斯古典油画的气质和中国童话的幻境。它的作者就是北京风情画家第一人--崔铁成先生。

笔耕葡苑斋情系老北京的散文

  门楼、胡同、四合院,养鸟的、剃头的、拉洋车的,还有沿街叫卖的,乃至老北京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在如今已成著名画家崔铁成脑海中形成了难以磨灭的印记,祖祖辈辈的北京生活,孩提时梦幻般的回忆,使这位画家把描绘老北京当成自己终生的追求,一画就是四十多年,从黑发画到了两鬓斑白,四十年来,不显山,不露水,他或笔耕于斗室或观察于街巷,每一幅画中都包容着老北京的典故、民间的风俗、以致展现着确切的街巷。于是,人们从他的画中追忆往事,回味历史,重温昔日的北京文化。人们在叹为观止他的画作的同时,不禁会追寻这位画家几代人土生土长的北京情结和这位画家的艺术之路。

  崔先生,1942年出生于北京南城,祖父是从事古建绘画和雕刻设计的艺术家,爷爷哥五,大人小孩、男女老少一家60多口住在一个三重院落的四合院内。院中套院,有着典型的老北京建筑风格,和老北京大户人家特有的生活氛围。院中那间画室里常有文人雅士题诗作画,那平日里常见的花鸟草虫乃至小屋和树木跃然纸上,竟是那样的美妙,在崔先生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好奇和极大的绘画兴趣。渐渐地,那大门腿上的砖雕,瓦头上的寿团、椽头上的万字头乃至大门下两边的抱古石墩上雕刻着的富贵牡丹,院内顺着十字土甬道摆放的无花果、夹竹桃、石榴树,影壁墙前的大鱼缸,都引起这位孩童极大的冲动,他把这些所见画在地上、墙上、纸上以表达自己最初的感受。如今,每每谈到这些,崔先生总有一种兴奋和眷恋在心头,好像这一切就在昨天;每每拿起画笔描绘老北京风情,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场景:家中廊沿下八盏大宫灯,那灯笼上的龙凤呈祥的雕刻,家中的千年古槐,古槐上边的喜鹊窝,还有那大门上"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事长"的联句,历历在目。那反映"家合万事兴"的顺口溜"天棚、鱼缸、石榴树,肥狗、胖丫头"时常在耳边回荡。

  这一桩桩往事,一件件老北京的民俗深深地印在崔铁成的脑海中,无法抹去;那最初在地上、墙上、纸上所要表达出来的体验成了崔先生毕生的追求,从小学画到中学,画进了美术学院,一画竟画了半个世纪。

  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崔先生主修西洋绘画--油画和水粉,为了打好国画基础,崔铁成先生随许麟芦和郭传璋两位前辈学习花鸟画和山水画。国画的学习,崔先生感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加之老师耐心、细致的指点,国画花鸟、山水进步很快。葡萄是崔先生最喜欢表达的体裁之一,葡萄的色彩、水分、甜润的口感和紧密的结构都给他以饱满的情绪和进取向上的精神境界。于是,他将自己的画室取名为葡苑斋。

  每到葡萄收获的季节,崔先生将一串串玲珑剔透、五颜六色、斑驳陆离的玉珠连着藤条布满自己的画室,葡苑斋顿时情趣盎然,如同丰收在望的葡萄园,然后开始创作,捕捉灵感。无怪乎,崔先生的葡萄画得是那样的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出神入化,在画界赢得声誉。

  尽管他在花鸟、山水等方面都显露出可造之才,他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老北京风情画为终生的耕耘园地。

  于是,1978年,在绘画道路上走过了二十五个春秋,打下了扎实的绘画基本功之后,步入中年的崔铁成带着童年的遐想毅然决然地走出城里,孤身一人隐居在北京西郊、香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在一间茅草屋里开始了探索自己的艺术之路的第二个历程,平日里的寂寞、孤独;夏日里的炎热和蚊子、苍蝇的叮咬;冬天里,寒冷刺骨的西北风;使这位铮铮男儿饱尝了人生的种种体验,他一画就是十一个年头。

  ……

  这十一个年头,崔先生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寂寞和困苦。这十一个年头,正是崔先生顽强拼搏和执着追求的真实写照。这十一个年头,对崔先生来说是一次人生的考验,更是艺术生涯的一次脱胎换骨的蜕变。

  刻苦磨炼使他打下了扎实的功记北京风情画家崔铁成底,广采众长使他娴熟驾驭多种绘画技能,不倦探索使他在技法上取得了新的突破,辛勤劳作使他留下了大量的佳作。他用对人生的老实态度为笔,饱蘸对家乡北京发自内心的热爱,在宣纸上传达老北京的风土人情以别具一格的面貌。因而他的作品不仅是艺术创造,更是人生的格言、生活的警句、无声的诗篇。

  十一年的苦行僧的生旅,使那孩提时的影像渐渐清晰地跃然纸上,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画作,这种凝聚着崔先生大半辈子的精力和心血表达出来的自己孩童时仙境般生活情景的作品正在中外画坛上得到掌声。

  在掌声面前,崔先生并没有陶醉,更没有沾沾自喜,而是更加刻苦勤奋,他把画笔装在随身携带的书包里,一有时间就写下他独特的人生体验,画下他心中的老北京风情。

  如今,崔铁成这个名字,正随着他的作品蜚声中外画坛,葡苑斋主人正以“北京风情画家第一人”的称号迎接未来、迈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