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如师散文
母亲是从旧社会的苦水里泡大的,受尽苦难,没有上过一天学。她平时话不多,更不会谆谆教导谁。在我们那个6口之家里,她的“家风家训”就是:默默无闻、埋头苦干、无私奉献。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那时中国的老百姓都很穷,当时我才六、七岁的样子。有一天,母亲花5角钱从市场上买来几条小鲤鱼给全家人改善生活。鲤鱼炖熟一上桌,我们兄妹3人便开始抢,只有母亲不动筷,十几分钟后,一盘鲤鱼就剩下鱼头和鱼骨。这时有人端起盘子就想扔,被我母亲拦下说:“别扔,我爱吃鱼头。”只见母亲将鱼头鱼骨夹进自己的饭碗里,有滋有味地吃了起来,嘴里还发出“滋、滋”的声音。从此以后,我们兄妹3人就一致认定:“咱妈最爱吃鱼头,今后的鱼头鱼骨就给咱妈留着。”
那时的.我,以为鱼头一定是美味佳肴。有一天,我背着母亲偷偷夹了一块鱼头,学着母亲的样子,“滋、滋”地吃了起来。但没想到,鱼头一点也不好吃,连点肉都没有,鱼骨鱼刺扎得舌头牙床生疼,气得我一个劲往外吐。直到长大以后我才明白,母亲何尝不知道鱼头和鱼骨难吃?她是心疼我们才说自己“爱吃鱼头”的。她一生勤俭惯了,舍不得扔掉盘子里的鱼头和鱼骨,让我们兄妹3人吃鱼肉,自己就把那些难以下咽的鱼头鱼骨,当做美味佳肴吃掉了。
母亲没有文化,根本说不出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古人古训。她一辈子只想着别人,从来不想自己,从早到晚操持家务、默默无闻地劳作。家里的一粒米、一根菜叶、一块碎布、一碗剩饭,她都绝不会浪费。她用一个劳动妇女的质朴和善良,用自己默默无闻的行动,教会我们怎样去勤俭持家,怎样去爱别人,怎样去无私奉献。
母亲不识字,却盼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读大学。1962年,中国刚刚度过了“三年自然灾害”,许多老百姓还吃不饱饭。有一天,母亲提着篮子上街买菜,看见新华书店的人在马路上摆摊卖书。她就问人家啥样的书适合4、5岁的小孩读?那时候家家生活困难,人人穿着补丁摞补丁的衣服,掏钱买书的人很少。新华书店的人热情地挑选了几本彩色幼儿读物、识字卡片递到母亲手里,一贯俭省的母亲毫不犹豫地掏出平时节衣缩食省下的钱,买下了这些“奢侈品”带回家。当时我接过这些东西后,简直乐疯了,看了一遍又一遍,怎么也看不够。长大以后我才明白,我衣着破旧、目不识丁的母亲,在我的孩提时代,在全家人吃不饱饭的情况下,干了一件“凡在童稚,读书为本”的大事。
1963年,我刚6岁,母亲花7角钱给我买了一个布书包,两只铅笔,一块橡皮,领着我去五矿小学报名。当时招生的老师说:“孩子太小,不够7岁,长得又矮又瘦,大孩儿能不欺负她?你们明年再过来报名吧。”如果换成别人,大概会顺从地领着孩子离开学校。但我的母亲却执拗地说:“这孩子虽然不够年龄,但她很聪明,已认识不少字了,不信你就考考她?”招生老师立刻出题考我,我全部回答正确,这样,我顺利地提前入了小学。在班里,我的学习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每当我把学习奖状交到母亲手里时,她就高兴得象过年一样,专门让我吃细粮,蒸白面馒头奖励我,家里的其他人则吃粗粮窝头。
母亲没有文化,根本讲不出“欲高门第须行善,要好儿孙必读书”的《朱子家训》。但她就是羡慕那些识文断字的人,要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听老师的话,好好念书”。在她的影响下,1977年、1980年,我和妹妹先后考上了大学。当时,整个工人村都轰动了,母亲兴奋得睡不着觉,走路似小跑,屋里屋外忙活,一点都不觉得累。
1988年,母亲突发脑溢血溘然去世,她咽气的时候,白天洗的床单还没有晾干。母亲用自己默默奉献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最好的家风·家训。啊,我的好妈妈,慈母如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