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雅亮乡散文随笔
就想到最偏远最贫困的雅亮乡去看一看,无奈案牍缠身,一直没抽出时间来。在我的想象中,雅亮乡淳朴的民风一定跟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差不多。更何况它是黎苗山寨,在怡然自乐的田园牧歌式的悠游中,又多了一层迷人的黎苗民族风情。正因为如此,它象一块磁石般强烈地吸引着我。
机会终于来了!一九九七年六月二十九日,雅亮乡举行程控电话通话庆典仪式,我奉命前往采访。一大早我就赶往市委门口集合,然后与其他新闻单位的同志一道乘车出发。
我们从市里出发抵达雅亮乡只花了一多个小时,路程不算太远,主要是地处深山的缘故。
参加庆典的市主要领导还没有到达,庆典仪式定在上午十点开始,趁着休息的空隙,我好奇的在乡*附近转悠了一圈。
乡*简陋狭小,是一幢破旧的两层砖瓦楼房。出了乡*左边是粮所、学校、邮电所,后面是一片瓦房民宅,右边是几家简陋的商店,前面是市场、饭店、信用社。周围的屋宇拱卫着乡*大院,圈成了一块万余平方米的广场,这就是乡民平时集会或赶集交易的场所。
市场上,我只见到两起卖猪肉的摊挡,连皮带骨七元钱一斤,不贵但不见有人问津。广场上空空落落的,几乎不见有走动的人。
出了广场就是雅亮村,那低矮的茅屋座落在半山坡上,掩映在槟榔椰树丛中。目前很多黎苗同胞仍住茅屋。一片梯田把广场和村庄分隔开来,村庄便在青山绿树中忽隐忽现。
我在广场的边缘流连,见一个小茅棚里好象有人影,便信步走过去。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坐在茅棚里正向乡*张望,原来他是来看热闹的。这间小茅棚是铁匠作坊,主人不在,旁边还有一座竹蔑为壁的茅屋,门上挂着锁,显然是村民的宅居。
这位男子姓刘,雅亮村人,身上的白衬衣和他黧黑的脸堂已差不了多少。我问他生活过得怎么样?他叹口气说:过得很难。养了四个孩子,大的十五岁,小的还只有八岁。夫妻俩单立门户以农耕为业,年收入只有三千元左右。我想问他为什么不出外打工赚钱?话到嘴边又咽了回来。淳朴老实的山民们祖祖辈辈都仰仗着土地和山林的恩赐生生不息,困守在贫穷闭塞的山村里艰难度日,他们何时能摆脱贫困走向富裕呢?我心头沉甸甸的。
雅亮乡有四十九个自然村九千四百多名黎苗同胞,全乡年人均收入只有六百八十元,全乡最富裕的青法村,人平均收入也只有七百六十多元,最穷的抱安村,仅三百多元。目前全乡还有三十九个村没有照明电灯,最远的村庄离乡*有四十多公里,乡*到今年才接通电话。其偏远闭塞落后贫穷,由此可见一斑。
纵目远眺四周绵延起伏的群山,满山满岭都是苍翠碧绿。然而,那满眼的绿色中却多是自生自灭的灌木丛,很少人工种植的经济林。我不知道,这些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山民们,为什么不把这些取之不尽的山山岭岭都种上绿色的金子呢?就象江南的山区一样,到处都是满山满坡的毛竹或松杉林。山区的优势就是山,若是山上不长金子,山民又如何能够富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