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冯小刚导演散文

  2018年虽然刚过去了三个月,但在看电影方面,我最后悔的事儿就已经可以确定了:我没有去电影院买票看《芳华》

我爱冯小刚导演散文

  《芳华》在院线上映时,我看到不少负面的评论,又想到免费看盗版是为数不多的大福利之一,心里犹豫。后来决定去看时,影片已经下线了。等到过年后,从网上看到这部电影,我非常后悔。这是近十年来,我心目中最好的,也是最打动我的国产电影

  我认为整部电影的完成度已经很高了,艺术性和思想性俱佳。现在回想那些对《芳华》的批评,觉得很多很可笑。 有些是因为无知,有些是因为偏见。有些是为了吸引眼球,搏出位,抖机灵。有些是不够宽容,站着说话不腰疼。

  《芳华》当然是可以批评的,也是有可批评之处的,但请认真批评

  比如有人说,冯小刚,你为什么不去拍七十年代那些还在受苦受难的人,而去拍一群在文工团里吃香喝辣闲得没事撕逼的*子弟? 冯小刚七十年代就是在军队文工团度过的,当的是美工。他就熟悉这样的生活,他就表现这样的生活。你让他拍别的,他不懂,也拍不了。一个艺术家总有自己擅长的题材和领域,也有自己的创作*,这是无可指责的。

  另外,你也不能指望一部电影完成对一个时代的全部呈现。你可以自己去拍一部表现七十年代底层人民生活的电影啊!

  也有人说,《芳华》就是冯小刚的一个春梦,就是他的《致青春》《小时代》。《小时代》烂透了,我不想多说。《芳华》就是冯小刚的《致青春》,是他对青春的一次回望,一次缅怀,不可以吗?《红楼梦》不就是曹雪芹的一个春梦,不就是他的《致青春》和《芳华》吗??

  紧接着就有人说《芳华》就是意淫,全无反思和批判。这我就真是搞不懂了,您跟我看的是同一部电影吗?同样是春梦,《芳华》也和《红楼梦》一样,充满了对往日生活的反思和批判

  刘峰和何小萍的悲剧正是全片最大的批判

  何小萍一去文工团就受到排挤,固然有其性格的原因,但最根本的,还是她出身不好,受父亲是右派的连累。电影不正正表现了,文工团就像大观园,里面也处处充满倾轧和不公吗?不也正表现了一个以出身来决定一个人命运的时代的不公吗??

  刘峰天性善良,爱做好事,被树为标兵。但他一旦被*架起来,利用,他就不能犯错误。一旦犯错,就是所谓的“触摸事件”,就会受到甚至比一般人更严厉的惩处。昔日的战友和领导也没一个人站出来替他说话求情,除了何小萍。这不正说明,那个时代,过高的道德标准的荒谬和*的`冷酷吗??

  我不知道,电影中这样的情节设计不叫反思和批判,什么才叫反思和批判?难道非要扯着嗓子喊:“我控诉……”这才叫批判?如果真这样,在艺术上就太低了。那就是“伤痕文学”了

  电影里其他的反思更是随处可见。比如,在胸罩事件里,女教练的看人下菜碟。在上高原慰问演出时,文工团团长对何小萍玩的心机和他的无情。……战后对受伤退伍军人的忽视,联防队就是土匪窝,甚至陈灿后来到海南炒地皮的暗示,还少吗??

  而电影中对越战场面和战士负伤场面的呈现,更让我对冯导起大敬意。这是对历史事实的一次触碰。在当下的语境,这就是够勇敢,够不怕麻烦了。对比其他大导呢?《归来》怎么玩的?《妖猫传》??

  有些人的怯懦在于,自己啥也不干,别人尽量做了,指责别人不够勇敢。好意思吗? 《芳华》就这样,就已经差点上不了。在这样的状况下,呈现本身就是最有力的批判了

  回顾冯导的电影生涯,他以贺岁喜剧片像《甲方乙方》《不见不散》出发。其实在这之前,冯导的几部电影像《月亮背面》《一地鸡毛》《我是你爸爸》,全都被毙了。为什么被毙,你懂的。也就是说,冯导其实一直都是一个有情怀,有批判性,有艺术追求的导演

  拍贺岁片,倒是他的权宜之计。即便如此,冯导的贺岁片也是为当时极度低迷的中国电影市场,每年打了一针强心针的。对中国电影的续命和回暖,冯导是立了大功的。也为当时的普罗大众,包括青少年时的我,带来了很多欢乐,形成了自成一家的,可以与周星驰对庭抗礼的“冯氏喜剧”

  最近这十年,冯导放着驾轻就熟,又轻松又赚钱的喜剧不大拍特拍,开始拍像《集结号》《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莲》这样的电影。对比这几年,张艺谋,尤其是陈凯歌拍的那些电影,谁更有艺术追求,谁更有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当然,也有人说冯导的电影,包括《芳华》的结尾,有时会给人和稀泥的感觉。这一方面,可能是为了过审的需要,降低批判的锋芒。另一方面,冯导自承,他内心还是个比较柔软的人。一个聪明人,和和稀泥,是为了放过别人,也放过自己

  包括我们每个人,有时对待过去,对待自己的历史,都是矛盾的。你在大学,也遭受过室友的欺凌。等你六十岁时,回望青春,也会觉得,那段时光很痛苦,但又很美好,因为那就是你的青春。再想想,那就这样吧!?

  这就是我眼中的《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