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场梦么散文
我喜欢外国文学。因为从中我体验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化,尤其是那种*、平等的气息很吸引我。
我也喜欢哲学。我是个好奇心很重的人,对于周围所有我不了解但是有感兴趣的东西,我总归是要弄个明白。而哲学所涉及到的方法论正好能够满足我这种好奇心。
所以,不奇怪,我为什么会喜欢《苏菲的世界》,因为她很荣幸地两样都占全了。
这本书也是我在中学的时候看的。(哈哈,我的中学阶段是我读书最多的阶段,现在看书的速度和数量已经远不如前了,好想回到当初只操心学习什么都不用管的年代呀!)我记得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我又接着看了乔斯坦·贾德的另外一部作品《纸牌的秘密》——喜欢扑克的同学一定要看看这本书,你会知道每一张牌的来历。
再次看《苏菲的世界》,很认真,做了十几页的笔记。
我承认,里面哲学史部分,有一些是比较枯燥的,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和快乐远远大于那一点点的枯燥。
首先是,这本书能够引起的我思考。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不断地有问题一个个蹦出我的脑袋。
比如说,我是谁?我应该做什么?当然,这是个人生的终极问题,需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思考。
还有,当苏菲不停地收到明信片的时候,收到的时间不同,但是明信片上的邮戳确实一模一样的,文中竟然对此没有明确解释,让我非常奇怪。使得我再读后面的篇章是一直耿耿于怀,知道我最后找到答案,心中的疑惑才解开。
还有,文中说“伽利略认为大自然这本书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对于我这个数学极度不好的人来说,简直是一种挑衅!我很像知道他凭什么这么说,他得给我举例子出来让我信服。如果有机会,我觉得我会找出他的一些相关理论著作读一读,看他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
还有,其中一个情节是艾伯特向苏菲介绍伽利略“抛物线定律”,用一个弹珠在斜面滚落下来的痕迹来告诉苏菲这就是“抛物线”,我就是不明白,一个斜面上的痕迹怎么就像抛物线了么?我会向物理老师请教。要么就是这个斜面的截面本身就是抛物线形(这个估计可能性不大,因为有这么明显的抛物线,还要什么弹珠痕迹呢,岂不是多此一举),要么就是艾伯特讲错了,要么就是翻译没有翻译好这一段。
还有,黑格尔提出了“正反合”的辩证法,他认为每一种思想出来,随之都会有反命题,然后在正反的激烈较量过程中,会出现融合。我思考的就是,黑格尔的“辩证法”作为一种思想,它有没有“反题”?有没有“否定的否定”?
还有,马克思在研究了他之前的哲学史之后,说,直到现在为止,“哲学家只诠释了世界,可是重点在于他们应该去改变这个世界。”但我想的是,如果你不了解,又何谈改变呢?马克思站在前人“诠释”的`肩上,才能看得更远,才有可能去“改变”。联想到我们现在大部分学生都停留在批判他人、批判老师、批判教育制度上,我想把马克思的这句话送给他们:“你们只是在批判这个世界,可是重点在于你们应该去改变这个世界。”然后再加上我自己的话:“想要改变这个世界,首先还是要了解这个世界。”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还有许多其他的想法,我不一一赘述了。
当然,不同年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等,看同一本书,会有不同的思考。
只要你能从中引发思考,那么这本书就没有白看。
这本书是否有价值,其实还是针对于个人来说的。这种观点,这与祁克果的“个人主义”相吻合,我其实满赞同他的这一观点的。
再次是,我能够从后文中找到印证自己想法的内容,这样我的很满足,自信心接连不断地爆棚。
最明显的就是在看一些哲学家的言论的时候,我能够用我已经学到的知识找出他们思想的漏洞,并且举出例子来反驳。
我很自得:如果我早生个几千年几百年的,说不定是也可以成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
哈哈哈哈。
最后是,这本书的构思很“哲学”,很玄幻,我很喜欢。
当你读到苏菲和艾伯特竟然是席德的爸爸——艾勃特少校的一部作品中的人物的时候;当你读到苏菲和艾伯特想要“*”的时候;当你读到他们的反抗竟然取得一点点成效的时候——你是不是觉得像是进入了“盗梦空间”?
还有,书中有相当长的篇幅谈论人生是什么。不同的阶段的哲学家,有不同的说法。早期有人认为是一场“戏”,然后又有人认为是一场“梦”。
笛卡尔提出疑问“你怎么确定你的生命不是一场梦”?
庄周梦蝶,“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
网友“枣泥玛丽酥”感慨:“到头来,苏菲的人生只是席德的教科书,而席德的人生又是我们的读物,那我们呢?我们人类又是谁的玩具?再说,苏菲和艾伯特虽然逃离了艾勃特的书中,却始终无法逃离贾德的这本真实的苏菲的世界。”
我觉得,不管人生是不是一场梦。
都不会影响我把自己的人生过得好,过得快乐。
我是现实主义者,我只把握今天。
我当然也会憧憬明天,但是明天到底是否如愿,也不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
我只知道,只要今天的我努力,明天就不会太悲催。
那么,你认为人生是什么?
你想要怎样的人生?
你要怎样设计你的人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