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长安的散文
我是不喜欢西安的。不喜欢他的原因只因为他是城市。我用了这个他,在我眼里西安像一个魁梧高大,声音浑厚的男子,浑身上下充溢阳刚之气,大气磅礴之势,少了些女人的婉约柔媚,西安太男人了。
友约了我几次去西安,都被我拒绝了。身居京城西安有什么可新鲜,可去的呢?我忽然降落在西安。初见他,我恍若还在京城,我的故乡。西安的好到底在哪里呢?十三朝古都,古在哪呢?我想喜欢他,想寻些我想要的古元素。我游走在西安的街道上,明城墙真把我震惊了。比八达岭长城要宽阔要浑厚。虽然不像长城在崇山峻岭之间起伏盘旋,然有金戈铁马,气势恢宏的气魄。
城墙被护城河护卫着,又宽厚又浩荡,如果骑着车子环形,必要一些时间的。至少,汽车在市内行驶,眼睛怎么也离不开灰色的古墙壁。哪里都是明城墙的影。
我想象着,一个人,着一袭宽大长袍,在瑟瑟秋风中,站在城墙上,吹埙曲。呜咽声在风中在云里飘呀飘的,这样想着,连我自己也忽然的觉得古意起来。白色的衣,灰色的墙,悲壮的曲,真美啊!
草木染,我喜欢这三个字。真的是草木染,摘几片树叶,放在麻布上,用锤子用力地砸啊砸的,叶的香出来了,手上是香,衣上是香,眼睛里也是香。不是一般的香,草的`香,清香的香,自然的香。半坡先民们爱美,她们在麻布上染了植物的色,穿在身上,多自然的,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的美啊!
半坡遗址,人类的童年,漫步其间,半地穴式与方形和圆形房屋,钻木取火……点点滴滴,浸透先民们创造下的古文明。物质匮乏,先民们耕而食,织而衣,以初心过最本真,最轻松自在的生活。
去西安,不看兵马俑不算来过。我看到坑穴里浩浩荡荡的秦始皇兵马俑了。秦始皇真有意思,不好好活着,想着死后事,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修什么陵墓啊。人都死了,你还要那么多的兵马粮草,虚无的权力干什么!撑这些门面有什么用呢?
他问,你在兵马俑面前想哭么?我说,我不想哭。秦始皇再凶狠,他也有柔软的时候,他不想替他出生入死,打*的士兵为他殉葬,烧制了数以万计的兵马俑,搁置在他的陵墓里。不过,他身边的大臣挺可怜的,一个个活生生的人,陪了葬。
我有些喜欢西安了。
像树根一样的西安,多贴切的比喻。中国四大古都,西安是树的根,北京不过是树身树冠。中华民族的根在西安。这样想着,我后悔没有早一些来西安。中华民族的子孙,不走访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怎么可以?哦,我不想称西安为长安了。长安好,大气,有历史的荣耀感。难怪,无论在半坡遗址还是在秦兵马俑,你会遇见很多各色皮肤的人种。他们漂洋过海,跋山涉水,寻中国的根。
一生中,长安必须一定要来。一定。
关中平原几个字总让我想起沸腾的黄土,坚硬的戈壁,嵌在泥土中的窑洞。袁家村坐落在关中腹地,不是我想象中的处于关中平原的村落。如今的它,村落不像村落,更像小镇,像小溪流环绕村落的江南小镇。装修布局的时尚,整治一新的建筑,临街而立的店铺,和成都的锦里,北京的烟袋斜街,丽江的束河古镇相比,没有任何独特之处。行走其中,你分不清哪些建筑古哪些新。我走过许多小镇,袁家村是一个被复制重复的小镇。我不想再称它村落,它在发展中,和村落没有一丝半缕联系。它的原始呢,它的古朴呢?在发展与复制中少了本色,除了还在尚存的淳朴民风。
树多为林,石多为林,碑多亦为林。碑林,中国书法的海洋,儒学圣地。碑林二字林则徐书写,因其被贬官职,碑字舍掉一撇。中国书法,多笔少笔处皆有缘故,不能认定其错别字。古人在碑上雕刻书写,供后人正确抄写学习。后,发展拓片,比毛笔抄写更方便快捷。碑林博物馆闹中取静,盈盈墨香飘洒园中。有大学教授、书法家于碑林院落,以一字一诗一歌方式,传承中国书法,一静一动,应了碑林的景。我在碑林中走,盈盈墨香染了衣衫。中国书法或清秀,或飘逸,或浑厚。书法之美在一撇一捺里。
小雁塔古朴精致,上窄下宽,密檐式砖塔建筑,受岁月风雨侵袭,边边角角破损,宛若白发苍苍,身材不高,瘦弱不堪的老者。我称小雁塔为神塔吧。够神奇的,塔在地震中被震出一条宽达一尺左右的裂缝,又在30年后再一次地震中,神奇闭合。小雁塔地基圆形结构,宛如不倒翁,方可有一开一合神奇现象。
长安建筑简约大气,线条流畅,历史的遗迹到处散落。大长安太古,味道太浓。每一个角落,每一片灰瓦,落满历史的尘烟,你看得清,闻得见,感受得到。长安城的夜极美极美,古都盛世,灯火辉煌,繁华绮丽,尽显在迷人的夜里。
长安的历史太长,可惜啊,我与长安相遇时间太短。“小泥人”的前世今生,“像根一样的长安”一个个句子忽而跳进我纷繁的思绪。长安几日,我抚摸长安历史的根脉,感受血液轻缓深沉的流动,我越发喜欢长安了。特别是长安璀璨的夜。
华清池、大明宫、唐城墙,还有许多许多遗迹,留给我下一次相逢的念想。我和长安初遇,还会久别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