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春节散文范文
一、腊月,年猪,全村宴
腊月,面对逐渐走近的年关,人们开始积极筹措购置年货,大人小孩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可是,对于农村人家养的年猪来说,不能不说是黑色的,因为在享受数月安逸舒适的生活后,它们的生命终于走上了尽头,开始陆续“上路”了。
杀猪的场面紧张而惨烈。虽然自参加工作后就已经远离了那种场景,但儿时的记忆总时常萦绕在脑海。
在我的老家,一到腊月,各家养的年猪便开始陆续要杀了,至于哪天杀,全由当时村里唯一的杀猪匠三叔说了算。只要杀猪,一家人总会忙上好一阵子的,首先要选好场地,一般都在向阳暖和的猪圈旁,搭好支架,在改装的大油桶里盛满多半桶水,有婆姨或孩子们生火烧开,等这些准备工作做好后便开始请杀猪匠和请来帮忙的人抓猪杀猪了。杀猪的场面很惨烈,我们小孩子是不容许上前观看的,很多的时候,我们都是被大人关到屋子里,即便这样,我们还是能听到猪声嘶力竭的哀嚎,那声音悠长、悲壮、凄凉,由高到低,由连续到间断,每每此时,我们躲在屋里的一群小孩子便紧张地面面相觑,一声不吭,直到大人们喊我们出去,才一个个飞跑出去。杀猪带给我们的快乐,除了收拾猪毛猪鬃向游走在山乡的货郎换取自己喜爱的小玩意儿外,莫过于玩猪尿泡了(膀胱)。我们常常把猪尿泡里面的尿液倾倒尽后,放到土堆里,用脚踩着,轮番揉,直到猪尿泡的外皮完全松弛下来为止。然后找来一根空心的细竹子插到开口处,我们几个小孩子轮番向里面吹气,直到鼓起来如同球状,再把竹子小心地抽出,扎紧开口,一个结实耐用的“足球”就完成了。踢猪尿泡是件费力又开心的事,因为质轻,不论你使出多大的力气,猪尿泡都踢不远,一脚下去,它会随风飘飘悠悠地滚出四五米,一个猪尿泡,常常会让我们把玩很久。
儿时,一家人杀猪,总会热闹上一整天。按照当时家乡的习俗,杀了猪的人家不但要招呼杀猪匠和请来帮忙的人吃肉喝酒,还要邀请村子里同族的老人、小孩们一起来吃肉,对于一些年纪大,行动不便的老人,还要派家里的孩子端一碗肉菜送过去。由于人多,说笑声、猜拳声,孩子们的嬉闹声,常常让外来的人误以为是在办什么事情,那的确称得上是全村宴。这种欢乐、融洽、和谐的场景一直持续到全村人家的猪杀完为止。而今,当我蜗居城市拥挤的楼房的时候,却时常把自己封闭在自我的空间里,很少主动走出去与同单元的住户们交流谈心。很多的时候,不仅仅是我,还有类似于我蜗居的城里人都过着“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宁静生活。如果他们经历了我儿时的那种欢乐,不知道要感慨多少呢。
我真正参与杀猪是在16岁那年。当时我已经上初三了,那年腊月,该到杀三爷家的年猪时,由于人手少,父亲临时决定让我去帮忙。此前,我曾多次远距离观看过杀猪,但真正参与动手,我还是心存畏惧的。为了防止被猪咬伤,我紧随在别人的后面,在杀猪匠三叔的统一调配下,我们七八个人很快就将大肥猪摁到地上,还有人将整个身体按到猪身上,即便这样,这头大肥猪还是不断哀嚎着挣扎,四肢不断抽动着,我和尕爹两个人紧紧攥着猪的一条后腿,甚怕它挣脱开去。当长长的杀猪刀直直刺进猪的咽喉并直达心脏时,一股鲜红的血伴随着猪的哀嚎顷刻间喷涌而出,大肥猪也再次剧烈地挣扎起来。第一次,我终于深切地体会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杀猪般的嚎叫”和“垂死挣扎”了。那是一种绝望的抗争,更是一种无奈的哀嚎。更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这次杀猪竟然出了意外,当大肥猪没有哼声大家都以为它死了而放手时,这头大肥猪竟然奇迹般地一跃而起,径直窜了出去跑上了山梁,咽喉里的血洒了一路,殷红殷红,直到跑出去一百来米,才摇摇晃晃地倒地而死。我们都惊呆了,我清楚的记得,当时三叔摇了摇头,叹气了一声,从此便金盆洗手,彻底不再杀猪了。也就是那次经历,让我对杀猪心存敬畏的同时,产生了幼稚的想法,虽然我知道猪们与生俱来就是被吃的,但我想,如果在它们走向死亡的时候,能够多一分平静和快乐,让人们不要再听到那种彻骨的哀嚎声,那该多好啊!
当下,时令又到了腊月,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脑海中总会想起杀猪的情景来。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很多大型的屠宰场已经实施了更为人性化的屠宰方式,为了让猪的肉质更美,尽量减少猪死亡时的痛苦,他们会让临杀前的猪泡温泉,听音乐,在不知不觉中采用电极的方式,让猪在没有任何恐惧和痛苦的状态下安然死去,对于猪来说,这不能不说莫大的幸事。我真诚地期望,所有的年猪都能够早日享受到如此的人性化的待遇,都能够在快乐中上路。如果那样,我们在咀嚼猪肉时就会对一份宁静。
二、破五,迎财神,讨要年钱
春节是人们最喜欢的节日,我的家乡也不例外。在我的记忆里,春节最神秘最刺激的莫过于“破五”和“迎喜神”了。
在我的家乡——榆中北山,过春节是有很多讲究的,因此,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各种流传下来的习俗便被平日里散漫惯了人们重新重视起来,不论是大人还是小孩,在欢度春节时,都在按照约定俗成的规矩处处小心,以防犯忌。而到了正月初五这天,各种禁忌大都解除,人们可以无拘无束地活动了,特别是憋屈了好久的小孩子,更是欢欣的不得了,因此,我们便将初五称为“破五”
“破五”的礼仪神秘而又刺激,自从我懂事起,家里“破五”的所有规矩便有我掌控了。这一天拂晓,我会最先起床,漱洗完毕后,拿上早就准备好的鞭炮,从正屋开始,依次在每个屋子里放一个鞭炮。当然,“破五”放鞭炮是有讲究的,每到一个屋子,都要先在炕席下抓一小撮尘土,将鞭炮放在尘土下点燃,等所有屋子里的鞭炮都放完后,再在院子中间放一个大鞭炮,然后沿着大门的方向,依次放到大门外。最后放的一个炮大都是“二踢脚”(两响炮),飞得越远越好,大体的意思是把自家的“穷鬼”送走。儿时,我们小孩子都特天真,总以为炮飞向哪里“穷鬼”就会跑到哪里,因此,很多的时候,如果我们对那家不满意就可以朝着他们放,然后急急地折转身关上大门,生怕“穷鬼”再回来。但不论怎么说,过了这一天,我们小孩子就可以放手闹腾了。
做完这些,一家人就准备“迎喜神”了。在家乡,“迎喜神”大都是“破五”当天的早晨,儿时并不大了解“迎喜神”的内涵,只听爷爷讲过,喜神就是天上的“天喜星”,此星在各月各日所在位置有变,但在正月上旬一般在南方或东南方。在我的印象里,“迎喜神”在家乡可是件非常有趣且隆重的.事情。除了行动不便的人外,全村的人都会走出家门,拿着香火、馍馍、爆竹,有牛羊等牲畜的人家还要牵着牲畜。牲畜的头上、角上都扎上绒布做的花或彩条,花花绿绿的,很是耐看。大队人马在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者的带领下,浩浩荡荡走岀村外,一直要走出一二里后,选一处平坦的地方放下供品,摆上馍馍,然后焚香,朝南方或东南方的喜神方向叩头、祭拜。之后,大人们便三五成群地聚拢在一起,高谈阔论,小孩子则一边享用供品,一边竞赛着放各自的鞭炮。也有淘气的小孩子,将鞭炮仍进牛羊群里,于是,受惊的牛羊立刻炸了营似地四散开去,跑得满山满地都是,但大人们并不生气,任凭牲畜们尽情地撒野。看着他们个个眉飞色舞的样子,儿时的我曾天真的以为,所谓的“迎喜神”就应该是迎接快乐的“神仙”吧
儿时,家乡贫瘠,生活条件很差,对于年的渴望,除了能吃上几顿白面馍馍和肉菜外,主要的就是能够穿上新衣,磕头讨要年钱了。至今,我仍然清晰地记得儿时大年初一时唱的歌谣:“过新年,穿新衣,磕个响头要钱去。”其实,那时候,家乡人们的生活都很拮据,所谓的磕头讨要到的年钱大都是瓜子、糖果一类的东西。为了多讨一些瓜子或糖果,初一大清早,我们小孩子都会不约而同地起早,匆匆洗净手脸,穿上新衣服,相互约上挨家跑到长辈的家里去磕头拜年。不论到谁家,只要有长辈在,总会或多或少地讨得一些好吃的东西的。记忆深处最好吃的是一种带把的糖果,如同现在的糖饼,只要讨得这样的糖果,我们都会格外珍惜,一般情况下是舍不得吃的,实在馋得不行,我们就会轻轻剥开糖纸,吮吸几口后又小心地包裹起来。如果天气好,我们一群孩子还会集聚在向阳的墙旮旯里,比赛谁的糖纸好看,谁讨得的糖果最多。当然,如果遇上在外工作的长辈,我们还会意外地得到一两毛钱呢,别看仅仅是一两毛钱,在当时我们的眼里,可以算得上时大钱了,要知道,当时的一毛钱能够买一个带橡皮擦的花铅笔呢。
讨要年钱是欢欣的,可磕头拜年的确称得上是件麻烦的事情。按照当时家乡的习俗,只要是春节,从初一到十五这些天里,不论到谁家,进门的第一件事便是先上香。要在主人设置的祖先、财神爷牌位前分别上香磕头,接下来便是对长辈磕头拜年了。不论你年纪多大,只要屋里有辈分比自己大的都要一一磕头拜年,嘴里还要大声念上称呼和敬祝词,如果遗漏了任何一个人,都会招来非议或被视为没有礼貌的人。最为难堪的是,平时一起的玩伴,有的年龄比自己还小,可因为辈分大,在春节还是要规规矩矩地给磕头拜年的。我是个急性子,磕头拜年是最令我头疼的事,如果屋里有一两个长辈还好,如果有四五个长辈,起来、跪下四五次,于我,真是难捱的事。更要命的是,在当时的村里,因为我的辈分是最小的,除了自己给长辈磕头拜年外,但凡有别人进门拜年,我都得陪他们一起磕头,又由于我个头小,时常跪在他们的后面,稍不留神,他们起身时屁股就会把我磕翻,惹得满屋子里的人哄堂大笑。
我的外家家族人口众多,每到春节,即便生活再拮据,父母也会想办法买些罐头或者自己做一些糖酥、点心等,带着我们一一拜访。一天跑下来,要磕四五十个响头,以至于到最后都快麻木了,也正因为如此,在以后的很多年,我都是找各种借口在春节尽量不去外家,不为别的,就是因为害怕磕头。有时候,我也傻傻地想,对一个人敬畏,难道非要磕头吗?如果不磕头,那该多好啊!
过年,对于我们孩子们来说,是盼望已久的快乐的事,但在父母的脸上很少看到他们会心的微笑。“过新年,放鞭炮,小孩高兴大人愁。”这是儿时家乡人们年关前传唱的歌谣,当时的我们真是年少不识愁滋味,明明是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光,大人们愁什么呢。而今,当我们也步入生活,为人父母时,我们才发现,过年真不是件轻松的事,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父母为了让孩子们过个好年,不知道奔波劳累了多少。现在,虽然我们儿时诸如磕头的习俗早就被摒弃,但我们的孩子还是一如我们儿时那样快乐、幸福,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他们在过年时的快乐是我们儿时不曾拥有或不敢奢望的。面对他们快乐玩耍的身影,我也时常想起儿时的自己,想起操劳的父母,然而,我现在能做的,就是努力尽到一个父亲、丈夫的责任,还有一个儿子的孝心!
而今,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人们视野与思想的不断开拓,“破五”和“迎喜神”的习俗在家乡已经逐渐淡化了,家乡的春节,多了城市的喧嚣和氛围,少了曾经乡村的幽静和淳朴。面对渐行渐远的民风民俗,我也时常感到惘然。是的,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传承和发扬,如果在今天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任凭其自生自灭,我们的下一代也许会失去更多,他们的春节习俗将会被剥落殆尽,到那时候,他们还会靠什么演绎春节的快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