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茅山聆听幸福的声音散文随笔

  盛夏时节,本是酷暑难耐,而我们一行来到茅山,适逢江南的雨日,雨不算大,我们领略了雨中茅山的另一番风情。

在茅山聆听幸福的声音散文随笔

  细雨中的茅山似被轻纱笼罩,使人如入仙境一般。因为山不高,旅游巴士可直接开到山顶。通往山顶的沥青路被雨水冲刷得青黑透亮,草木森森,青翠欲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据随行的导游介绍,茅山位于镇江句容境内,海拔仅372.5米,山也不大,方圆50多平方公里,但由于茅氏兄弟在此传道,成为中国道教名山,故名曰茅山。其实,真正使茅山名声鹊起的是因为新四军曾在此建立了红色根据地,燃起熊熊的抗日烽火。

  我们驱车直达顶宫,该宫傍山而建,山顶之上,端坐着高达30多米的老子铜像,道骨仙凤,神态慈祥。老子像的左手上有一直径1.2米的马蜂窝,更增添了庄重神秘之感。老子像座后的山壁上建有百余米的文化长廊,由彩绘、石刻、壁画、板雕等部分组成,彰显了茅山道教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茅山吸引我的倒不是道教文化的深邃,而是抗日战争期间所有的道士都参加了抗击日寇的战斗,血洒净土。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山下的新四军纪念馆。雨中的新四军纪念馆雄伟壮观,令人肃然起敬。走进馆内一幅幅图片、一件件实物,借助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生动再现了当年新四军奋起抗日的英勇场面。讲解员声情并茂地给我们解述了那段血雨腥风的峥嵘岁月。1938年6月,陈毅、粟裕等老一辈革命家率领新四军第一、第二支队和先遣支队挺进茅山地区,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犹如一把尖刀插入敌人的心脏。苏南茅山抗日根据地是当年全国开辟最早、坚持最久的抗日根据地之一,在日伪军长期夹击下,苏南军民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粉碎了日寇“以华治华、以战养战”的阴谋。以茅山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先后抗击和牵制日伪军10万多兵力,在5000多次的作战中毙、伤、俘敌4万多人。“吃菜要吃白菜心,当兵要当新四军。”苏南人民的5万优秀儿女先后参加新四军,7000多人为国捐躯,其光辉业绩彪炳史册。伫立馆内,我们仿佛看到了子弟兵为了民族独立解放、浴血奋战的壮烈画卷……

  走出新四军纪念馆,我们又来到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参观。纪念碑前,陈毅、粟裕骑着高头大马的'雕像栩栩如生,令人敬仰。早就听说纪念碑有“地上放鞭炮,天上响军号”的奇观。导游给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的革命故事。那是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一天新四军的一支小分队被日寇包围,一名小号手,为了掩护部队转移,毅然冲向部队转移相反方向的树林,吹响了冲锋号。敌人的枪炮呼啸至小号手所在的树林。部队安全转移了,而小号手血染树林,倒下时还保持着吹号的姿势。为纪念苏南抗战胜利五十周年,1995年9月当地*重建了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1997年除夕之夜,茅山脚下一居民在燃放鞭炮时,偶然发现,每当鞭炮升空后,纪念碑上便响起“哒哒嘀嘀嘟”的军号声,时而是集合号,时而又是冲锋号,当地老百姓都说这是小号手显灵……其实,这只是一个美好的传说,对前来瞻仰纪念碑的人们来说重要的是怎样铭记历史,激发爱国热情。

  茅山,我一定会再来,在苏南抗日战胜利纪念碑下,再次点燃胜利的鞭炮,聆听嘹亮的军号和那幸福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