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的散文

  五月的微风轻轻吹过季节的门楣,触摸时光的痕迹,凝视初夏的眼眸,生活中就会有许多的偶遇,惊叹,欢喜、思绪、烦恼……或远或近,就是这样一个风轻,云白,草碧的日子里,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组织老师们去采风学习。而我因为工作关系,没有到达目的地,但是我的心却早已经沿着老师们的聚焦的镜头,沿着那一道道青石板的小径,寻找着遗失在牧野古城中的又一份美好。

寻梦的散文

  其实我与牧野,虽然我不是她的亲骨肉,但是我依然用一颗纯朴真诚的心热爱她,拥抱她,亲吻她。所以我憧憬的脚步从未停止过对她的爱恋,这颗流浪的魂也从未停止过对这片土地上梦的追寻。

  怀着殷切的希望我的灵魂生了翅膀,它同老师们一起再次踏上去辉县张泗沟的旅程。老师们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行程终于来到了辉县市太行山深处。这里四面环山,最高海拔在700多米。是*传统文化古村落。它最大的魅力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别之处?让一些文人墨客来这里采风学习。

  通过老师们的照片,镜头,美文中我看到,张泗沟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古色古香的小村落。青石铺就的小道,高挺的'山峰,魏巍的山林,一座座青石板房子,望着那些照片就足够让心留恋,足够让心喜欢。

  我心里一直在想,这个和我家乡麻庵一样普通,平凡,衰败的古村落到底有什么值得敬仰,和特别之处,从照片来看,它和我的移民搬迁过了的麻庵小村子没有什么两样,弯弯的土路,青灰的瓦房,古老的墙壁,衰落的模样。

  可是如果你再仔细端详,那四面环山的张泗沟里青石巷,土台阶,风清云淡,还有那镌刻在一户四合院子门楣石头上的“文多为富”的四个大字,足够养心养眼。这样的一个小村,这样的一户人家,能有这样的格局,实属不易。再看那经过几百年风吹雨淋,依然清晰可见的大字,依然保持原来模样的村庄,让我的心不由得有了一丝震撼。

  我将目光轻轻地,轻轻地再次随老师们的镜头游走在张泗沟,寻找着它的神秘,探寻着它的古老。

  相传六百多年前有一家姓张的人从山西移民到中原,他走遍了方圆百里,选择了一处龙虎把门,金鸡岭环绕的地方繁衍生息。尽管这里没有水源,一年四季靠存储的雨水和雪水生活,但是他们没有畏惧,反而注重“文化之水”的灌输。使得这样一个贫瘠的土地上,龙腾虎跃,凤凰涅槃。

  清代秀才张瑜和张琳是同胞兄弟,哥哥张琳很聪明,书法,学习都比张瑜弟弟好,但是张瑜虽然觉得自己不如哥哥。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过对自己的要求,也没有放弃过自己的学业。

  终于有一天到了乡试,监考官出了一道考题,让他们俩同时写一个最大的字在纸上。哥哥张琳不假思索就在纸上写了一个最大的字交给了监考官。而张瑜,想了想,就写了一个小小的“天”字。监考官看见了,生气地说:“我让你写一个最大的字,你写的这是什么”?张瑜答到:“啥有天大”?监考官惊呆了,打量了张瑜半晌,而后笑了。不久就张贴出皇榜“张瑜中了秀才”。看到皇榜,张琳很是懊悔,自己这么多年的苦读生涯换来的竟是这样一个结局。但是他不气馁,他在村子里办起了私塾不收取任何报酬给村子里面的孩子们讲学,他每天告戒他的弟子们做人要“勤”“简”“仁”。他还把“多文为富”。镌刻在门楣上,一来昭示后人不但要多学知识,而且也要多学一项技能,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二来也是以此来告诫自己做人的另一种形式。

  放眼望去数学家张锦等等的许多名人也是这个张泗沟村子里的人。

  小小的张泗沟出了那么多的文人居士,出了这么多的文人墨客

  。正因为他们一辈又一辈的人们把“多文为富”青石板上的字刻在了心中,刻进了每一个村民的心里,才让这里人杰地灵,人才辈出。

  我想透过历史的长河,这里的每一个四合院子里都有一段历史,都有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我依稀看到在漆黑的夜晚,那些衣着朴素,古铜色的脸庞,衣着朴素,围坐在青石櫈子上,继续着“重教兴学”的身影。

  如今的张泗沟里,有500米深的水井足够让村民们生活饮用,哗哗哗的甘甜的水井滋润着这里的一草一木,每家每户。

  还有一些村民们他们返璞归真,在这里的土地上栽种上了熏衣草,波斯菊,格桑花儿。

  我想将来这个古朴自然,有着深厚文化气息的小山村,必将成为文化的河流,引来无数英雄折腰,今天我要为它喝彩,为它歌唱,张泗沟,虽然我今天无缘回到你的怀抱里,但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一定会来到你“多文为富”的怀抱里,聆听你悠远古老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