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的点滴散文
大学新生通常怀着对大学生活的美好憧憬,把人生理想化,但缺少明确方向。彷徨、迷惑、定位、理想都产生在这懵懂的时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学生活的点滴散文,欢迎阅读!
大学生活的点滴散文1
我的大学在辽宁省的大连市,暑期入学时叫师范学院,春季入学改作师范大学。
我考师范院校纯属偶然,那时,我对高校了解得非常少,甚至于在填报志愿时对专科和本科都区分不清,更不用说自己选择学校了。我们高考那年是先通知考试成绩后填报志愿,因为自己不懂,所以一切都听从班主任老师的。我问老师,我报什么志愿好呢,老师说那得看你自己有什么理想了,我说:没啥理想,不当农民就行。这个回答至今回想起来还有些汗颜,觉得思想境界竟然连小朋友都不如。我经常在电视上看见主持人问小朋友:你将来的理想是做什么呀?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说:当科学家、当航天员、当医生……没有一个人说想当官的,也没有一个人象我‘没啥理想,不当农民就行’的。我并没有诋毁农民朋友的意思,因为我就是农民的儿子,我家世代为农。我深知农民的苦衷,父兄们终日地劳作尚且连温饱都不能解决。
在填报志愿时母亲给了我一个原则:花钱一定要少。因为当时我家里的生活已经极其困难了,父亲在我上大学的前一年就去世了,家里还有一位90岁的奶奶需要母亲照顾,所以我非常理解母亲当时的心情。经过询问,师范院校不收学费、书费,每月还有22元5角的伙食补助。
就这样我就来到了师范大学,成为了一名师范学生。那些年人们都不愿意读农、林、水、医、师范院校,参加工作以后社会地位也很低,尤其是作为教师。以至于在我参加工作以后,我的一位同事想给我介绍一位女朋友,她是国营商店卖货员,人家一听说是教师,连我的基本情况都没打听,就委婉地回绝道:不想找老师。这是后话了。
后来我就来到了辽宁师范大学的地理系,至于我为什么选择地理系,当时心里也有个小算盘。因为听说地理系的野外实习多,可以到处逛,游山玩水,我很喜欢的。果真如此,我们的野外实习确实不少,四年当中真的游历、考察了很多地方,南边到上海,北面到哈尔滨,内地到呼和浩特,至于省内或大连附近的地方是经常去的。让其它系的同学们羡慕的不得了。记得刚到大学的头半年我们就去山东半岛实习,从大连乘船到烟台,然后分别去灵山、栖霞、蓬莱、崂山等地。每天学校还要给我们发一些补助费。老师们怕我们男生在实习时乱跑出现意外,每每在出发前都给我们放一个烟幕弹:这次实习,根据同学们的表现来评定成绩,每个班级有两个成绩不及格的指标。这句话最管用了,相当于紧箍咒一样,吓得我们天天围在老师的身边:帮助老师背包裹,上山的时候给老师探路,时不时地向老师请教些问题,记在本子上。尽量装出虚心的样子来,从山东回来以后,老师对我们说,鉴于各位同学的表现及上交作业情况,通过向系里申请,这次实习全部通过。
我们在实习时,装扮起来很像一位地质工作者:头戴一顶遮阳帽,左肩斜挎一部军用水壶,右肩斜挎小背篼,兜里装着罗盘,卷尺,笔记本,画图工具,有的手里拎一把小锤子,穿着胶鞋和运动服,显得很干练。外人以为我们是勘探人员呐。有一次,我们在千山实习,有一条登山的石阶,很窄,人们正在那里排队,忽然来了很多警察把那条路封上了,让大家靠边把路闪开。有人问发生了什么事,警察说来大领导了。后来我们凑到了警察跟前,说我们不是游客是来工作的。结果那个警察用对讲机和上面的人喊道:让搞科研的先过去。
我们的校园分为南北两个校区,中间被一条主干线的马路一分为二。地理系在南校区和数学系同在一栋三层楼里。二楼走廊的两端分别为阶梯教室和阅览室,阶梯教室是我们上课的地方,阅览室是看书写作业的地方。阅览室里的图书多得让人眼花缭乱。图书是随便借阅的,高兴得我这个山里的孩子不知如何是好,简直就象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样。说实话,在没上大学之前,除了小时候看到的小人书以外,我很少看到课外书籍。所以我的知识储量少得可怜,以至于我的同学经常奚落我:啥也不知道。当时连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轴心国是哪几个都不清楚,中国历史上有几个主要的朝代说不出来,因为我没有学过历史。有些模模糊糊的历史知识也是听别人说的或者听说书的讲的。甚至于在刚入学时我当着很多人的面把薛宝钗读成薛宝叉,引来大伙的哄堂大笑。为了弥补过去的缺失,我拼命的读书,除了完成必修的功课之外,我阅读了很多课外的书籍,人物传记,历史小说,四大名著,中国的和外国的什么都看,涉猎的范围十分广泛。
相对来说我们地理系的课业负担较轻,经常是上午半天大课,午后半天*学习,晚上没有晚课,所以,我们几个人便经常去学校的小礼堂看电影,为了不花钱还能看到电影,我经常替他们卖电影票,得到的报酬是免费看一场电影。周六晚上系里经常组织舞会。因为知道自己身段横粗短胖的,跳起舞来只能给大伙增加增加笑料,所以这类活动我一直不太积极。
前年,我回母校一次,看见母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十分高兴。现在由过去的两个校区变成了三个,我们的教学楼也变成了崭新的高楼,图书馆也变得更加宽敞了,图书更加丰富了,校园更加整洁了,绿地也增加了,招生数也变多了,我们的地理系改成了城市管理学院了。
感谢母校!
大学生活的点滴散文2
偌大的校园,时尚的.服装,匆匆的身影,有一种象牙塔的*感觉,原本也在脑海中浮现过千万次这样的画面。大学生活是美好的,*自在,不受约束,做你想做的事,想你所想的事。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可是也总有那样的一些时候,当你处在安静的寝室,一下子身边没有了欢笑声,没有了打闹声,没有人可以说话,在阳台看着道路上那么多人结伴三三两两的回家的回家,出去玩的出去玩,感觉分外的落寞,心里一阵空荡荡的感觉。这时候总会想很多,想念以前的朋友,想念以前的学习生活,想念好多好多以前不知道去珍惜的事。有句话说的很对,人总是在失去一样东西后才会感到这样东西的可贵。是啊,在拥有时不知道如何去珍惜,在失去后才明白这样东西对自己的重要。
时髦的着装曾是多少女孩所想要的,寒窗苦读了二十载只是为了来这大学享受几年的轻松*生活,想想还是挺不容易的吧,然而莫名的原因又觉得自己很可笑,想想自己在高中的努力全在一次高考中决定了我的现在,我感到不公平,可是那又怎样,过去的还是过去了,好像也没什么提一提的必要,当初进了这个大学前是焦虑不安,伤心难过的。到了大学后,也许是时间真的可以治疗我们的伤痛吧,渐渐地连我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对这个结果也在慢慢地淡出我的生活了。大学的生活和高中的确是两个样,在这里最重要的或许是适应吧,其实每个大学生都清楚,只是都不愿正视这个问题罢了。即使是光鲜亮丽的外表下,也不一定是一颗快乐满足的心,外表的讲究不等于心里的明白,比起面对清醒的有目标的生活,仿佛我们都更宁愿混混沌沌的过日子,就好比是一艘船,有动力,却不知驶向何方,行行停停,终究最后也不知道会驶向何方,在它的的心中就没有彼岸存在过。
偌大的校园,靓丽的身影,在一个处于安静中的女孩看来,好像可以看到好多好多情感与感受,虽然是好多人都不愿提及的。
落叶洒满地,凉风习习,注定是每年的秋季景象,只是今年的秋季分外孤寂。
大学生活的点滴散文3
倚在窗前,百无聊赖,左手托腮,右手无意识地扣着窗台,一下一下。窗外,黄绿相间,只剩几片叶子几近光秃的梧桐树干在这个南国的冬天显得单薄。树下,落叶累积,风一吹,缱绻而起,似金色的蝴蝶,翩然起舞,极致的漂亮。
时间就像那翩翩落叶,打给旋儿悄无声息地偷偷溜走,等到察觉到早已不复存在。转眼间已经三个月了,说长不长,还不足一个学期,说短不短,以前对大学的*已随时间的推移,慢慢平复,淡化。就像梧桐树叶那样浓烈的绿褪成灰黄。现在,我的大学像一杯温水,不冷不热,褪去激情。
想起那时,真真有些感慨,几个月前才接受了高考的洗礼,紧接着就迈入了大学的校门。手里拿着包包,跟在拖着行李的父母身后,略显稚嫩的脸上透着欣喜,好奇稍带激动的四处观望。面前的那条路,似乎很长,长的好似没有尽头,路两旁的树真的好绿,绿的要将人淹没。来来往往的人不间断,有的同我一样,父母陪着上学,有的是学长学姐,帮提行李,接待新生,熙熙攘攘。
报到,交钱,领生活用具,寻找宿舍大楼。在一位学姐的引导下,不停地转悠,走走停停,停停走走。一路上还不时地,用自己蹩脚的普通话与之交谈,竟还自我感觉良好。晚上,一个人躺在刚刚铺好的床上,有些恍惚。虽然累一天了,可这个时候却怎么也睡不着。回想这一天,云里雾里,还没从已经是大学生的事实里回复过来。就这样,辗转反侧,大学的第一晚就这样结束。
接下来,学生会招新了,火急火燎地报名。随即,面试。站在台上,在学长学姐的注目礼下,心里紧张的声音发抖,机械地重复那背了一遍又一遍的自我介绍。学长发问,问题有些犀利,无措地绞着衣下摆。口齿不清,思维混乱,乱答一气。听到学长的一句“你可以先出去了”,如蒙大赦,迫不及待地说声“学长学姐再见”,拉门而逃。
第一个记者节,第一次上台。十几天的排练,踏着旋律,一遍一遍的重复,从毫无章法到气定神闲。站在舞台上,微微着妆的脸面无表情,即使要求要面带微笑,旋律响起,静静等候,那一刻,紧张地迈出第一步,一步步像悬浮空中,没有丝毫的真实感,却依然努力地踏着节拍。
三个月,点点滴滴,就像过电影般,彩屏一闪,一晃眼就过去了,但并非没有痕迹。开始的陌生早已成熟悉,习惯开始成自然。渐渐的,*也退去,开始平静的环着校园看风景,坐在图书馆里看书。三个月完成了蜕变,完成了大学的初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