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依稀始换笔优秀抒情散文
陆老师是土生土长的小昆山人,退休前是位语文教师。生活在“二陆”故里,敬仰“二陆”先贤,感悟“二陆”文化。因与“二陆”同姓,他常常戏谑自己同姓三分亲,五百年前是一家。
老年大学开展“上海之根,美丽松江”征文活动,陆老师积极参加。他静坐桌前,沉思片刻,成竹在胸,一挥而就,一气呵成。看那写在传统方格稿纸上的文章,字迹工整,标点规范,无一涂改,犹如庞中华的钢笔字帖,令人叫绝。
老先生告诉我们,他的字是“童子功”,小时候读过几年私塾的父亲,扔过来一本字帖,天天临帖习字,若写不好,父亲挥动竹尺,一顿竹板夹肉伺候,嘴里还不停地说“朽木不可雕也”。打完之后,常常举着一双红肿的.小手,匆匆扑向爬满青苔的石阶,双手捂在冰凉的石阶,那是最好的止痛药。看来现如今的人写字犹如鬼画符,大概就是儿时少吃了竹板夹肉的缘由。
文章写好,按要求是电子文稿。不会电脑的陆老师犯难了。做IT的孙子拍拍胸脯,揽下了这个活计。键盘一阵敲打后,手写稿变成电子稿。陆老师伸头一看,内心一阵抓狂,错字满篇,标点乱点,真真是惨不忍睹。怀着对文字的敬畏,祖孙共同修改,几番回合下来,老先生累得满头大汗,孙子也不耐烦了。罢了,罢了,求人不如求己,“自力更生,丰衣足食”。
陆老师报了老年大学电脑学习班,“八十岁学吹打,从头开始”。寒来暑往,每日手敲键盘,对于喜写作的陆老师,笔换键盘真真的不习惯。三个月后,电脑学习班结业。用陆老师的话,电脑刚刚脱“盲”,小学一年级的水平。
从此,陆老师的书桌上支起了一台电脑,那是孙子淘汰的二手货。坐在书桌前,窗外阳光明媚,清风吹拂,老先生低头敲键,抬头看屏,低头抬头,不一会儿,眼花颈痛,坚持不了。更要命的是,大脑“断片”,灵感全无,一片空白。老先生叹口气,败下阵来。
痛定思痛,老先生重又拿起了笔。当他轻轻摊开稿纸,提笔写字,字香纸香扑面而来,仿佛神助,一篇文章一蹴而就。文章写成,趴电脑前,笔换键盘,敲敲打打,手写稿变电子稿,在陆老师眼中,令人仰慕、心生敬畏的文字,经自己一笔一划写成犹如天上明月,盛开的鲜花,赏心悦目,有生命,有温度。而打在电脑上的字,犹如“水中月,镜中花”,冷冰冰,无生命。
清明节到了,陆老师携“夕阳红”读书班文友登小昆山,拜谒“二陆”先贤。一身干净合体的中式衫裤,一条烟灰色的长围巾飘在胸前,文友惊呼陆老师好儒雅,老先生清矍的面容,微微含笑,嘴角上扬,一副很受用的模样。“二陆”草堂内,他亲手打开稿纸,那是一张洁白的宣纸,一行行行草,犹如行云流水,酣畅灵动,字字力透纸背,秃笔书草,颇有几份陆机平复帖的神韵。孙子担心爷爷眼神不济,要打印在A4纸上,爷爷摆摆手,说道“你不懂”。听老先生声情并茂读祭文,犹如山上吹来汉晋之风,穿越千年,与先贤交流互动。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谁还会潜下心沉浸于一个人的阅读与写作。陆老师常说退休了,不再为“五斗米折腰”。小昆山下,“置三分闲地,借一片秋月,邀朋友三五”,共同“采菊东篱”,有感悟,有意境。提笔就写,白发依稀始换笔,不忘初心,开始一笔笔地写,一键键地敲。笔与键盘轮番交换,篇篇文章“飞”上电脑。歌德说“如果工作是一种乐趣,人生就是天堂!”在陆老师心中,换笔就是乐趣,写作就是天堂,他誓将“换笔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