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力更生与左右逢源的散文

自力更生,曾经作为特殊年代的一项倡议而深入人心,其蕴含的深刻哲理至今仍熠熠生辉;而左右逢源是为大多数人所追求的境界,不管是写作中的灵感还是办事中的受助。二者似乎各自独立,却又密不可分。这里要从一句西谚说开去--天助自助者,也就是“上天帮助自强不息的人”。  
  自力更生与自强不息的精髓是相通的,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做,没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如何能够实现?内心强大了,才会有可贵的素质与潜质,才会有慧眼识珠者的青睐,包括所谓的“上天”,也只不过是符合客观规律后的一顺百顺罢了。  
  古代许多成语都是相通的,比如“无欲则刚”,比如“自胜者强”,比如“天道酬勤”,比如“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比如“内圣外王”……种种表述,都离不开自我的主观能动性,都离不开内心的强大。这里的“强大”并不是蛮横不讲理的恃强凌弱,而是对困难的坚韧、对自我的严格、对诱惑的自制。修身的最高境界也就包含在其中了。修到一定境界,才会有“不逾矩”的效果,因而才能够驾驭事物而不被事物驾驭。  
  自力更生,其实也就是在内心的.独立与坚韧前提下的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模式。不等不靠,也就不用牺牲掉许多可贵的东西;坚持不懈,也就能够逐渐具备吸引外援、消化外援的能力。  
  过去有句话叫“十年寒窗无人识,一朝成名天下知”。十年寒窗,就是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过程;而一朝成名,也就是左右逢源的开始。没有十年的辛苦积累,何来一朝的春风得意?更早些时候的黄石公与张良的典故,更说明了一个人没有超出常人的修养和潜质,即使遇到机遇(贵人)也会与其失之交臂。  
  孔子有句话更能说明这个道理——“不患人之不己知,而患己之不能也”。意思是,不怕别人不了解、赏识自己,只怕自己没有具备一定的能力。这其中便是对“自助”与“天助”的深刻领悟--你自己没有提升到一定高度,即使别人有心帮助你,也只能让你无所适从。就好像放飞的风筝,只有到了一定的高度才能与持续不断的“天风”共舞。  
  这也可以用哲学上的“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来理解。自助,是量变的过程,积累到一定程度,产生质变,也就是获得“天助”的资格后,左右逢源也就水到渠成了。所以,暂时处于寂寞中的人,只要还有梦想与追求,就不要轻易停止,要让自己的付出铺出一条通往更广阔天地的大路。  
  这里还可以用“大器还须小折磨”的道理来理解。大器为何需要小折磨?因为只具备了才华并不够,还要有对世事的深刻理解与对挫折的坚韧接纳。小折磨后,心胸开阔了,意志坚强了,才华才不会失控,人生才不会失重。而如果没有自力更生的过程,只是一味依赖,一味求助,即使左右逢源了,也会因为不懂得珍惜而浪费资源、浪费机遇和能力。“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和“不当家不知柴米贵”都是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真理。  
  最后,要把握好自力更生与左右逢源的时机。不是要拒绝一切帮助,那样就沦为了“封闭”;也不能浅尝辄止的求助,那样也只能是依赖。就好像做数学题,如果绞尽脑汁还解不出,就需要向老师或同学求助;而如果还有一点可能,都最好自己再思考一下。在现实生活中,也许当我们能够驾驭顺利的环境,并且从内心里懂得那些帮助的可贵之后才算在某件事上真正通过了修养内心这一关吧,此时的左右逢源也就不会成为乐极生悲的前奏了。

自力更生与左右逢源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