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弯折散文

  今年清明节回家,本打算好好休息三天,却被父亲的一个电话给叫了回去,只好整理行装,买了车票匆匆踏上了归途。虽说现在交通比较发达,路也修得不错,但总喜欢坐车到镇上下车,然后步行几公里山路走回老家,经常问自己为何会这样?

山路弯折散文

  老家的位置比较特殊,属于丘陵不像丘陵,山地不似山地的一个山坳中间。方圆几十里都是群山,没有过多的平坦让人会觉得舒服。祖祖辈辈都靠双脚进进出出,都靠双肩担着行头。记得听村里的老人说过,我们这以前和日本人打仗的时候,日本人都进不来,进出只有一条路,只要扼住山口,别说是支部队,就是只苍蝇都难进来。不用说,听完后那种自豪之情难于言表。仔细想想也真道是这样,这条路的存在,确实让村子成了个“易守难攻”的地儿,往那路中间一站,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气势。不过,这种地形,也让村子和外界的沟通少了许多,祖祖辈辈只能“蜗居”在这大山的怀抱里。

  山有山的原则,住在山里的人必须要懂。我家的老屋靠近山脚,记得儿时,每天鸡还没打鸣,母亲就起来生火做饭,因为烧的是土灶,山区的气候比较潮湿,烧的秸秆、柴火就容易弄得满屋子都是青烟,我几乎每天都是被这“烟味”熏起床的。记得有一次,母亲因为要去水井边挑水,在烧的秸秆半根从“火洞口”掉了出来,一下子就把旁边的柴火给引燃了,幸亏那时父亲发现的早,要不估计一场“大火”是难逃了。所以,常在山里走的人一定要有“防火”的意识。

  当然,作为一个地道的山民,不单要懂得山的原则,还得要学会在山里生存的技能。山注定没有溜直的'大道,有的只能是蜿蜒的崎岖小路。说起山路,总会想起鲁迅先生的那句话“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变成了路”,确实,山上本没有路,都是一代又一代的山里人穿着草鞋硬生生的“踩”出来的,慢慢的就有了这些路的雏形。村子里通往山外的最大的一条路,也仅仅只能容得两人行走那么宽度,任凭你再怎么量,也不会多出一寸来。所以在山里一定要学会走山路,而且还要学会让路,特别是农忙时节,山里人都是挑着担子行走,就不但要有肩上的功夫,更要有脚下的功夫。

  想当年,求学时,也总免不了要走山路。记忆中,家和学校有六公里左右的路程,而就是这么点距离,经常有意外发生,究其原因是因为中间有一段路要过一条溪流。平常时候还好,一但赶上南方的台风季节,溪水的水量就骤然猛增,经常有羊被冲走,听说还淹死过人,所以,每每遇到如此天气,大家都会三五人组队前行,挽起裤管,手拉着收慢慢的摸索着走过这段“险路”。虽说险,但其实孩子们比较喜欢这样的方式,大家嘻嘻哈哈,边玩边闹,其中滋味,相信只有体验过的人才能感觉到。

  山的广大常常使山路处于寂静的状态,但山路有时也会给人“亲切”的感觉。家乡由于气候条件适宜,很多山上都种着茶叶,这也是山里唯一能还钱的东西。每到春茶上市的时节,村子里的广播总会发出这样的声音:“各位社员,今天村茶厂收购茶叶,请大家积极采摘”。这日子的山路就开始忙活了,没等广播完,村里的男女老少都会担上扁担,两头挂着两个大竹篮,排着长长的队伍进入茶园,跑到各自的地界,忙活个不停。我们小孩子也没闲着,每个人腰上会绑个叫“茶篓”的半圆形竹筐子,然后快速的摘满,有几个摘得慢的就偷偷的从爸妈的采摘好的篮子中拿些放进自己的茶篓,接着就是抱着茶篓沿着蜿蜒的山路狂奔向村茶厂卖掉,自然卖掉的钱照例是可以归我们自己拿的,可以买糖果吃。所以,奔下山的时候速度就不是一般的快,这时也感觉不到山路是那么难走了,然而添了几分“亲切”感。遇到中途下山的大人们,要不就是一跃而过,要不就是从挑着茶叶担子的人和茶叶篮子的中间一闪而过,等过去了,就回头顽皮的笑笑,大人们也不责怪我们,假装嗔怒,然后大声在我们背后喊“慢点跑,当心摔”,山路间就会交替的想起我们的嘻哈声,喊叫声,大人的嘱咐声,此起彼伏。这时,山路也就不在显得寂寞了。在山路间还有很多的见闻,但这种场面永远的深刻在我们的记忆里。

  后来的日子,在很多地方见到过采茶的景象,总有种说不出的亲切。直到上了初中,才知道茶居然可以成为中国的文化象征,作为一种饮品,深受西方人士的青睐。这样,对于采茶这事又不自觉的添了几分好感。

  如今的山里已经有很大的变化,山里乡亲的生活开始富裕,山路也开始慢慢地被宽而平整的水泥路所取代,但不管路怎么修,自己骨子里还是喜欢那山路,喜欢那高低不平的颠簸感,喜欢那蜿蜒的姿态。就因为,山路弯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