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看看,那条河究竟会流向何方散文
一路华灯,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找不到选择哪条路才能最快到达目的地,但是我知道,就这么走下去,单车的前行终会带我去想要到的地方。
有事没事,总喜欢来到河边,一个人,一辆自行车、一瓶水。其实说他是河总觉得多少有些委屈,因为毕竟他的名字叫做西江,且好歹地理书描述他的标签也是一条注入南海的水道。然后,只是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西江嫁到江门这个故事小城之后,很好地将南粤大地的优柔婉转、欲说还羞的闺秀气息“糅合”在了本该拥有的大江风范中——没有了那种荡气回肠、没有了那种气势磅礴、更没有了激石浪千尺的豪情万丈,或许,这就是所谓的入乡随俗,当然,也许这些多少有些与生俱来吧。
不得不承认,有河流穿过地方总会给这个城市带来些许灵性,而这里也不例外。
包括今晚,已数不清多少次来到西江边上。记得第一次到江门,临走的.时候广电的同事开车带我走了一趟滨江大道,当时便有种心旷神怡、悠然自得,因为当时站在绿道上远眺去是一片宁静,那时候天真的以为——这就是海,因为在我的印象中,海是一片安分的风起云涌,恰好与这景象完全契合。后来想想,可能这就是内陆之蛙的孤陋寡闻,当然我也是确确实实在深圳、大连与大海零距离接触过的。直到有一天,也就是当我亲自踩着单车再次循着原来路线,却发现原来以为是海的水域仅仅是一片更为广阔的江面,与真正的入海却是南辕北辙。可是,就这样,直到现在每个得闲的周末都会过去看次“海”,已然成了一种生活习惯。之所以说是“看海”,约摸是因为先入为主吧。
要说往日,基本都是周末过去的,一般是行到潮连大桥底下便就此止步,最多行多十来分钟。这里行人不多,尤其是有绿化带的呵护,让绿道堤岸显得更为清净。偶遇垂钓者便会前往与之闲聊三五句,有时候人家懒得搭理我,便只好悻悻而去,当然我也无从怨起,毕竟要和一个陌生人说话是要鼓起一番勇气,因此更多的便是沿着堤岸闲庭信步,或是找块石头坐下——发呆?冥思?其实都无关紧要,因为会感觉整个人都很轻松,而这就足够了。有一次是晚上下班之后过去的,到桥底时正好差不多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象。从绿道上向下望去余晖洒落,青石斑驳,如舌的绿藻偶尔模仿着少女般的舞姿,此等景象自然是再美不过,只是偶尔徐行的沙船会暂时打破这幅唯美的画像。整体清澈却又略显浑浊的江水就像少年的思绪,紧紧萦绕、若即若离,绵绵乎胜若哈气如兰,飘飘乎好似清风拂面。如果比喻非要来得文艺一点就是——整体清澈却又略显浑浊的江水就像一双娇手轻轻抚摸着岸边的残石,生怕会弄疼了他,而旁边的看客虽有完全投入却仍不知道究竟是水想要挣脱还是青石在极力挽留。
或许是因为单车老去,不如以前轻便如飞,但内心告诉我更多的是刻意而为,今天到达桥底已是人定时分。按照往日惯例,依然是站在堤岸上望去,未曾想到漆黑一片的江面多了一盏渔灯,脑中便是一幅水上渔家的景象,其乐融融。眼中渔灯闪着微弱的黄光,时不时江面还会泛起飘渺薄雾,再加上星河满天月光白,尽管孤灯高悬,且会随着波浪起伏而舞,但还是被那根绳给牢牢拴住,就好像一个人有时候的想法,偶尔会在灵感的促使下意气风发、天马行空。然而,再无羁也会被现实拽回原形,感慨此刻景象好生诗意。说诗意,是因为当时的景象的确不是传统小说要表达的丝丝凄凉。可惜天终究还是黑的太沉,以至于刚才描述的任何的画面与剧情都只是个人臆度,而我只是在自导自演,这也许应了我要做一名业余编剧的想法。
回程,循着来时的足迹,华灯依旧,车水马龙,突然想起皇兄的“世界这么大,事情这么多,没我们,怎么做得好?”。世界这么大,事情这么多,没我们,真的做不好么?答案,谁来告诉我?我想只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