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孩子, 理解老师散文

  我是一个从事过30多年教育工作的教师,从小学教到高中,现在已退休了。从教几十年我有一个最深切的体会,就是有很多老师不理解学生,有些家长不理解孩子,有不少学校领导又不理解老师,造成老师和学生,父母与孩子,领导与老师之间的一些隔膜,这隔膜至今还存在,在现行教育制度和办学方针,招生考试制度下,不可能短时期消失。

理解孩子, 理解老师散文

  老师不理解学生的表现是,从小学到高中,学校把考学生当作教育的唯一目的,并把学生的考试成绩排队,按分数高低将学生分为优生,中等生,差生。这样排队并张榜公布,好处在激励后进,奖励先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但负面影响亦不小,因为以分排队,以分论人,排在后面的“差生”心灵上蒙上阴影,产生了自卑感。由于成绩一时跟不上,许多老师操之过急,方法简单粗暴,甚至歧视,排斥差生,把差生当成了“包袱”。久而久之,差生失去理解与关心,感到学校不温暖,在家里又受到父母的责备,于是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对社会感到很冷漠,后来发展到与老师,与父母闹对立,矛盾日益加深。

  领导不理解老师表现在,对老师的评价直接与学生的成就和升学率挂钩,不少学校还将及格率,升学率与老师的工资,奖金,评职直接挂钩,学生的分数决定着老师的命运。小学,初中,高中盛行统考制度。统考以后,不仅给学生排队,还给任课教师排队,给学校排队,如果考分低,升学率不高,不但影响老师的情绪和“面子”,还直接威胁到老师的评职称与工资奖金。这样,领导苛刻,老师嗟怒,老师和领导的矛盾也日渐加深,关系日趋恶化。

  为什么会出现以上两种情况?根源在应试教育,片面追求生学率的现状在学校没有根本改变。一些地方领导,抓教育盯的就是升学率,就是名牌大学的升学指标。因此,教育行政部门也顺着领导的“旨意”,给学校分升学“指标”,卡任务,限名额,学校领导又相应地给老师压硬指标,老师再给学生加压力,逼着完成。这样形成了层层加码,人人自危,不堪重负的局面。学校的一切都是为着完成上级的升学指标,如完不成任务,则声誉受损,评估受贬,拨款受阻,校长官位受摇,真不敢掉以轻心。为了完成任务,还有的为了超额完成任务而受奖受提拔,于是学校里编出了“重点班”,“超重点班”,“普通班”,还有的办了“复读班”或插班招收复读生。成绩差的学生只有望班兴叹,无可奈何。老师为争上“重点班”的课,而互相倾轧,互相争夺,感情出现裂痕。为了升学,有钱有地位的'家长将子女拼命往重点学校和重点班里塞,达不到分数的学生,家长竟不惜用万元以上的高价买进重点学校重点班,还有的甚至出钱买前排座位,买当学生*。而差生在学校被编入“另册”,处处受压抑,想进步也无法进步,只有每况愈下。这种人为地制造矛盾,就是源于“分数决定一切”的理论。怪事迭出,手段高明,为的是追求升学率,为的是完成或超额完成升学指标,因为得失荣辱系之,谁敢怠慢?

  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状况?最根本的问题是要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从教育制度,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入手。如果各级地方领导真正重视教育,就要设法提高本地区的整体教育素质,不必总是钻到升学指标里去做文章。只有整体教育素质提高了,何愁升学率不高?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多关心学校,增加教育投入,加强学校内部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整体教育质量。作为学校领导,要制定全面培养人才的规划,搞好校园文化和校风建设,关心教师,理解教师,为他们多办一些实事,让他们安心工作,各尽其能,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做到人人心情舒畅,不致于为分数而去争权夺利。作为老师更应该关心学生,理解学生。为每一个学生创造条件和环境,让他们都能安心学习,尽力学好,而不致于因一时成绩差而人为地遭到冷遇或打击,丧失信心。作为家长更应该分析孩子的个性特点,爱护关心,让其反思,扬长避短,找到一条适合于孩子成长的道路。为了孩子成才,学校要与家长紧密配合,找到教育的切合点。而不要像目前那些学校把差生当“包袱”甩给家长,让家长为孩子操心尽力,还要东奔西跑,拿自己的血汗去付那些不该出的冤枉钱。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为儿女求学操劳已是够可怜了,为什么学校,社会不去“可怜”一下“父母”呢?

  素质教育的号角早已在大陆吹响,但现在绝大多数学校并未真正实施,仍然沿袭的是应试教育的制度,方针,方法。升学第一,分数至上,“硬指标”压倒一切,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学校里各种怪现象屡见不鲜:如不孝敬父母,不爱护公物,体罚学,.围攻老师,逃学厌学,考试集体舞弊,学生互相歧视,扰乱社会治安,青少年犯罪等等现象让人触目惊心。如果我们冷静地分析一下当前教育战线的一些怪现象和存在的问题,不应该好好反思么?

  但愿有识之士能对大陆中小学校的教育现状忧思,促成教育机制的健康,完美与和谐,但愿大家都来关心教育,关心老师,理解老师,理解学生。

  理解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