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专业教育见习问题分析

  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较高教育理论素养和较强教育实际工作能力(语、数、英)小学教师及教育科研、各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和其他教育工作者。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教育专业教育见习问题分析,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教育专业教育见习问题分析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所述,“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这对师范教师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育见习是师范生实践类课程里重要的一部分,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对于偏向于应用型的高校来说,实践环节尤为重要。安康学院属于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学校的办学定位在“立足秦巴,服务基础教育、服务三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以我院(安康学院)小学教育专业为例来探讨地方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育见习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一、目前小学教育专业教育见习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院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育见习属于实践环节,分别在第三和第五学期开设。两次见习的任务不同,第一次见习为宏观见习,是从整体上了解小学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如校园文化、小学课堂管理、班级设置、课程安排、课外活动等等;第二次见习为课堂观摩,即微观见习,通过对小学课堂教学活动现场的观摩体验,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小学课堂教学活动的类型、目标、组织形式并掌握课堂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方法,为以后进行小学教学设计和组织小学课堂教学活动打下基础。每次见习时间为一周,两次见习都采取全程跟班形式进行,各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分配到小学各年级各班(每小组4~6人),全程体验小学教学工作。这种见习方式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已经慢慢形成了一套固定的做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这种见习模式虽然便于统一管理,安排也相对简单,但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凸显。

  (一)教育见习的目的、任务不明确,见习前的.准备不足

  目前我系教育见习的动员方式主要是:举行见习动员大会和发放见习手册。见习动员大会在思想上对学生进行鼓励,是一种口号式的动员,缺少专业性指导。教育见习不仅仅是熟悉教学工作情况、积累间接或直接教学经验的过程,更是感受教师生活,提升教育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根据问卷调查,笔者发现:在回答“见习之前学校为您做了哪些前期工作”时,有50%的学生选择了“召开见习动员大会”,20%的师范生选择“课堂教学视频观摩”,只有一小部分学生选择“教育见习专题讲座”。虽然,多数见习之前都召开了动员大会,但大会上并未对见习期间的任务进行明确。学生不了解见习的任务,将见习狭隘地理解为“听几节课、写课后感受”,大大降低了见习的效果。同时,当被问及“每次见习之前,您会主动了解见习学校哪些情况”的时候,多数学生选择的项目是“学校地理位置”,选择比例高达90%。除了地理位置之外,只有18%的学生主动了解学校的发展历史,20%的学生选择了解现任学校领导。仅有2%的学生选择主动去查阅见习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因而从总体上看,学生在见习之前并没有对见习学校有深入的了解,仅仅一周的见习时间无法让他们在见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理论建构和实践教学之前是否存在差异,见习的效果大大降低。

  (二)见习时间较短,建立的实践基地学校过少

  见习应该让学生了解体验到小学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如:校园文化、班级设置、课外活动、班主任工作、第二课堂、教学设计与组织等等,而在实际见习活动中,由于时间只有一周,所以通常都只是学生在课堂上听听课,帮小学教师批阅作业,同时,据部分学生反映,由于见习时间过短,有的班主任教师怕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将一周时间缩短为三天,集中听几次公开课,这样导致学生没有机会了解小学阶段整个学科设置,更不能参与体验班主任工作、第二课堂、集体备课等等活动。

  (三)见习过程中,学生表现被动,指导教师也未发挥应有作用

  虽然教育见习活动中都安排了教师带队指导,但指导的效果并不佳。一方面,大部分教师一般都是以组织者身份,将学生安全带到所在见习学校,然后在安排的班级里听够所要求的课时数,再将学生安全带回学校,就算完成了见习指导任务。同时,由于见习指导教师本身有教学任务也不能时时跟班检查指导。所以,对于指导见习生如何观课、议课、如何与小学生接触并召集学生及时反思总结见习心得等具体工作做得很少;另一方面,笔者观察发现见习过程中,见习生比较倾向于和同伴交流,不愿意直接主动地与在职小学教师进行交流互动,他们既没有在见习听课中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没有积极主动地发起互动。在访谈中,见习生告诉笔者,“老师们的工作任务都繁重,每天的工作一环接一环很紧密,哪有时间和我们交流。”“我怕自己说的内容太幼稚,让人家笑话。”“我们见习生一批一批地来,估计老师们都烦了吧,不搭理我们。”“我们到了见习学校,感觉自己和老师们完全没有共同语言,不好意思向他们提问。”

  (四)见习结束后,缺乏总结反思

  多数学生认为听课结束也就意味着见习结束。在访谈中,笔者发现,当被问及“听完课后是否会积极反思”时,大部分见习生回答:“听课时,我记录老师课件上的内容,教师提问后我常常在思考该问题的答案,并不会主动思考教师的教学行为背后的用意。一节课结束我记完听课记录应该算完成任务。”可见,学生在见习期间仍然只注重教学内容而非教学过程,不会主动记录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师生互动效果等,无法理论知识与现实的教育现场联系起来,在听课时表现出思维定势。常常是“带个本子去,带个本子回来”,没有对问题的预设和思考,见习过程完全是“随波逐流”。此外,多数学校都是见习生在见习结束后,将自己写的见习心得体会及见习手册填完交给带队教师,然后,带队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上交的材料以及自己的主观印象打一个分数。见习心得体会应该算是学生的反思性作业,是反映学生见习效果的重要参考,但由于见习前学生没有得到专门的指导,见习心得体会大多是一般性的感受,专题报告和研究很少。由于一般作业是由带队教师负责批阅,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老师很难从学生教育见习中存在的问题来改进自己的教学,这使得教育见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改进小学教育专业教育见习的几点建议

  (一)确立教育见习课程地位,明确教育见习目标

  教育见习除了作为教育实习和某些课程教学的一个环节之外,还应当作为课程计划中不缺少的、独立的重要教学实践性课程加以实施,应当把它放在与教育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性课程同等地位予以重视。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需要在实践中掌握的技能主要有:教学技能(包括备课和教案编写能力、课堂教学能力、评课能力、课后答疑和作业批改能力等)、管理技能(包括班主任工作能力、课外活动组织能力和学校工作协调管理能力等)和教育教学调研技能。根据理论教学的进度和学生知识水平,把三大技能的观摩学习进行规划,合理分解到不同批次的见习中去。各批次见习目标规划好后,应写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这样才能使见习活动目的性更强,更好地达到教育实践效果。具体来说,应当在每次见习之前明确向学生告知见习的性质、任务、要求、纪律和安排,并说明见习之间的递进关系,让其有所准备,有所提升。具体而言,第一阶段的分段目标是初步体验,学生初次走进实践基地学校,探索教学实践过程,以体验、观察为主,要求学生听课10节以上,做好听课笔记和观察记录;第二阶段目标是在第一阶段基础之上,进一步进行观察,要求学生至少自己撰写2份教案,与指导教师进行更为深入的交流,探讨教学实践问题;第三阶段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够进行一次讲课,或者由小组代表进行讲课,全体组员评课,从而直接获得实践经验。

  (二)准备充分,合理安排

  见习前,应当对见习生进行培训,使其明白此次见习的目的、任务、要求,使他们提前做好见习的充分准备。带着任务去见习,学生就知道自己在见习中应做好那些事。充分准备还包括提前与见习小学取得联系并告知他们见习目的及应提供何种帮助,对于接纳不了或无法提供帮助的小学应及时更换。合理安排体现在以下方面:合理安排时间,根据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安排调整见习的时间,使其能与相关课程保持一致,同时,考虑实践基地小学承担的大量接待见习生的任务,可适当扩大见习学校而不是缩短见习时间。

  (三)优化指导教师队伍,使教育见习的指导专业化

  学生见习过程中离不开指导教师的指导,见习指导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带领学生安全进入见习学校,管理学生见习纪律等,还应该对学生在见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这就要求见习指导教师不仅要有大学课堂教学水平,还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拥有小学一线教学经验并掌握最新小学教育理念。为使教育见习高质量地完成,首先要对指导教师进行培训,比如:派青年教师进小学挂职锻炼;与小学教师结对子,搞研究;聘请业内专家或小学名师进行讲座等。通过这些措施提高指导教师的素质,对于学生在见习中出现的问题能给出专业的解答,并帮助他们发现问题,提高其教育科研能力。

  (四)及时总结,做好见习评价

  见习总结是对见习工作的整个过程以及效果进行综合的、客观的评价,也是一个消化、吸收、提高的过程。及时有效的见习总结是见习工作取得重要成效的保证。见习中所获得的感性经验,只有经过认真深入的总结才能转变为理性认识。在每一次见习结束之时,指导教师都必须及时召集学生进行见习总结。

  (五)建立高校与教育实践基地合作共赢的关系

  教育见习的成功实施离不开见习学校的帮助和支持。因而,建立高校与教育实践基地的关系尤为重要。首先,作为高校一方可以向实践基地学校开放部分课程,可邀请一线小学教师参加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高校专家适时为实践基地学校开讲座,结科研对子协作申报课题项目,提高一线小学教师的科研能力;其次,作为实践基地一方为高校见习、实习提供帮助,协助高校教师指导见习生完成见习任务,此过程也是自身提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