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要轻易教训孩子

  “你要成为有礼貌的孩子。”“一定要使用敬语。”“要学会关心别人。”每当看到说这些话的父母,我就忍不住心中的愤怒。用这种方式教育孩子,就相当于严厉地呵斥孩子。

父母不要轻易教训孩子

  孩子能明白“有礼貌的孩子”的含义吗?礼貌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因此孩子们根本不知道怎样才能成为“有礼貌的孩子”。如果盲目地要孩子有礼貌,孩子就会认为自己做错了事情,因此只会影响到孩子的情绪。

  假设你在路上遇到了以前的朋友,兴奋地大声寒暄。这时,如果路过的大叔对你说:“要注意公共道德!”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你不仅不会听大叔的话,反而会生气地埋怨对方:“哼,怎么还有这种老古板!”其实,孩子也有同样的感受。在没有任何说明的情况下,如果受到父母的“训斥”,孩子就会感到委屈,因此内心会受到严重的创伤,而且这种创伤会持续很长时间。对于04岁的孩子来说,能否维护自尊心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此他们比任何人都更容易受到伤害。

  如果要给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传递某种价值观,就应该采用以身作则的方法。如果要孩子说话有礼貌,妈妈就应该对别人说话有礼貌,然后告诉孩子:“你看到了吗?长辈们看到你说话有礼貌,有多高兴啊!”这样孩子们就很容易模仿父母。

  不管怎么样,教育4岁或不到6岁的孩子,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此不要轻易教训孩子,否则说不定会失去更重要的东西呢!

  “威胁”得不到预期效果的原因

  有一位2岁孩子的妈妈,特别担心孩子受伤,为此成天跟在孩子的后面,每一天都在忙碌中度过。

  只要一有机会,该年龄段的孩子就会在墙壁上涂鸦,打别的孩子,乱碰烫手的热水壶。不管父母怎样阻止,孩子们总会制造同样的事端,因此大部分父母都不知道该怎样告诉孩子“不该做的事情”。只要重复几次同样的事情,父母就忍不住打孩子,严厉地训斥孩子:“你到底在想什么?为什么不听爸爸妈妈的话?”每当遇到这样的父母,我就给他们一个忠告:“理由是永恒的,恐惧是瞬间的。”

  有人曾经做过一项与此相关的心理学实验。首先把孩子分成两组,给每组孩子一个箱子,然后温柔地跟一组孩子说:“不要乱摸箱子里的东西喔!”相反的,严肃地威胁另一组孩子:“如果乱摸箱子里的东西,就会受到惩罚的。”在本次实验中,调查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摸箱子的孩子数。调查结果显示,两组孩子中摸箱子的孩子各占30%。过了3个月后,再让这些孩子重新回到放箱子的地方,但是这次没有威胁孩子。实验结果显示,曾经被威胁过的孩子中,摸箱子的孩子占70%,而另一组孩子中摸箱子的孩子依然只有30%。

  此实验证明了“威胁”的效果是短暂的。孩子们因恐惧而做出的行为只能保持短暂的瞬间,但是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的行为将维持很长的时间。

  因此,制止孩子的行为时,如果经常威胁孩子,反而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当孩子惹麻烦时,大部分妈妈都会很生气,这是妈妈自己需要克制的问题。在孩子不攻击妈妈的情况下,生气就有可能是非正当行为。由此可见,需要制止孩子的行为时,尽量不要生气,应该耐心地说明父母反对的理由,但是不要用“这样才是好孩子”之类的语气,必须言简意赅地表达父母的感受。

  “如果你捣乱,妈妈又得重新整理屋子。”“如果你推朋友,小朋友会很疼的。”“如果乱碰这些东西,你会受伤,这样妈妈会很伤心的。”如果具体地说明理由,孩子就更容易理解妈妈的话。很多妈妈喜欢说:“你一定要好好听话。”但是“如果这样下去,妈妈会很伤心”的表达方式其实具有更好的说服力。

  在自我的萌芽时期,尽量认可孩子的自律性

  曾经有一个人到附近的两个牧场挑选赛马。其中一个牧场里的马匹比较温顺,但是缺乏霸气,因此怎么也跑不快;而另一个牧场里的马匹野性很强,但是跑得快,而且能严格地遵守赛跑的规则。这个人就决定购买有野性的马,便向牧场主人咨询了养马的秘诀,牧场主人回答:“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秘诀,我只是让这些马匹靠自己自然地成长。”

  这个人带着好奇心,在两个牧场观察了一天。首先,培养温顺马匹的牧场里设有马匹的专用通道,而这些马匹在主人规定的时间内,按照主人的命令,只沿着专用跑道奔跑;但是培养有野性马匹的牧场内没有专用通道,而且除了喂饲料的时间外,所有的马匹都能*自在地奔跑。

  其次,两个牧场的明显区别就在于围栏的高度。培养温顺马匹的牧场围栏比较矮,而平时温顺的马匹经常趁主人不注意跑出围栏。这时,主人就会赶紧加强对马匹的监视;培养有野性马匹的牧场围栏很高,没有一匹马能跑出围栏,因此牧场主人就没有理由监视马匹。总而言之,通过高墙保护马匹,同时让马匹在牧场内*地奔跑,这就是培养有野性马匹的秘诀。在教育孩子时,也可以使用上述秘诀。

  有些父母经常要求孩子遵守所有的规则。当然,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是有很多必须遵守的规则。例如,按时吃饭、不打别人,都是孩子必须遵守的规则。但是,不伤害孩子的自律性和自信心也是父母必须遵守的规则。

  在这个阶段,孩子们的自律性将达到顶峰。一般情况下,出生1518个月后,孩子开始逐渐形成自我,而这种自我都通过“不喜欢”、“不想做”、“我来做”等语言来表达。大部分妈妈听到这些话时,就会认为这个孩子“没有礼貌”、“脾气倔犟”、“撒娇”,而这些语言恰恰就是孩子们表达自己想法的很有意义的话。

  当孩子说“不”、“我不做”时,父母就应该尽量认可孩子的意见和想法,而当孩子表现出坚定的意志时,就应该尽量支持孩子的选择。如果强行制止孩子的行为,孩子就容易变成过于依赖父母的孩子或反抗社会的孩子。当自己的想法、心情和意见被别人接受时,孩子就会产生“我也行”、“我来做”等自信心。在孩子的人生中,这些自信心将成为宝贵的财富。

  但是对于威胁人身安全的事情或伤害他人的行为,必须筑起高高的围栏,明确地制止这些行为的发展。如果放任孩子在公共场所吵闹,或者无规律地就餐,就容易变成被孩子支配的无能父母。在子女教育中,认可孩子自律性的同时,必须明确地制止不该做的事情,这才是教育孩子最明智的方法。

  首先要关心孩子的情绪

  1岁的孩子是如何跟妈妈建立关系的呢?下面的实验给出了明确的答案。首先,让妈妈和孩子共处一个房间,然后让妈妈突然离开房间,过一段时间后让妈妈重新回到房间。那么,妈妈离开房间和重新回到房间时,孩子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有些孩子发现妈妈消失后,便放声大哭,而有些孩子却若无其事地继续做自己的事情。当妈妈重新回到房间时,原先哭闹的孩子马上露出笑脸,开心地跑到妈妈身边,而没有反应的孩子依然只忙于自己的事情。

  但有趣的是,当妈妈消失时,这两组孩子的脉搏和大脑变化都很相近。换句话说,没有任何反应的孩子只是回避了内心的慌张,虽然包括大脑在内的生理信号都显示该孩子感到“恐惧和慌张”,但是这些孩子不知道自己的情绪,更不会表达自己的情绪。

  其实,没有任何反应的'孩子几乎没有经历过“认生”的过程。如果想“认生”,就必须跟妈妈建立亲密的关系,但是对于经常更换养育者或因妈妈而感到不幸的孩子来说,妈妈和陌生人没有任何区别,因此就不会“认生”。长大成人后,这种孩子很难适应社会,而且不会表达自己的感受,也不关心他人的感情。不仅如此,这种孩子也很难关爱一个人,更不能得到身体或感情上的亲密感,尤其是很难跟配偶长时间保持良好的关系。由此可见,1岁左右的孩子跟妈妈的关系将决定这个孩子一生的人际关系。

  在出生10个月后,不会用眼睛向妈妈征求同意的孩子,或者乱摸危险物品的孩子,容易变成不会关心他人的孩子。另外,出生1518个月后还不会用语言或肢体语言表达自己心情的孩子,很难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到2岁后还要事事看妈妈的脸色,完全依赖妈妈的孩子,容易变成缺乏独立心的妈妈Boy或者妈妈Girl。

  那么,这些孩子为什么不能经历正常的成长过程呢?其实只要不妨碍孩子的正常活动,孩子就能自然地长大成人,但是很多妈妈不理解孩子的成长,因此经常给孩子带来意外的刺激,或者放任孩子,这样反而限制了孩子的成长。如果不按时给孩子喂奶,或者孩子需要跟妈妈建立感情的联结时身边没有妈妈,或者当孩子要“我自己做”时被妈妈训斥,孩子就会产生压抑、不愉快的心情。如果不能及时地改变这种状态,孩子就没有勇气踏上正常发育的台阶,因此容易攻击别人或过于忧郁,或者容易哭闹,一时一刻都离不开妈妈。

  在现实生活中,不一定所有的4岁孩子都能成为优秀的对话对象,只有不断地观察孩子的状态,关心孩子的情绪,才能保证正常的发育。因此,当孩子生气时,要及时地安慰孩子;当孩子受惊时,必须及时地关心孩子;当孩子忧郁时,应该让孩子开心。由此可见,“关心孩子的心情”是该时期妈妈们的首要课题。为了防止孩子产生否定的情绪,事先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这样才能保证孩子的幸福,让孩子茁壮地成长。